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檔案】王祖學,山東榮城縣人,1929年生,1942年參加革命工作。金華市交通局離休干部。
【烽火歲月】今年88歲的王祖學,總會在女兒家靜靜地坐著,看看電視裡的一些革命戰爭片。“人越老,越會想起往事。”老人感嘆。
王祖學出生在山東榮城縣石島鎮的一戶漁民家庭。他家附近就有一個日寇據點。1942年時,他才13歲。八路軍攻擊日軍據點,盡管沒有得手,卻讓他受到了鼓舞。王祖學拿起紅纓槍,瞞著父母,沿著海邊走了好幾天,終於追上部隊,加入打鬼子的行列。
部隊的裝備很簡陋。“幾十個人,隻有五六條槍。”王祖學說,其他沒槍的人拿的要麼是紅纓槍,要麼是斧頭。幾個月后,這支部隊被編入東海軍分區獨立團,王祖學成了第2營第6連的一名戰士。
對電視裡的一些戰爭片情節,王祖學有點不高興:“當年,哪裡來的那麼多子彈?上戰場時,常常隻有3發子彈。槍法好的狙擊手,也隻有七八發子彈。有一次,我看見鬼子,沖他們開了一槍,可惜沒打中,結果排長氣得拿手榴彈砸我背,說浪費了子彈。”
裝備差、子彈缺,並沒有削弱八路軍的斗志。1942年12月,日寇開始大掃蕩,對所到之處實施“三光”政策。1943年夏天,東海軍分區攻打山東牟平縣水道鎮的日軍據點。這個據點有3座炮樓,日寇苦心經營多年,守敵部署嚴密。王祖學所在的營負責在沙河兩岸阻擊來援的敵軍。戰斗打響后,一個日寇中隊和偽軍一起從牟平縣城出來增援,經過沙河埋伏點時,王祖學所在的部隊喊話:“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要打的是日本鬼子,識相的你們就走。”剛喊完話,偽軍們就個個低頭,逃之夭夭,隻剩下幾十個日本兵。
埋伏部隊仿佛從地下冒出來一般,向這些日軍發起了猛攻。日寇猝不及防,死傷慘重。我軍戰士端起上了刺刀的步槍發起沖鋒,展開激烈的白刃戰。
“當時,領導派我和另一個戰士在山坡上守著,防止側面被圍。”王祖學說,他看到有兩個日本兵脫了衣服,端著刺刀,沿著山溝沖上來,想要和八路軍硬碰硬。王祖學朝他們開了一槍,和戰友端著槍迎了上去。他正好有顆手榴彈,朝敵人扔了過去,兩個日本兵掉頭就跑。“我那時候才15歲,也不知道為什麼膽子這麼大。”王祖學說,他回頭一看,才發現戰友倒在地上,不知道什麼時候犧牲了。“這場戰斗,日寇隻跑了幾個。”王祖學說。
到了晚上,戰士們到當地老百姓家裡借來厚被子,浸水后頂在頭上。負責爆破的老兵沖到炮樓底下,用杆子頂著炸藥包塞到炮樓底下。隨著一聲巨響,3座炮樓中的第一座轟然倒塌,部隊蜂擁而入,攻下了這個據點,“子彈打在被子上嗤嗤嗤地響,但是打不穿。”
說起當年艱苦的抗戰,王祖學連說“老百姓真好”:“隻要我們打了勝仗,老百姓就殺豬宰羊,抬來給我們吃。吃的飯、穿的衣,全是老百姓給我們的。”
【老兵感言】抗戰勝利是抗戰將士用鮮血換來的。正義的力量戰無不勝。(記者 黃宏 通訊員 吳曉東)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