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沙健孫

2015年08月24日10:5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贏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鴉片戰爭以后的一個長時間裡,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無不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后”。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和經濟技術落后的狀況雖然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但是,中國已經具有了新的以往所不具備的進步因素。主要是:有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有了已經或正在覺悟的廣大人民,有了共產黨(她已經積累了兩次革命的勝利和失敗的經驗,在政治上達到了成熟),有了政治上進步的軍隊即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有了局部的人民政權即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政權。總之,腐敗的社會制度已經局部被廢除。中國已經“處於歷史上進步的時代,這就是足以戰勝日本的主要根據”。

處在這個歷史上進步的時代,中國共產黨成了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抗日戰爭才得以堅持並取得最后勝利。這是抗日戰爭成為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嶄新篇章的決定性條件。

一、率先舉起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旗幟

1931年9月,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變中國為其獨佔殖民地的階段。在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武裝抗日的戰斗旗幟。在“九一八”事變之后第二天,中共中央即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宣言》,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目的是“使中國完全變成它的殖民地”。之后,中共中央更在一系列文告中,號召“工農武裝起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這與當時國民黨政權採取的“不抵抗主義”形成了鮮明對照。

中國共產黨還直接領導了東北人民抗日武裝斗爭,在白山黑水之間,同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的搏斗。同時,開始了同部分國民黨人進行武裝抗日的合作。

1935年華北事變以后,中共中央提出,“應當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斗”。1936年5月,毛澤東、朱德發出要求南京政府“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9月,中共中央放棄“反蔣”口號,提出“逼蔣抗日”方針。12月,中共中央從民族大義出發,促成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建立第二次國共合作、進行全國性抗日戰爭創造了必要前提。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8日,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出通電,號召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抵抗侵略。15日,中共代表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交國民黨。9月22日,該宣言由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這個宣言的發表和國民黨事實上承認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標志著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全國性抗日戰爭正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

抗日戰爭發動以后,中國面臨的最中心的任務,就是如何堅持抗戰和爭取抗戰勝利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明確指出,把處於無組織狀態的中國民眾動員和組織起來,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這是“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黨的七大所概括的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實際上就是黨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的政治路線。

中國共產黨是人民戰爭路線的積極倡導者,更是這條路線的堅決執行者。

在中國,當時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中國共產黨派遣黨員、干部和人民軍隊指戰員深入敵后農村,廣泛深入開展游擊戰爭和群眾工作,大力創建抗日民主政權,逐步把落后的農村建設成為先進的革命陣地。日本侵略者佔領的土地日益縮小,他們所能控制的只是少數城市和交通線。

為實行全國人民總動員,中國共產黨堅決支持、推動人民群眾解決民主民生問題,以便激發各階層人民積極投身於抗日斗爭,形成“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的局面。中國共產黨主張“動員蒙民、回民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抗日”,同時,還在知識界、工商界以及海內外華僑僑眷中積極開展工作。

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革命武裝,是人民的子弟兵,是抗日的模范隊伍。這支與人民打成一片的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從抗戰開始時的不足五萬人,迅速發展到中期的十幾萬、幾十萬人,后期的一百二十萬人。他們成了堅持抗戰、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堅力量,“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主力軍”。

三、提出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后游擊戰爭

在全國性抗戰爆發的前夜,1935年12月,毛澤東同志就指出,“要打倒敵人必須作持久戰”。1938年5月,他總結抗戰十個月的經驗,作了《論持久戰》的講演,指出中日戰爭隻能是持久戰,最后勝利隻能是屬於中國的。

中國的抗戰是在國共合作條件下進行的。國民黨軍擔負正面戰場作戰任務,主要進行的是正規戰﹔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擔負敵后戰場的作戰任務,主要進行的是游擊戰。

在抗日戰爭初期和中期,游擊戰被提到了戰略的地位,具有了全局性的意義,它成為人民軍隊作戰的主要形式,在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斗中顯示出巨大威力。抗戰剛開始時,人民軍隊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在內,總數不超過五萬人,以這個數量不大的兵力去打正規戰爭,其作用是很有限的﹔但是用它去打游擊,這五萬人就成了五萬個火種,散播到敵后廣闊的土地上,可以組織起千百萬群眾、點燃起燎原的烈火,其作用之巨大就是難以估量的了。

在戰略防御階段,游擊戰在敵后的廣泛開展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使得敵人不能保持其對佔領區的牢固控制。這樣,就迫使敵人不得不把用於正面戰場進攻的兵力抽調回來保守其佔領區。所以,敵后游擊戰爭的發展,對於有效遲滯敵軍進攻,使戰爭轉入相持階段,起了關鍵性作用。

