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強范非
④村民們找到的當年長樂村戰斗紀念碑碑首。
歷史回放:晉東南反九路圍攻
1938年4月上旬,侵華日軍集中兵力3萬余人,分九路向晉東南地區的八路軍和國民黨軍大舉圍攻。至10日前后,參加圍攻的日軍大部兵力均被阻止,隻有一部分侵入晉東南根據地腹地,成為孤立之敵。
4月16日,我八路軍將士在馬家庄、裡庄灘至長樂村一帶河谷夾擊入侵武鄉之日寇,殲敵2200余人,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團長葉成煥光榮犧牲。長樂村戰斗的勝利對粉碎日軍九路圍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此后其他各路日軍紛紛撤退,八路軍乘勝追擊,徹底粉碎了日軍對晉東南的圍攻。
是役,歷時23天,我軍共殲敵4000余人,收復武鄉等縣城18座,使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
塵封往事:血肉之軀筑“銅牆鐵壁”
長樂村戰斗打響后,已通過長樂村的日軍,為解救后面被圍部隊和車馬輜重,集中1000余人,從峪口村竄上山梁,拼死向八路軍129師772團左翼戴家垴發動猛攻。
在這裡擔任阻擊任務的772團3營10連指戰員,面對十倍於己的日寇,毫不畏懼,奮勇殺敵,一連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連指導員秦忠玉一面喊著口號召喚戰士們殺敵,一面擲出20多顆手榴彈,炸死鬼子40多人,自己也身負7處重傷。團部16歲的小通訊員鄧丙彥,見成群結隊的鬼子沖了上來,扔出5顆手榴彈,當場炸死15名鬼子,最終英勇犧牲。
就這樣,在眾寡懸殊、敵強我弱的情況下,10連官兵與日寇激戰4個多小時,其中一個排全部壯烈殉國。在后續部隊的支援下,他們像銅牆鐵壁一般成功阻擊了鬼子的進攻,為濁漳河谷裡殲滅戰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紅色記憶:追尋英雄葉團長
不顧自己身患肺病,多次吐血,堅持帶病指揮作戰﹔身先士卒,勇猛擊敵,極大地激發了全團將士的斗志﹔在昏迷中最牽挂的還是親愛的戰友,犧牲前仍喃喃呼喚“隊伍”……
赴武鄉採訪前,翻閱長樂村戰斗史料。葉成煥,這位年僅24歲就為國捐軀的八路軍團長,英雄風骨躍然紙上。
時光荏苒,倏忽77年。時值盛夏,記者踏上紅色武鄉,重訪長樂村戰斗遺址,追尋發生在這位英雄團長身上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出縣城,向東行。沿途群山如黛,草木蔥蘢,濁漳河水在公路南側的河谷中一路歡歌,結伴而行。在武鄉八路軍總部舊址紀念館原館長王照騫的深情講述中,葉團長的面孔逐漸變得生動起來。
葉成煥,15歲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指導員、營政委、團政委、師長、師政委等職,是紅軍的一員虎將。
抗日戰爭爆發后,葉成煥由紅軍師政委改任八路軍129師772團團長,並奉命率部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山。在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等著名戰斗中,他率領全團將士屢挑重擔,屢建戰功,為772團贏得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百戰百勝”的盛譽。
汽車在濁漳河畔疾行,漸漸駛入了馬家庄附近。“從這裡至下邊長樂村約7公裡長的河谷,就是當年的主戰場,葉團長也是在這裡負傷后犧牲的。”王照騫指著車窗外說。
1938年4月15日,侵佔武鄉縣城的日軍108師團117聯隊3000余人,北犯榆社扑空后,被迫撤回武鄉。當日黃昏,急於回竄的日軍又放棄武鄉城,連夜沿濁漳河谷東撤。八路軍129師師長劉伯承當機立斷:集中優勢兵力沿兩岸山地實施平行追擊,而后以突襲手段在運動中將這股日軍殲滅於河谷中。
在長樂村一帶,至今流傳著“葉團長病中請戰”的故事。村黨支部書記王向東聲情並茂地講述:戰前葉團長正患有肺病,多次吐血,水米不進。劉伯承師長、陳賡旅長關切地要送他到后方治病。可葉團長說:“我們團沒打過這樣的大仗,就讓我打完再走吧,哪怕是擔架抬著也要上戰場!”
疏星明月,一夜疾行。4月16日清晨,八路軍將東撤的日軍大部截住,迅即從濁漳河南北兩岸山地發起夾擊。日寇被截成數段,如同一條垂死長蛇般被壓縮在了狹窄的河谷裡。作為左縱隊的772團,在葉成煥的指揮下,從北岸山地上組織猛烈火力,將鬼子打得人仰馬翻,傷亡慘重。戰至酣時,八路軍將士排山倒海般沖下河谷,與日寇展開白刃戰。已通過長樂村的日軍為解救其后面被圍部隊,向我772團左翼陣地發起猛攻,但始終沖不破八路軍官兵筑就的“銅牆鐵壁”。
聽到戰事緊張處,花紅柳綠的濁漳河兩岸,在記者眼前幻化成了槍林彈雨的火海。而此時,王照騫的表情也變得凝重起來——
一番激戰后,河谷中已成瓮中之鱉的日軍被殲滅殆盡。這時,又有一股日寇從遼縣(今左權縣)方向趕來支援,八路軍決定主力立即撤出戰斗。葉成煥一邊指揮部隊打掃戰場,迅速撤離﹔一邊舉起望遠鏡,觀察敵情動向。這時,一顆流彈擊中了他的頭部,葉成煥當即倒在血泊中……
“因流血過多,葉團長於次天凌晨光榮犧牲。‘哎,隊伍,隊伍呢?’這成為他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王照騫語氣沉重地說。
太行如海,殘陽似血。與葉成煥一同長眠長樂村的,還有800位八路軍將士。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正是因為有無數個御外侮、勇殺敵、拋頭顱、洒熱血的“葉成煥”,我們才能夠贏得長樂村戰斗的勝利,贏得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的勝利,直至贏得整個抗日戰爭的勝利。長樂村戰斗結束后,當地軍民為這些逝去年輕生命的八路軍官兵立起了紀念碑。
眼前不遠處,濁漳河嘩嘩流淌,蜿蜒向東,仿佛在為當年浴血奮戰的八路軍將士吟唱贊歌。
77年前,濁漳河在這裡目睹了八路軍官兵保家衛國的英雄壯舉﹔77年來,這條河又一次次見証了人民群眾對革命先烈的無盡緬懷。記者在附近村庄走訪,幾乎每一名村民都能繪聲繪色地講幾段葉團長的故事﹔長樂村民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當年遭到日軍破壞的長樂村戰斗紀念碑碑首及一塊殘碑,視若珍寶地將其收藏起來﹔長樂村黨支部、村委會還籌劃給葉成煥烈士塑像立傳,讓這位英雄團長的光輝形象永遠留在長樂大地,留在人民心中……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