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根據地的醫療體系

周聰聰

2015年08月14日13:41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根據地的醫療體系

  八路軍戰士的傷病怎麼治?如何休養?

  白求恩精神研究會副會長馬國慶告訴記者,最初八路軍的醫院、醫療隊、診所等都是跟著部隊走,並沒有固定的病房。“當時傷員處理的一般程序是受傷—包扎—隱藏。”馬國慶解釋說,一場戰斗下來,輕傷員包扎后繼續隨部隊走,重傷員採取就地隱蔽的辦法,在老鄉家養傷。

  “當時我們的醫療隊伍人數不少,但醫院的設備簡陋,醫生、護士水平極低。”1938年6月,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白求恩考察后認為:“根據地近千名醫護人員隻有5名接受過專業訓練,在晉察冀邊區我是唯一合格的醫生。”

  當時每場大的戰斗下來,傷員多到不能及時手術,胸腔、腹腔傷基本百分之百死亡。在此情況下,白求恩提出創建模范醫院,即配置相對完備的醫療設備,設置固定的醫院病房接收傷病員,然而,模范醫院很快被敵人發現,建立18天后便被燒毀。

  “模范醫院的失敗使白求恩意識到必須結合游擊戰的特點進行醫療救治,不設實體醫院,醫療人員住在村裡,傷病員來了做完手術馬上轉移,病房設在附近老百姓家。”馬國慶說。

  此時,戰斗中的重傷員便由各地的婦救會等組織或地下黨負責聯系轉移到后方醫院所在村庄。在此過程中,白求恩也經常組織醫療人員培訓,根據地醫療人員整體水平得到提高。

  1939年9月,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在唐縣牛眼溝成立,設軍醫、護士、藥劑三個專業,學員150人,同時把軍區后方醫院第二醫院並入該校,作為治療與實習基地,后來發展成為白求恩衛生學校。八路軍前方總部與129師創辦了培養醫生的衛生學校和供重傷員療養與補習的榮譽軍人學校,冀中、冀南等二級軍區也先后創辦了培訓醫生的機構。

  抗戰期間,白求恩衛生學校共培養軍醫386人,藥劑員339人,護士203人,還開展了在職醫務干部的培訓工作。該校的附屬醫院,也就是后來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由最初的26人發展到3000余人,日門診約1000人次,住院最高達6000人,治愈率達68%,傷員存活率達93%。

  為解決敵人“掃蕩”、封鎖造成的藥品、醫療器材奇缺的困難,各根據地還開展了群眾性自制藥品、器材的活動,並廣泛開展鄉村衛生防疫運動。到抗戰后期,有些部隊主管的醫院及從敵人手中接收的醫院,實行了地方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