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曾關押日本戰犯的太原戰犯管理所舊址,如今已破敗不堪。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山西省太原市公開審判了一批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期犯有嚴重罪行的日本戰犯,史稱“太原審判”,舉世矚目。
59年后的今天,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法制日報》記者重訪了當年審判的舊址,還原那場正義審判的點點滴滴。
一場雷雨過后的太原格外涼爽,古色古香的建筑盡顯歷史的滄桑。在重訪太原審判舊址的路上,作為目前惟一健在的全程參與太原偵訊日本戰犯工作的歷史見証者,山西省人民檢察院退休干部王石林老人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俯首沉思,向記者傳達著一個強烈的信念——歷史不容忘卻。
以德報怨
優厚對待在押日本戰犯
杏花嶺區小東門一號,山西新富升機器制造有限公司所在地。
從大門進入,經過廢棄的生產區,汽車停在一個藍色的鐵門前。進入小院,兩排舊式磚瓦房看起來毫不起眼。幽長黑暗的瓦房內部,中間是一條狹長的過道,兩邊是曾經的牢房,如今屋頂多處破損,木梁上挂滿了蜘蛛網。幾個工人正在清理著屋內的垃圾。
“這裡以前是‘太原工程隊’所在地,實際是日軍關押、屠殺我抗日軍民的集中營。解放后,這裡成為太原戰犯管理所,關押日籍戰犯。”時隔60年后回訪,王石林感慨頗多,“這裡當年還是個三進大院,以檢察院牽頭搞的日籍戰犯罪行聯合調查辦公室在這裡辦公,所以教育改造和偵訊工作也在這裡進行。”
1952年7月至10月,由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培訓團、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華北行政委員會公安局、天津市公安局、山西省公安廳等單位解送的136名日本戰犯先后被移送並關押到這裡。
與日軍的屠殺、虐待不同,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物資匱乏,卻本著革命人道主義改造原則,創造條件給日本戰犯優厚的生活待遇。
“他們吃中灶,每天有新鮮蔬菜、大米白面,還能經常吃到肉類,生病了還能吃小灶,每天有牛奶喝,而我們卻隻能吃大灶。”王石林回憶道,日本戰犯的伙食標准是聯合辦公室工作人員的2.5到3倍。
王石林告訴記者,很多管教人員的親人就是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但是從關押到最終審判整整4年間,這裡沒有發生一起諸如虐囚之類的對戰犯打擊報復事件。相反,監獄中還設有圖書室、醫療室、澡堂、操場等場所,並且定時給戰犯們放映日本影片。后來,中方還組織日本戰犯家屬來太原探視,戰犯的妻子、女兒甚至可以與戰犯生活在一起。戰犯城野宏的妻子城野凌子曾感嘆道:“允許我們探視,還能同吃同住,真不像住在監獄。”
嚴謹審判
結果要經得起歷史考驗
1956年6月10日至20日,最高人民法院太原特別軍事法庭在文瀛公園旁的人民大禮堂開庭,對富永順太郎等9名重要戰犯進行公開審判。審判時,參加旁聽的有聞訊趕來作証的死難者親屬、受害者和見証人以及各黨政軍機關和各界人民代表4000余人。
迎澤區純陽宮路21號就是當年人民大禮堂所在地。光陰荏苒,曾經的大禮堂已經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的是仿明清建筑風格的山西飯店。站在這裡,依然能聽到當年庄嚴的宣判聲。
“‘人民大禮堂’的前身是1914年由閻錫山倡議並籌資興建的‘自省堂’,1950年更名為‘人民大禮堂’。”拾級而上,王石林一邊仔細尋找著當年的遺跡,一邊向記者介紹說,大禮堂是座東西朝向的仿歐式建筑,就在現在停車場的位置。
在飯店大廳的一角,一張當年庭審的照片引起了王石林的注意:“這就是當年的庭審現場,座無虛席,審判長宣布開庭之后更是鴉雀無聲,大家都在聆聽這些曾經的暴徒將受到怎樣的懲罰。”
為了讓這場審判經得起歷史考驗,從1953年起,除了對戰犯進行日常審訊外,辦案人員更是跑遍大江南北,訪現場、搜証據、尋找見証人。按照工作要求,戰犯的每一項罪行都有相應証據,重點戰犯的重點罪行要有兩個以上証據予以佐証。
