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郭淑珍與嚴良堃:不敢忘卻的《黃河大合唱》

尚昊 陳舒

2015年08月24日15:30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郭淑珍與嚴良堃:不敢忘卻的《黃河大合唱》

“誰沒有妻子兒女,誰能忍受敵人的欺凌,親愛的同胞們,你聽聽,一個婦人悲慘的歌聲。”在92歲高齡的指揮家嚴良堃的指揮下,88歲的聲樂教授郭淑珍再次唱響《黃河大合唱》中《黃河怨》這一樂章。

這是發生在中央音樂學院排練廳中的一幕。

這一幕,距離嚴良堃第一次指揮《黃河大合唱》已過去75年,距離郭淑珍第一次登台演唱《黃河怨》也已經60年了。

1938年,在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嚴良堃開始了指揮生涯,師從音樂家冼星海。次年,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勾畫出了中國人在戰爭裡流離失所的苦痛生涯和抗擊侵略的堅強意志。

1940年,在重慶,嚴良堃第一次指揮孩子劇團公演《黃河大合唱》,那一年,他才17歲。

幾乎是同時,這首《黃河大合唱》也在淪陷區傳唱開來。那時的郭淑珍還在天津上中學。淪陷區的生活令她對苦難印象深刻,“我所生長的華北真可謂‘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國家在血泊中,同胞在呻吟”。

同樣令郭淑珍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首首響徹人心的抗日歌曲,《黃河大合唱》中的第四樂章《黃水謠》和第六樂章《黃河怨》,當年她特別喜歡聽和唱。

新中國成立后,郭淑珍前往蘇聯留學。1953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她第一次聽到了完整版的《黃河大合唱》,極受震撼。1955年,在波蘭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她第一次登台演唱了這部作品,並獲得了銅獎。

嚴良堃和郭淑珍對《黃河大合唱》的合作演繹曾被音樂界譽為“無法超越的經典”。兩位藝術家合作的開端,還得追溯到1975年《黃河大合唱》的復排,兩人成為復排的首演演員指揮和首唱。

已被“文革”中斷演出多年的藝術家重新走向前台,有期待,但更多的是壓力。“當時我已經快20年沒有唱過這首歌了,三天三夜沒睡覺在思考怎麼演出。”郭淑珍說。

為更好地演繹這部作品,她認真閱讀冼星海的創作札記,在腦海裡重溫不願意提及的戰時回憶——父親被日本軍人欺凌,全家連夜避難,躲避轟炸,匍匐穿過壕溝,被迫學習日語……

最終,她把這部作品演繹得如泣如訴,令台下不少觀眾潸然淚下。“他們的眼淚我至今也忘不掉,那是一代人的記憶和感情。”郭淑珍說。

時光的步伐從未停止,一晃就是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勝勝利70周年的到來,讓郭淑珍格外興奮,她希望能夠復排《黃河大合唱》。

她邀請老搭檔嚴良堃前來“支援”,驚喜地發現兩人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們兩個人的年齡相加超過180歲。”郭淑珍笑言。郭淑珍也記不清兩人曾經合作過多少次了,“但我們都想在有生之年再多演繹幾次這部作品”。

在150人的合唱團和200人的交響樂團組成的這支龐大隊伍中,郭淑珍精神矍鑠,歌聲依舊嘹亮。“風啊,你不要叫喊,雲啊,你不要躲閃。”她親自示范演唱,將在場的年輕人帶回中華民族最屈辱的年代。

而在現場的另一端,指揮嚴良堃也在充滿激情地投入。盡管心臟帶著五個支架,但嚴良堃卻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這部陪伴了他一生的《黃河大合唱》。

“我很慶幸自己能夠趕上抗戰勝利70周年,但我不知道我是否還有機會趕上抗戰勝利80周年的偉大時刻。你們以后還有很多機會去演繹《黃河大合唱》,可是我的機會不多了。”嚴良堃對排練現場的學生說。

兩位藝術家對藝術的追求不容許有任何瑕疵,郭淑珍和嚴良堃在咬字、節奏、換氣這些細節上親力親為地進行指導,他們的嚴格和細心令年輕的學生印象深刻。

除了音樂技巧本身,嚴良堃和郭淑珍更在意的是如何把這部作品的精神內核傳遞給這些沒有經歷過戰爭歲月的年輕人。

“老師帶著我們看抗戰電影,閱讀文學作品,回憶自己在戰爭中的經歷。”青年歌唱家張怡回憶道。她很慶幸這種方法讓她真正地“把歌唱和感情結合在了一起”。

在郭淑珍看來,《黃河大合唱》可以幫助年青一代更好地認識中華民族的過去和未來。“我們不僅是唱聲,更是唱情。我們不該忘記和平的來之不易,不該忘記中國人的信心和勇氣,這種精神值得世世代代傳遞下去。”郭淑珍說。

8月26日,這部《黃河大合唱》將承載著嚴良堃和郭淑珍的希望,唱響國家大劇院的舞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