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抗日戰場上有支“新華軍”

記者 蔣雲龍

2015年08月19日09: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華日報》總館舊址。
  本報記者 蔣雲龍攝

“賣報賣報,新華日報。”

看到這句話,耳邊是否會響起報童清脆的賣報聲?在眾多抗戰電影裡,這往往代表著一種希望。

事實也是如此。作為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唯一公開長期出版的日報,《新華日報》宣傳全國團結抗日的重要性,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指引許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當時,有讀者給《新華日報》報館寫信說,“飯可以少吃一頓,新華日報可不能少看一張。”

今天,再讀《新華日報》的發刊詞,一字一句,仍然令人動容:本報願在爭取民族生存獨立的偉大的斗爭中作一個鼓勵前進的號角。為完成這個神聖的使命,本報願為前方將士在浴血的苦斗中,一切可歌可泣的偉大的史跡之忠實的報道者記載者﹔本報願為一切受殘暴的寇賊蹂躪的同胞之痛苦的呼吁者描述者,本報願為后方民眾支持抗戰參加抗戰之鼓動者倡導者。

武漢失守后遷至重慶,兩處舊址訴說過去的故事

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漢口創刊。1938年10月,武漢失守,《新華日報》隨后遷至重慶。

《新華日報》總館舊址,在重慶市渝中區化龍橋街道天地湖旁。不久前,在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田正超的帶領下,記者通過“重慶天地”附近一處工地入口,走過一段曲折破損的水泥路,在一座廢棄的鐵路橋下見到了它。

小院兒不大,低矮的院牆裡隻有5棟簡陋的樓房,磚柱土牆小青瓦,石灰抹泥木樓板。“新中國成立以后,這裡曾經作為工廠的宿舍使用,前幾年收回以后,進行了翻新改造。”田正超說,“因為被兩個工地環繞,參觀者很難找到這裡,目前沒法對外開放。”

院子裡,有個已經封閉的防空洞,它曾是印刷機的“避難所”。“當年日本鬼子的空襲很瘋狂,為了保証每天按時出報,我們把印刷機搬進了防空洞。”當年的《新華日報》報童,今年已經90歲高齡的王清佑告訴記者,報紙在防空洞裡印好后,就從防空洞后面的小路,用腳踏車運進城。

“報館門前是嘉陵江,屋后有一條小溪。小溪在報館門前的化龍橋下拐了一道彎。”王清佑回憶。據說,這個原本叫“鐮刀彎”的地方,后來因為《新華日報》名氣大,當地人就叫它“報館彎”了。

“《新華日報》舊址有兩處,報社編輯和印刷部門是在化龍橋,營業部舊址在重慶市渝中區民生路240號。”田正超介紹,營業部的舊址仍在對外開放,這裡陳列著眾多極有紀念意義的《新華日報》報樣,還展出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及歷史文獻。

“當初年紀小,到《新華日報》當報童只是為了吃飯。但就是在這裡,我懂得了什麼是革命,為什麼要參加革命。”王清佑說。

報道鼓舞人心,讀者說,“我的熱淚簌簌而下”

1940年8月19日,190架敵機空襲重慶。第二天,又有170架敵機來襲。大量的燃燒彈讓山城變成了火海。飢餓和死亡威脅著重慶。

這期間,《新華日報》連續發表多篇呼吁戰勝困難的社論,極大地鼓舞了人心。8月25日,《新華日報》刊登八路軍司令員朱德、副司令員彭德懷發來的電報,八路軍組織百團大戰。此后一個月,百團大戰連續取勝的消息不斷登出。許多人寫信並寄來專款,請報館轉交八路軍。

重慶一家汽車公司的修理工人集體向八路軍捐獻了107元錢,他們在來信中說,“八路軍的光榮戰績使我們確信,最后勝利一定操在我們手中。過去我們對抗戰前途悲觀失望是非常錯誤的。”

一名叫於霖澤的讀者寄來3元錢。他寫道,看了朱、彭兩將軍的電報,“我的熱淚簌簌而下。我沉然凝思許久,這個捷報對全國同胞堅持抗戰不啻一興奮劑,而對那些對抗戰前途抱悲觀的人,卻是當頭棒喝。”

敵后戰場的真實情況,《新華日報》也展現給了全國人民。1942年春季,日軍調集大軍在華北地區瘋狂掃蕩。對這場掃蕩和反掃蕩的激烈戰斗,大后方的報紙隻有《新華日報》作了翔實報道。

6月23日,《新華日報》報道了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山西不幸遇難的消息。而就在左權犧牲前數日,《新華日報》華北版報社也遭到敵人襲擊,數十人犧牲和被俘。從當年3月到年底,《新華日報》發表了《太行血戰記》《在血泊斗爭中的冀中人民》等數十篇消息和戰地通訊。

《新華日報》描述日軍掃蕩后的情景“獸蹄所至,廬舍為墟,人煙絕滅”。通過對大掃蕩的報道,《新華日報》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燒殺擄掠的罪行,也告訴了全國人民,華北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克服萬重艱難堅持與敵作戰。

重重審查下,“江南一葉”如何上版見報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的爆發震驚中外。

1月18日,周恩來在《新華日報》題詞:“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和抗議國民黨頑固派的暴行。

然而,當天的這張報紙能夠出現,卻幾經波折,來之不易。

之前,《新華日報》寫的揭露皖南事變的消息和社論,全都被新聞檢查所扣押。1月17日夜晚,周恩來親筆書寫了題詞和挽詩,准備在報上刊登。

這天的《新華日報》版面作了特殊安排。報社發了兩篇同樣大小的稿子,供新聞檢查官和報館內外的軍警特務們審查。在他們離開后,報社換上木刻,開始印刷。

18日,報館為了能將這張報紙發行出去,提前做了周密准備。天蒙蒙亮,工作人員便分頭把報紙發送出去。清晨6點多鐘,刊登著周恩來題詞的《新華日報》就到達了讀者的手中,並出現在重慶大街小巷的閱報牆上。這一天,報紙銷量是平時的5倍。

在此之后,報館面對的限制和迫害愈發增多。重慶市新聞郵電檢查所扣押和刪節《新華日報》稿件的事情也增加了。報館一直做著頑強斗爭,堅持出報。直到1947年2月28日,《新華日報》被國民黨當局強行封閉。從創刊至此,《新華日報》前后工作9年1個月18天,共出報紙3231期。

在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曾高度評價《新華日報》:我們不僅有一支八路軍、新四軍,還有一支“新華軍”!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19日 09 版)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