據統計,4年間,偵訊人員共取得証據材料18418件,經反復核對,可以正式作為証據材料的4532件,佔全部材料的24%,其中包括受害人和被害人親屬控訴書、當地居民的証明和檢舉、戰犯同僚和部下的証詞材料、有關檔案文件、書報、罪行照片、各種勛章、獎狀、物証及其他材料﹔可以作為間接証據材料的10920件,佔全部材料60%,其中包括控訴和檢舉材料6489件、証明材料439件、調查報告1892件、其它材料2100件。
“為了做好出庭公訴准備工作,負責起訴的檢察員和偵訊、管教人員,還一起系統整理被告人的具體犯罪材料,研究戰犯的現實思想表現,並模擬法庭審判,以防止戰犯在法庭上抵賴推脫。”王石林說,在正式開庭前,我們選擇富永順太郎一案作模擬審判,由我扮成被告人,在模擬法庭上提出各式各樣的申辯,幫助公訴檢察員有針對性地做好各種准備。
經過連續10天交叉審理,法庭對被起訴公審的9名日本戰犯分別作出判決:判處富永順太郎有期徒刑20年﹔城野宏有期徒刑18年﹔相臬圭二有期徒刑15年﹔菊地修一有期徒刑13年﹔永富博之有期徒刑13年﹔大野泰治有期徒刑13年﹔笠實有期徒刑11年﹔住岡義一有期徒刑11年﹔神野文吉有期徒刑8年。不久,這批戰犯被移送東北撫順戰犯監獄收押服刑。
高瞻遠矚
免予起訴推動中日友好
“‘對於日本戰犯一個不判死刑,一個不判無期,判處有期徒刑的也要極少數,對次要的或悔罪表現較好的戰犯從寬處理,免予起訴’。這是當時黨中央對處理日本戰犯的基本政策,對於這個政策很多人剛開始都想不通,包括我。”從山西飯店駛往太原面粉二廠的路上,王石林這樣對記者說。
王石林回憶說,那會兒提起對日本戰犯的判決,很多人都主張判死刑。一次在北京培訓的會議上,大伙兒又談起這件事兒,在場的周恩來總理反問“為什麼”,我站起來大聲說道“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總理說,總共有1000多名戰犯,全殺了就能平民憤嗎?總理接著說,既然不能,為何不把他們改造好,讓他們回國,做些有助於兩國關系發展的事情呢?這一席話把我和當時在場的人都點透了。
汽車在彎彎曲曲的小巷內行駛,言談中,記者與王石林老人已經到了杏花嶺區小東門21號——太原面粉二廠。進入大門,幾棟高聳的大樓格外引人注目。不遠處,是面粉廠的倉庫。
“現在這棟高層家屬樓所在的地方就是當年的山西機械廠大禮堂。”站在倉庫門口,王石林指著面前的一棟宿舍樓說,“那邊的倉庫還保留著以前的樣子。”
1956年夏,在偵查終結時,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對山西在押的次要和悔罪表現較好的120名日本戰犯宣布免予起訴,並於6月2日和7月18日兩次在山西機械廠大禮堂宣布免予起訴決定。王石林受命主持大會儀式,偵處日本戰犯工作團副團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員、太原工作組組長井助國宣讀最高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決定書。來自政府機關、人民團體、軍隊、學校、企業、居民和新聞單位代表兩次共計1600余人參加旁聽。
“聽到自己被免予起訴,很多戰犯有感於自己罪惡深重,卻得到寬大處理,都失聲痛哭,紛紛要求發言。”王石林回憶說,當時,戰犯澤口良民哭訴道,“我自感理應受到嚴處,但中國人民反以寬大為懷,教育我重新做人,這是我終身難忘的”。
會后,我國政府又給這些被免予起訴釋放的人員發放了新制服裝、毛毯、皮鞋等物品。隨后,這批人員被交由中國紅十字會從天津分批乘日本“興安丸”輪船歸國。
事實証明了中央政策的高瞻遠矚。經我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釋放回國的日本戰犯,回國后當即成立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后改為“中國歸還者聯合會”,簡稱“中歸聯”)。幾十年來,他們始終遵循“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發展中日友好”的誓言,通過寫回憶錄、進行廣播電視宣傳、演講集會等方式,揭露、反省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暴行,推進中日友好。
“59年前在太原對日本戰犯的審判,開創了教育改造國際戰爭罪犯的先例,既為中國人民伸張了正義,更是對一切妄圖再走日本軍國主義可恥道路的侵略分子一個嚴正的警告。它標志著我國政治上獨立、領土完整和主權的神聖不可侵犯,外來侵略者任意宰割中國的屈辱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在回檢察院的路上,王石林這樣對記者說。(記者 馬岳君 王志堂)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