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91歲抗聯老兵李敏的畢生心願:把抗聯的歷史傳給后人

劉愷、鄒大鵬、孫仁斌、李志暉

2015年08月24日16:36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91歲抗聯老兵李敏的畢生心願:把抗聯的歷史傳給后人

【老兵檔案】李敏,女,朝鮮族,1924年11月5日生於黑龍江省湯原縣,1936年加入東北抗聯。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哈爾濱第一工具廠黨委書記,黑龍江省總工會第三、四屆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第五、六屆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

“有人說,你在那片山崖﹔有人說,你在那片水窪。

有人說,你在一個記不清的地方,迷失在風雪交加。

你在哪兒?你在哪兒?是那片黑夜,還是這片朝霞。

你在哪兒?你在哪兒?是在我面前,還是在天涯……”

一曲《你在哪兒》道盡懷念戰友之情,李敏的眼中淚光瑩瑩。

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來臨前夕,東北抗聯老兵李敏接受了記者的採訪。91歲的老人耳聰目明、思維敏捷,談起70多年前的戎馬征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講著講著,她會不自覺地哼唱起昔日戰友們在林海雪原中傳唱過的歌曲。

老人說,在與日寇的殊死戰斗中,多少抗聯戰士壯烈地倒下,永遠消失在白山黑水之間,“把抗聯的歷史傳給后人,這是我后半生最大的夢想”。

生存:“難啊,凍死餓死的太多了”

12歲那年,李敏加入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先后當過戰士、炊事員,並在密營被服廠、臨時醫院工作。

“面對日偽的凶殘圍剿,我們最大的困難是沒糧食、缺子彈。”李敏說,“東北到了九、十月份開始下雪,戰士們沒吃的,老百姓想送也送不了。況且,老百姓自己也沒多少糧食。”

為切斷老百姓與抗聯的聯系、限制抗聯的發展,日本人在東北大搞“歸屯並戶”“篦梳山林”,抗聯戰士的生存環境異常艱難。“戰士們隻有前線,沒有后方。”李敏說,“難啊,餓死凍死的太多了!我們這些能活下來的,是幸運的極少數人。”

為了補充糧食彈藥,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甚至豁出性命攻打敵人的駐地,老百姓也冒著死亡的威脅給抗聯送一點糧食。

對於極度的飢餓,李敏有著清晰的記憶——“餓得心突突地響,感覺心逼到嗓子眼兒了,幾乎要背過氣去。”“實在餓極了隻能吃點雪,但是胃受不了。更多的時候,是扒榆樹皮、樺樹皮,和著雪水煮。喝完熱乎乎的湯,心好像沒那麼痛了。”

老人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這樣一件事:1939年除夕夜,部隊實在沒吃的,一位姓苗的司務長就在鐵桶裡煮靰鞡鞋,為戰士們准備“年夜飯”。黎明前,敵人突然進攻,苗司務長本已撤了出來,但想起鐵桶還在地窨子裡,於是返回去拎起鐵桶往山崖上跑。眼看跑到跟前,大家趕緊伸出手拉他時,一顆子彈打中了他的后背……

戰斗:歌曲也是斗爭的利器

“我從小就喜歡唱歌,加入六軍后在宣傳隊給戰士們唱歌。每當部隊會合,都要開聯歡會,大家一起唱歌,歌聲給予我們勝利的希望。”對於抗聯歌曲,李敏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愛。

“因為一唱好像什麼困難都沒有了,它能堅定信念、消除恐懼,讓我們繼續前進,不怕犧牲。”在李敏看來,歌聲除了能鼓舞士氣,在打仗時也是很重要的武器。特別是對同為中國人的偽軍,唱歌有時候能起到奇效,“能瓦解他們的意志”。

1939年初,李敏和20多名戰友被一群日偽軍圍困在鍋盔山上,抗聯戰士一邊靠繳獲的手榴彈抵抗,一邊向偽軍高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接著唱起《滿洲士兵覺悟歌》《滿軍嘩變歌》。“滿洲軍官、士兵們,再莫睡昏沉,趕快打精神,調轉槍口殺日本……”山底下,槍聲稀疏了下來,隻能聽到日本指揮官氣急敗壞的叫罵聲……

“過了一年,一個姓楊的指揮官帶著這群偽軍士兵反正,加入了抗聯。他說,當時聽抗聯戰士這麼一唱,他們的心就特別難受,所以脫離了偽軍。”說起這件事,李敏特別自豪。

近20年來,李敏致力於東北抗聯歌曲的收集和整理,迄今已整理出403首。“這些歌曲能傳遞歷史、喚起民眾的情緒,因為那裡有抗聯戰士的魂”。

心願:盡畢生之力弘揚抗聯事跡

老人的家裡,挂滿了抗聯各支部隊、主要將士的事跡宣傳畫,幾間不大的房間儼然成了一個小型抗聯博物館。

“我的心願就是讓更多人知道抗聯事跡,弘揚抗聯精神。我這一生,特別是我離休之后,一心一意做這件事情,因為這14年的歷史太可歌可泣了。”李敏說。

2002年,李敏組建東北抗聯精神宣傳隊,踏遍老林深山,尋訪昔日戰友犧牲地,並盡可能為他們立碑。“那麼多好同志都犧牲了,很多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如果不給他們立碑,誰也不知道幾十年前還有這樣一群人,為了民族解放甘洒熱血。”

李敏組建的抗聯精神宣傳隊起初隻有幾名隊員,現在已發展到30多人,近些年來到工廠、學校演出。她說:“成立宣傳隊的目的,就是要宣傳東北抗聯戰斗的14年,弘揚抗聯精神。”

“這是中國東北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老人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