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睿 李嬌 康晰 劉軼軒
2015年08月25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軍佔領北平,通過前門大街。 |
2015年夏天,游客在北京前門大街游玩。 |
北大紅樓 |
輔仁大學舊址 |
天壇神樂署正門 |
張自忠路3號 |
東交民巷44號 |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在北京施行殘暴統治,但北京市人民從來沒有屈服,他們為抗戰的勝利付出了極大犧牲,作出了不朽貢獻。
如今在北京,除了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張自忠路、佟麟閣路、趙登禹路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抗戰印記外,街頭還散布著許多見証了當年日軍侵華暴行與中國人民奮勇反抗的各種遺跡。戰火的硝煙雖早已散去,但是四九城內的這些遺跡就在我們身邊,時刻提醒著我們銘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1 北大紅樓——愛國志士血濺“紅樓”
北大紅樓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北街(今五四大街)29號,整座建筑通體用紅磚砌筑,故名“紅樓”,曾是北京大學的主要校舍之一。
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大紅樓淪落敵手,改為北平日軍憲兵司令部,成了關押、殘害愛國志士的人間地獄。日軍佔領北平時期,此地設有日軍中國駐屯軍憲兵隊司令部、日本憲兵隊本部、特設北京憲兵隊總部、日本憲兵隊置留所等軍、憲、特務機構。
“當年,日本憲兵隊的審訊室和拘留室就設在地下一層。”北大紅樓相關負責人介紹,整個地下室中間為東西縱向通道,南北兩邊的房屋為刑訊室及牢房。其中,東側的刑訊室內放有許多刑具﹔西部為牢房,正面牢門隻有1米高、半米寬,牢門右下方留了一個隻能送進飯碗的小洞。刑場則設在紅樓后邊的廣場上,不少仁人志士在這裡飽受摧殘乃至被殺害。
1939年,國畫大師李苦禪就在北大紅樓被關押並慘遭折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一批燕京大學師生曾被關押在這裡,如燕京大學校務長司徒雷登、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著名演員孫道臨等。
“當年的審訊室和拘留室主要作為庫房使用了。”北大紅樓負責人介紹,紅樓1943年交給偽北大使用,現在審訊室和拘留室早已看不出痕跡,但整體格局還是當年的老樣子。
如今,北大紅樓的一樓是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這裡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文化的發祥地,馬克思主義的早期思想傳播大多是從這裡發起的。”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研究室主任陳翔說,北大紅樓是新文化運動的營壘,是歷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北大紅樓策劃舉辦了系列紀念展覽活動:中國戰斗——抗日戰爭時期木刻版畫展、“干城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書畫展以及8月28日即將開展的“戲劇之戈”——抗戰戲劇文獻特展。
目前,北大紅樓每年吸引約6萬人前來參觀。“現在的展覽形式除展出館藏品外,還與其他單位進行合作,利用外來資源豐富展覽的內容及形式。”陳翔介紹,在自展的同時,紀念館還在嘗試將館藏品推出去,以擴大宣傳及影響。
2 輔仁大學——抵制日偽奴化教育
輔仁大學舊址位於西城區定阜街1號。1937年北平淪陷后,這座著名學府努力抵制日偽奴化教育,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生命。
輔仁大學的前身為中國天主教領袖英斂之於1917年創辦的大學預科“輔仁社”。1925年由美國天主教本篤會正式創辦,定名北京公教大學。1927年,更名為輔仁大學。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輔仁大學並入北京師范大學。
抗日戰爭時期,輔仁大學成為北平抗日救亡運動的大本營。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北平各高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愛國運動。為激發師生的愛國熱情、反抗日本侵略,輔仁大學成立了以研究顧炎武為名的“炎社”。1935年,輔仁大學愛國師生積極參加了“一二九”運動和民族先鋒隊組織的活動。
“七七事變”后,北平淪陷,在北平的高校紛紛內遷或被關閉,輔仁大學與中國大學、燕京大學是堅持留平辦校的3所私立高校,其招生規模也進一步擴大。在校長陳垣主持下,輔仁大學遵守三原則:行政獨立、學術自由、不挂偽國旗。這所大學堅決抵制日偽奴化教育,堅持始終不挂日本國旗、不用日偽編寫的教材、不把日語作為必修課,成為淪陷區堅守學術、堅守民族尊嚴的“孤島”。此外,以《輔仁文苑》為代表的校園文學也打破了日偽的“文學思想戰”。
目前,輔仁大學舊址風華依舊。主建筑外,由40頭小石獅子與校門正中一對大石獅構成的圍欄保護完整﹔后花園裡,白色大理石的“一二九運動紀念碑”十分醒目。
今年8月,西城區什剎海街道在輔仁大學舊址舉行了“探訪抗戰遺跡 聆聽抗戰故事”的活動,並發布了包括輔仁大學舊址在內的9處抗戰遺跡。“當年,輔仁大學與抗戰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系。”西城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當時的北平人民不甘屈服於侵略者的淫威,反抗日偽統治的斗爭一刻都沒有停止。“舉辦此次活動主要是為了加強青少年對抗戰的認識,喚醒人們沉睡的記憶。”
3 天壇神樂署——見証細菌部隊罪行
8月12日,天壇公園舉行了“天壇神樂署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儀式。而在天壇神樂署設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是因為這裡曾是侵華日軍細菌部隊北平駐地。神樂署北牆上的“侵華日軍細菌部隊遺址”紀念碑,時刻提醒著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神樂署是天壇建筑之一,位於天壇西門內,為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被譽為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學府。
