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良、鄒大鵬、孫仁斌
艱苦卓絕堅持抗戰長達14年的東北抗日武裝,並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系,通過一條條秘密的國際交通線,中國共產黨的指示、文件源源不斷地送達東北各地抗日部隊和黨的基層組織,指導著東北抗日游擊戰爭。
在原中共吉東省委秘書處所在地、現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林口縣,有一處原侵華日軍的兵營指揮部,80多年過去了,這裡的戰壕和斷垣殘壁顯得破敗荒涼,游人偶爾還能找到日軍射擊留下的廢彈殼。
從事多年東北抗聯研究的林口縣原政協主席於春芳介紹,從這裡,於化南等英烈以智慧與頑強,跨越林海雪原,穿過日軍的封鎖向東行抵達密山,與中共駐蘇聯代表團取得聯系。
黑龍江省委黨史辦宣傳處處長張洪興介紹,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東北抗戰時期,密山方面建立了三條國際交通線,即穆棱縣樺木林子區域第21號中蘇界碑、綏芬河北溝、密山二人班。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些開辟在中蘇邊境上的紅色秘密交通線,把中共的各種文件、共產國際的指示及中共派往蘇聯學習培訓的干部秘密送達目的地,成為東北抗日武裝密切聯系黨的不可或缺的“通道”。
1933年1月26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名義發出的《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論滿洲的狀況和我們的任務》,即“一二六指示信”,明確提出了在東北建立反日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標志黨在東北策略方針的重大轉變。
東北黨組織根據“一二六指示信”等精神,主動爭取團結各種抗日力量,收編和改造義勇軍,到1933年底,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各地游擊隊已發展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力。1933年9月,楊靖宇、李紅光等領導的南滿游擊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第一師。
據張洪興介紹,“一二六指示信”是由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楊鬆(化名吳平)通過綏芬河交通站送入東北的。
綏芬河,滿語,意為“錐子”。因蜿蜒穿行於老爺嶺的叢山密林之間,頗似錐子而得名。戰爭的艱苦卓絕,注定給這座邊城烙上紅色的印記。
1933年7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楊鬆從海參崴進入綏芬河,任駐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指導吉東地區工作。此后又奉命成立吉東特委,擔任特委書記。
據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中共黑龍江歷史》,1935年“六三指示信”和“八一宣言”等重要文件,很多都是通過當時的地下交通站,送到東北各地省委、特委及各軍、各縣黨團組織的。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抗日烽火愈演愈烈,東北反日統一戰線不斷延伸和擴大。1936年2月起,黨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及其他抗日武裝先后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共計11個軍。
伴隨著蜿蜒的中東鐵路伸展開來,綏芬河由此成為紅色秘密交通線的重要節點。今天的綏芬河,已是一座聲名遠播的“國境商都”,對俄貿易額最高時佔全國近十分之一。
今年5月,綏芬河旅游協會會長李百波攜百人團赴海參崴參觀“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並看望二戰老兵。一位老兵激動地說,綏芬河有一個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他們每年都去掃墓……
如今,中俄經貿文化交流通道日益開放。黑龍江提出的“東部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已納入國家戰略。東北三省正積極謀劃與俄羅斯遠東地區陸海合作,推進構建北京——莫斯科的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建設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昔日的紅色秘密交通線,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正擔當起更加廣泛的交流通道角色。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