在戰略相持階段,游擊戰上升到主要地位。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后,開始停止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逐步將主要兵力用於攻擊敵后戰場的人民軍隊,以期保持和鞏固其佔領地。從1940年下半年起,日軍加強了對敵后戰場抗日根據地的“掃蕩”。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用於華北、華中的軍隊共有55萬余人,其中用於鞏固佔領區的有33萬余人,另有大量偽軍相配合。敵后戰場挑起了抗日主戰場的重擔。由此,中國共產黨擔負起了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主要責任,人民軍隊所進行的游擊戰也就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這個階段是抗戰時期最艱難的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削弱敵人、壯大自己,逐步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為實行戰略反攻准備條件。這個任務,主要是在這個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進行的游擊戰來完成的。敵后戰場抵抗的敵偽力量,到1943年,佔在華日軍的百分之六十四、偽軍的百分之九十五。1944年春季,敵后戰場人民軍隊轉入攻勢作戰。

在戰略反攻階段,游擊戰不再是主要作戰形式,因為隻有進行正規戰爭才能達到驅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國的目的,僅僅靠游擊戰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但是,這個階段人民軍隊進行的正規戰爭是由游擊戰上升起來的,后者在相持階段就擔負了在反攻階段向正規戰主要是運動戰發展的戰略任務。正因為如此,在1945年8月全面反攻階段到來時,人民軍隊已經發展到了120萬人、民兵220萬人,抗日根據地達到了19塊。敵后軍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礎上勝利展開的。

在八年全國性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余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其中日軍52.7萬余人,收復國土100余萬平方公裡,解放人口約1億。他們為堅持抗戰、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作出了偉大的彪炳史冊的貢獻。

四、組織和推動國民黨統治區的抗日民主運動

在領導敵后軍民通過開展游擊戰爭、直接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努力開展國民黨統治區和淪陷區的工作。

在抗戰時期,黨對國民黨統治區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動員和組織群眾的抗日救亡斗爭﹔堅持國共合作,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團結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和各階層人民,開展民主運動,推動大后方各方面的進步和抗日文化工作的發展﹔發展、鞏固黨的組織,積蓄革命力量,等等。

抗戰初期,抗日民主運動是以推動國民黨堅決抗戰和進行民主改革,爭取各抗日黨派的合法地位和活動自由為主要內容的。1940年9月以后的一段時間裡,由於國民黨政府實行高壓政策,大后方的民主運動一度趨向沉寂。

1944年4月至5月,國民黨軍在為阻擊日軍而進行的豫湘桂戰役中實行全面的大潰退。大后方人民把這種軍事上的失敗歸因於國民黨統治的黑暗和腐朽,要求民主的呼聲由此變得更為強烈起來。1944年9月,中共代表林伯渠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國民參政會上提出“組織各抗日黨派聯合政府”的主張,有力推動了大后方民主運動的深入和發展。

國民黨統治區的抗日民主運動的開展,對於激發大后方人民的愛國民主意識,堅持國共合作團結抗戰,支援抗戰前線,積蓄革命力量等,都直接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它也為抗戰勝利以后形成人民解放斗爭的“第二條戰線”奠定了初步基礎。

五、堅持、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戰爭是在全國各黨各界各軍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條件下進行的。中國共產黨把堅持、鞏固、擴大這個統一戰線,視為抗日戰爭堅持和勝利的一個基本條件,並以之作為自己的重大責任。

遵循著獨立自主的原則,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採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黨堅決沖破國民黨的限制,放開手腳,廣泛地去發動人民群眾主要是農民群眾,發展革命武裝和開辟、擴大抗日根據地,為堅持抗戰、爭取勝利奠定了基礎,也為阻止時局逆轉、阻止投降和分裂創造了條件。

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后,針對國民黨採取的消極抗日的方針和分裂、妥協傾向,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口號。中國共產黨採取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即自衛的原則、勝利的原則和局部的原則,不僅有效地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幾次反共高潮,而且繼續地保持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

抗日戰爭的歷史有力地証明: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是堅定的國際主義者,而且首先是最熱烈、最忠誠、最徹底的愛國主義者。經過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空前的壯大,黨在人民中的政治威信得到了極大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把實現民族獨立、人民民主和國家富強的希望,寄托在了中國共產黨的身上。

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一個符合實際的科學結論。

(作者系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