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恆
93歲的抗戰老兵陳忠民慢慢卷起左小腿褲管,露出一塊醒目的傷疤。“這就是當年跟日軍拼刺刀留下的。”他對記者說,“我不怕敵,敵必怕我﹔我一怕敵,敵必欺我。”
回憶起70多年前的抗戰歲月,這位抗戰老兵有說不完的故事。
1922年8月,他出生於湖南平江縣南江鎮的一個小山村。他的青少年時期正是烽火連天、國難當頭的非常時期,1937年爆發的盧溝橋事變更讓國家和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險境地。
1938年,年僅16歲的陳忠明離家前往湖北通城縣謀生,恰逢政府招兵,他便主動報名參軍,被分在第19集團軍特別挺進隊。在安徽屯溪、寧國訓練大半年時間后,陳忠民便隨部隊在浙江、江蘇、江西一帶與盤踞在此的日軍打游擊戰。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打日軍是在太湖邊上。”陳忠民告訴記者,1938年11月份左右,部隊奉命在江蘇宜興縣太湖邊上防守。一天凌晨,湖邊大霧彌漫,正在站崗放哨的他聽到日軍“小火輪”的馬達聲,馬上跑回防守工事向上級報告。
他說,當時日軍來了三艘“小火輪”,剛一下船就陷入包圍圈,隱藏在工事裡的中國軍隊對著日軍一陣猛打,“打死了10多個,剩下的鬼子開著‘小火輪’狼狽逃跑了。”
1942年,陳忠民被編入88軍79師。此后至抗戰勝利,陳忠民所在部隊以浙江金華為中心,參加了浙贛會戰,抗戰末期駐扎在浙江桐廬地區,在大反攻中又參加閩浙追擊戰。
陳忠民說,腿上的傷疤就是在閩浙追擊戰中與日軍拼刺刀時留下的。“打到最后,子彈都打沒了,雙方端起刺刀就直接干上了。戰友們都非常英勇,沒有一個人臨陣退縮。”
抗戰期間,陳忠民參與過的大大小小的戰斗多達七八十次。從1938年開始,在長達7年的抗戰經歷中,他親眼看見了不少戰友犧牲,幸運的是自己活了下來。
殘酷的戰爭也給這位老人的身體留下了很多“紀念品”。在長期缺衣少食、條件艱苦的游擊戰中,他不僅流過血,負過傷,還得了嚴重的胃病,至今仍要服用藥物才能緩解疼痛。
抗戰勝利后,陳忠民離開戰場,到當時軍隊所屬的江西吉安被服廠工作,1947年被服廠要搬遷到武漢,他不願意去,拿了遣送費后回到平江老家,此后一直在老家務農、生兒育女。
如今,陳忠民膝下兩男四女均已在長沙安家,老人跟著大兒子住在長沙縣城安享晚年。今年他和湖南另外12名抗戰老兵一道,受邀到北京參加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