王思達
“1937年9月,八路軍取得了聞名中外的‘平型關大捷’,狠狠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大大振奮了國人精神。然而,作為‘平型關大捷’的前奏和重要組成部分的‘奪取倒馬關’之戰,卻鮮為人知。”中國軍事科學院原軍史所抗戰組組長岳思平告訴記者。
倒馬關位於保定唐縣西北60公裡,是長城“內三關”之一,因“山路險峻,馬為之而倒”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倒馬關是西通平型關的要道,為確保平型關殲滅日寇,八路軍115師決定在平型關戰斗打響前,先期佔領倒馬關,以阻日寇東援,確保平型關戰斗的側翼安全。
“務必於24日8時前佔領倒馬關!”這一任務交給了在抗戰初期第一支到達河北唐縣的八路軍部隊——115師騎兵營。騎兵營營長劉雲彪接到命令后,即刻返回駐地五台縣東營村集結部隊,於9月23日向倒馬關進發。
“前往倒馬關120裡的山路,都是僅容單騎的羊腸小道,不便於騎兵急行軍。指戰員們克服重重困難,漏夜牽馬摸黑前行,經16小時急行軍,終於在24日早7時到達倒馬關。”開國少將、時任騎兵營副營長的李鐘奇曾這樣回憶。
騎兵營到達倒馬關時,卻發現日寇坂垣師團一部已佔領長城關西碉堡,另有日寇百余人由長城北坡向倒馬關爬進。在此緊急關頭,劉雲彪當即命令二連攻碉堡,又以一個連的兵力搶佔制高點,以阻擊登山之敵。最終,日軍被迫放棄倒馬關向南逃竄。此次戰斗殲敵數十人,騎兵營僅傷6人,犧牲4人。
“倒馬關戰斗雖小,卻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敵后第一戰,它完整實現了作戰意圖,展示了鮮明的戰術特點,開八路軍華北敵后抗戰之先聲。倒馬關戰斗打響的1937年9月24日,正是當時的河北省府保定失守的日子。當我們把這一場小小的勝利放在平津失守后、冀察兩省國土迅速淪陷的大背景中去看時,就不難從中發現八路軍在黨領導下堅決北上抗日、挺進敵后的決心和意義。”岳思平評價。
倒馬關戰斗后,劉雲彪率領的騎兵部隊馳騁晉察冀,令日寇聞風喪膽。但由於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罹患肺病的劉雲彪本人於1942年4月12日,在當時的新望縣寨北的軍區衛生部醫院病逝,年僅28歲。如今,劉雲彪的骨灰安葬在位於石家庄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