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放
白求恩在晉察冀邊區
1938年3月31日,白求恩來到延安,受到毛澤東親切接見,之后主動要求赴晉察冀邊區工作。在此期間,他救治傷員,創辦衛生學校,編寫戰地醫療教材,培養戰地醫療人員,對八路軍的醫療事業貢獻卓越。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救治傷員時手指被手術刀割破,后傷口感染轉為敗血症,於當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
白求恩在山西留下了大量足跡。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的4個月間,他率領醫療隊在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線進行戰地救治,4個月做手術300多次,建立手術室和包扎所13處。在五台縣鬆岩口村,他創辦了模范病室,邊救治傷員邊培訓醫務人員,使晉察冀邊區的醫療隊伍日益壯大。
塵封往事
馬背上的“手術室”
在白求恩紀念館,陳列著很多簡陋的器械。當年在晉察冀邊區,白求恩就是用它們救治了數以千計的八路軍傷員。鐵絲編制的夾板、鏽跡斑斑的木工鋸、竹片做的止血夾……如果不是講解員的介紹,很多參觀者並不會把它們與醫療器械聯系在一起。
白求恩紀念館館長楊俊彪告訴記者,當時邊區醫療條件非常艱苦,白求恩不得不自制了很多醫療器械,僅在紀念館陳列的復制品就有幾十件,“看著簡陋,卻非常管用”。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糞馱子式”醫療箱。因為白求恩受農村糞馱子的啟發而發明,所以得名。
其實這就是一個馬背上的“手術室”。箱子像馬鞍一樣馱在馬背上,裡面有序排列著各式手術器械和藥品,打開它就可以實施手術。因為特別適合野戰醫療,白求恩曾在邊區進行推廣。
一段白求恩講解“糞馱子式”的歷史至今流傳,細致如當年的鏡頭回放。
1939年夏,白求恩在晉察冀衛生學校講授《野戰外科示范課》。剛一上課,白求恩就讓護士把“糞馱子式”醫療箱拿來。不一會,護士就從這個百寶箱一樣的箱子裡擺出了各種醫療器械。換藥台、器械筒、藥瓶車、洗手盆等一一就緒,醫生、護士、司藥、擔架員、記錄員各就各位,簡易手術室就布置好了。接著,白求恩示范救治傷員,檢查傷情、手術、施藥、包扎……井然有序。第三步就是手術室的撤收,經過清洗消毒,全部器械有條不紊地歸位,手術台又還原成了“糞馱子式”醫療箱。
紅色記憶
“最近兩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義的日子。”白求恩臨終前這樣描述自己在晉察冀邊區的歲月。
“他把自己的血輸給傷員,把生命獻給中國的抗戰事業。在八路軍戰士眼裡,他不只是醫生,還是戰友、親人。”五台縣白求恩紀念館館長楊俊彪這樣解讀白求恩。
白求恩模范病室舊址和白求恩紀念館都坐落於五台縣鬆岩口村。1938年,白求恩把村裡的龍王廟改建成模范病室。白布幔頂,藥櫃倚牆,簡陋而整潔的正殿就是手術室。當年舊貌如斯,屋內正中是一張木制的手術床,我軍野戰史上第一次人工輸血就在這裡完成。
清水河畔,人馬山下,他離去的身影又漸漸清晰。聽白求恩講解完輸血的技術要領,晉察冀邊區衛生部部長葉青山第一個站出來獻血。白求恩用簡易輸血裝置把傷員和葉青山的靜脈連在一起,抽拉針栓,轉動閥門,輸血一次成功,手術室裡掌聲響起,就此開創了一段歷史。當第二個病人推來了,白求恩已躺在手術台上,幾乎是在下達不容違抗的命令:“我是O型血,抽我的。”他與八路軍戰士的血液融在了一起。
那年裴貴清隻有10歲,他家緊鄰白求恩模范病室。起初全村對這個外國人充滿好奇,“甚至誤以為他是美國大使”,直到為左鄰右舍治好了病,才知道“美國大使”是個技術高超的醫生。
裴貴清今年已經88歲,但70多年前與白求恩的一次接觸仍記憶猶新。出於好奇,他與玩伴悄悄捅破手術室窗戶的麻紙,偷瞄屋裡的情形。“白求恩發現后並沒生氣,還給了些糖果,讓我們到別處去玩。”
69歲起,裴貴清擔任紀念館的雜工和免費講解員,與白求恩又續寫了一段十幾年的緣分,直至去年才退休。作為親歷者、守護者,他對那段歷史再熟悉不過。
1938年夏天,白求恩來到鬆岩口村,僅僅用5個星期就把龍王廟改建成一所戰地醫院。他親手繪制圖紙,指揮瓦工布置手術室和病房,帶著木工、鐵匠制造各式醫療設備。模范病室落成后,白求恩站在龍王廟的戲台上熱情洋溢地演講:“我來到晉察冀軍區,在這裡和你們一起工作。起初總覺得這是你們的醫院,現在我卻覺得這是我們的醫院了。”
剛到鬆岩口村的第一個星期,他就檢查了500多名傷病員,之后又用4個星期為100名傷員實施了手術。白求恩用夜以繼日的工作兌現自己的承諾:“我是來工作的,你們不要把我當客人,要把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鬆岩口村的模范病室濃縮了白求恩在晉察冀無私奉獻的時光,而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則已傳遍海內外。
為什麼一個僅僅在中國工作了18個月的外國醫生,讓中國人民久久不能忘懷?
正如毛澤東所說:“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凡親身受過白求恩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生的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現在大家紀念他,可見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