神樂署在北洋政府時期是中央防疫處,到了國民黨時期改為陸軍醫院。“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在中國設立了大規模的細菌部隊,總人數達兩萬人。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佔領了北平,並迅速在天壇公園神樂署原有設備和設施基礎上,籌建起在華第二個細菌戰基地——華北派遣軍防疫給水部,由731部隊部隊長石井四郎任技術指導。
1939年,“華北派遣軍防疫給水部”改名“華北支(甲)第1855部隊”,因部隊長為西村英二大佐,所以又稱西村部隊。該部隊在天壇等處研制和生產鼠疫、霍亂、傷寒、痢疾、黑熱病等細菌武器,用於華北戰場。資料顯示,1943年8月,“1855部隊”在北平地區進行散布霍亂細菌試驗,致使霍亂疫情在市內外迅速發生、蔓延。截至當年10月底,全市城區共發現霍亂患者2136人,其中1872人死亡。
天壇文研室負責人武裁軍介紹說,隨著1855部隊的規模不斷擴張,佔領的區域面積也大大增加,包括天壇西南的天壇醫院、口腔醫院、中國醫藥生物制品檢定所等。現在的神樂署當時是日軍細菌部隊的家屬宿舍和雜物倉庫。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陸續有人提到日本在這裡曾經搞過細菌實驗。”武裁軍對筆者說,“2002年,我們對神樂署進行修繕時,在凝禧殿的正中央發現了一個地窖和兩個藥瓶。經專家鑒定與推測,應該是日軍當年儲藏、儲存生物制品的地方。”
為了更好地讓后人銘記歷史、不忘國恥,每年神樂署廣場上都會擺出紀念抗戰勝利的花壇。天壇宣傳部門負責人邢老師說,“將‘侵華日軍細菌部隊遺址’的紀念碑刻在神樂署北牆上,就是希望市民和學生們在參觀天壇神樂署時,能夠牢記這段歷史,時刻懷有愛國情懷。”
4 張自忠路3號——侵華日軍罪惡昭彰
北京市東城區張自忠路3號,是一座坐北朝南、分為東西兩部分的大院——段祺瑞執政府舊址。“七七事變”后,這裡作為日軍華北駐屯軍總司令部,是華北佔領區政治、軍事、經濟等事務的最高指揮機關。
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介紹,這裡原為清朝雍正皇帝第五子和親王弘晝的府邸,清末成為陸軍部和海軍部,民國初年袁世凱將總統府和國務院設於此。1924年至1926年間,這裡成為段祺瑞執政府駐地。1926年3月18日,執政府門前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魯迅聽聞后稱此日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1937年,北平被日本侵略者佔領,該院成為以岡村寧次為首的日本華北駐屯軍總司令部,東部是以喜多為首的日本特務機關興亞院。岡村寧次在這裡指揮了對華北地區“五一大掃蕩”等,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日本侵略者在主樓北邊最后一座灰樓內的地下室建造了水牢,抗戰時期很多被抓的抗戰志士就關在裡面。”王道成介紹說。今年已82歲高齡的王道成此前就居住在水牢上方的樓房內,還曾與東城區文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一起去過水牢。
新中國成立后,這裡成為中國人民大學宿舍,院內主樓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1984年該院被確認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將其升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年,人民大學和文管部門共同出資對主樓進行修復。”中國人民大學的尚老師告訴筆者,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建筑,人民大學適時啟動了對主樓的修繕工作。7月13日,施工單位進入院內進行搭架子,工期目標為548天,包括加固、裝飾、電氣、給排水、採暖、通風空調等工程。“不過,由於其本身是珍貴的文物,目前還沒有任何使用計劃,暫不會對外開放。”
“作為‘三一八’慘案發生地和以岡村寧次為首的日本華北駐屯軍總司令部,這裡曾經血淚斑斑,有著不可磨滅的抗戰烙印,也是歷史的見証。”尚老師說,“愛國志士將熱血洒在這裡,將一直激勵著我們無畏向前。”
5 東交民巷44號——“使館大街”曾經蒙塵
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1.6公裡,東交民巷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靜謐的東交民巷隱匿在喧囂的北京城中,堪稱一方寶地。行至東交民巷44號,一個頂部帶有紅色五星的西式建筑尤為顯眼。100多年前,這裡曾是美國大使館的北門所在地,南門是如今的前門東大街23號。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這裡又成為日軍華北派遣憲兵隊司令部。
早在明清時期,東交民巷就開始承擔接待外國使節來華學習、進貢、受賞的重任。后在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的《辛丑條約》中規定,該區“獨由使館管理,中國人民概不准在界內居住”。東交民巷因此成為“國中之國”,也被更名為“使館大街”。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佔領東交民巷使館區,並將當時的美國大使館辟為華北派遣憲兵隊司令部,佐佐木、北野憲造、矢野音三郎等先后任憲兵司令部司令官。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副武裝昂首通過東交民巷,洗刷了50年來中國武裝人員不得進入東交民巷的恥辱。漸漸地,各國使館遷離東交民巷,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也在西側建成……東交民巷逐漸擺脫了“使館大街”的陰影,走上了光明的道路。
在東交民巷居住了50多年的郭阿姨感觸頗深:“以前這裡都是大使館,現在全部都搬走了。我剛來的時候,這裡最高的樓就隻有3層,現在不一樣了,樓層都變高了,樓也變新了。”郭阿姨對這條巷子感情很深,她說,雖然新的建筑很好,但舊的建筑不見了還會有些不舍,因為那些舊的建筑承載了過去的時光。
在前門東大街23號,院內工作人員介紹,這裡正在成為開放的商業區,但5棟美國大使館的舊建筑樓現在作為文物保護起來了。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