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轉折點

王彥軍

2015年08月25日13:49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轉折點

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中國,自秦漢至清初一直是世界強國。鴉片戰爭后,西方侵略者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欺凌和侵略中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跌入了積貧積弱的深淵。為了求得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不同階級的仁人志士始終沒有放棄抗爭、始終進行著艱辛的探索,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奮斗。中國共產黨倡導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充分彰顯了偉大的抗戰精神,成為了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點。

一、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抵御外敵入侵取得完全勝利的第一次民族戰爭,創造了半殖民地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世界奇跡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為救亡圖存,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等愛國志士都竭盡全力,進行過積極嘗試。經過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進步的仁人志士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救國救民的路徑。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所有這些斗爭都沒有完成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義無反顧地擔負起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而奮斗的神聖使命。盧溝橋的槍聲,使中國在災難中進一步覺醒。工農兵學商,一齊來救亡。中國共產黨高舉愛國主義大旗,倡導、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游擊戰爭,開辟抗日根據地﹔國民黨在民族危急、大敵當前之時,接受我黨團結抗戰的主張,廣大愛國將士英勇作戰,流血犧牲。

在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眾志成城、不屈不撓,以落后武器裝備戰勝了經濟實力和軍事裝備遠比自己強大的日本侵略者。從此結束了一百多年來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侵略者逢戰必敗的紀錄,成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戰勝法西斯強國的空前戰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斗志。

二、抗日戰爭擺脫了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束縛,雪洗了中華民族百年恥辱,使我國開始以平等地位站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得到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支持和幫助。世界支援了中國,中國也支援了世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時,中國也迎來了新生。抗日戰爭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和主權,收回了台灣和澎湖列島,而且徹底廢除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從此,在長期不懈奮斗的基礎上,中國人民徹底擺脫了歷史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枷鎖,洗滌了一個世紀以來的屈辱,從此以與別國平等的地位站立在世界舞台上。

二戰爆發后,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英、美等國有了聯合蘇聯、中國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意圖。經過多方長期努力,也為了讓中國戰場發揮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作用,中、美兩國政府1943年1月11日簽訂了《中美新約》,結束了美國在中國享有的治外法權與租界權,廢除了中美間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同一天,中英也簽訂新約廢除不平等條約。此后,比利時、挪威政府宣布放棄一切特權。接著加拿大、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等國政府也先后宣布,放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和其他特權,廢止與中國的-系列不平等條約,並與國民政府簽訂了新的雙邊關系條約。

在相繼建立起與西方國家新型關系的基礎上,憑借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卓越貢獻,中國確立了世界大國的政治地位。1945年聯合國創立時,中國成為發起國和創始會員國,並且同英、法、美、蘇並列為五大常任理事國,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管理,徹底宣告了中國屈辱時代的結束和新生時代的到來,標志著中國開始重新回歸世界優秀民族之林。

三、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有力地維護了世界的和平與正義

抗日的中國戰場是二戰時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中國人民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力量。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為世界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在東方最堅固的陣線,為盟軍在歐洲戰場向德國法西斯本土推進,特別是為美、英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人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財產損失,承受了巨大流血犧牲,為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和正義力量最終戰勝法西斯作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人民在東方戰場獨立作戰,牽制了日本侵略者90%的陸軍兵力,對日本帝國主義者實施了重要打擊,使日本無法實現攻擊蘇聯的“北進”計劃。蘇德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捆住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手腳,加之蘇聯的外交謀略,使蘇聯在世界大戰中不僅避免了東西兩線作戰,而且能夠從遠東抽出兵力加強西線戰場,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太平洋戰火在二戰爆發四年后的1941年底燃起,眾所共知離不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日軍的有力打擊和有效牽制,也就是遲滯了日本的“南進”時間。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依然是抗日的重要戰場。1943年前,日本60%以上的陸軍、40%以上的航空兵和大量海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不僅為美、英實施“先歐后亞”戰略提供了條件,為太平洋區域作戰減少了壓力,很快由防御作為進攻,徹底挫敗了日、德法西斯會師中東的計劃。

不僅如此,中國遠征軍對緬甸、印度的保衛、反攻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戰場在戰略、戰役和物資上的積極配合,加快了太平洋戰爭的勝利,中國抗戰對遠東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特別是朝鮮、越南等國給予了巨大的支援。正因為如此,美、英、蘇、中四國領銜的26個國家1942年1月1日發表的聯合宣言,一致公認中國是反法西斯四大國之一,有力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四、抗日戰爭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進一步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戰斗力

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各民族、各黨派、各團體、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結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成了浩浩蕩蕩的抗日大軍。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共團結,兩黨兩軍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共御日寇。團結起來的抗日力量,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全民族抗戰的汪洋大海。國共兩黨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不計前嫌,一笑泯仇,為了民族大義再度攜手,顯示出了巨大的力量,正由於前方將士浴血奮戰和后方群眾的救亡活動密切配合,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依存,共同繪就了全民族抗戰的壯闊畫卷。

中國共產黨倡導並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以自己對中華民族的無限忠誠,贏得了億萬人民的信任和愛戴。在這場偉大的民族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不僅表現出為民族利益貢獻一切的自我犧牲精神,表現出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也充分表現出政治上的成熟和駕馭復雜局勢的能力。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及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也鍛煉和成就了中國共產黨,使黨的組織迅速壯大、影響力不斷增強。

抗日戰爭中,《義勇軍進行曲》如戰鼓,《黃河大合唱》似驚雷,各民族同胞凝聚起了中華民族團結御侮的磅礡力量。我們之所以能夠從四分五裂、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過來,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彰顯的強大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戰斗力,是其中最重要的紐帶。抗日戰爭的勝利,又進一步地提升了這種力量,也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而成為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作者系省委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