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聚焦:中國更深入參與全球史的書寫

記者任沁沁 劉寶森 王海鷹

2015年08月26日15:53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中國聚焦:中國更深入參與全球史的書寫

最近有法國學者在研究二戰史時把二戰起始時間提前了兩年,從以前1939年提前到1937年,這一年是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正在山東舉行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國際歷史學會秘書長羅伯特·弗蘭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此評論:“這是歐洲史學界打破歐洲中心論的一種嘗試。”

“在很多歐洲人心目中,歐洲歷史就是世界歷史。對歐洲來說,打破西方中心論,尤其是打破歐洲中心論非常有必要和有意義。”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說。

歷史學作為一門知識是沒有國界的。漫長的年代裡,中國史學主動融入西方。這點在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與中國關系演變、交融的歷史中可見一斑。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歐美世界舉辦了115年后,終於來到亞洲,選擇中國。史學界認為,這種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19世紀末以來,世界歷史的變遷和全球人文社會科學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的嬗變。

“大會從一個純粹西歐和美國學者參與的組織,發展為一個全球性的組織,大會的范式也經歷了新舊更替的巨變。”羅伯特·弗蘭克說。

史學界認為,在大會成立之初,支配史學家頭腦的是歷史主義思想,研究對象主要是民族國家的政治史,寫作方法是敘事。而如今,參加大會的史學家討論全球史,歷史學日益社會科學化,歷史分析成為主流的表達方式。

此次在中國舉辦的大會,第一大主題是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著重探討了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第二大主題是較為嶄新的研究對象:如何書寫情感的歷史?第三大主題把“革命”研究置於世界歷史框架下。第四大主題則是創新。

“更多地關注人類的多樣性和共同價值,世界的一體與文明的傳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特聘教授塞爾日·格魯金斯基指出,唯有打破歐洲優越感與所謂政治正確的陳詞濫調,才能促使我們進行反向思維,並激勵我們永不停歇地自我反問 。

“如何構建一種有意義的過去,一種我們可以共享的過去,使它更少地依賴種族中心主義,並能夠讓我們以一種更具批評性的眼光重新審視現在並從中受益?”塞爾日·格魯金斯基給出了答案:隻有當我們以地方化的各種不同空間來書寫它,當把我們居住的地方與所在的地區、國家、大陸甚或全球等不同范圍的地域聯系起來的時候,所書寫的全球史才是系統的、真正探索全球化進程的。

明清后期特別是晚清之后,中國史學家便開始主動接受西方治學的一些基本規范、紀律,逐漸拋棄了自己的學術話語體系。史學界一般認為,以前是“中國史在中國”,但后來變成了“中國史在西方”。

中國史學理論研究會副會長王學典認為,西方的學術話語體系,跟東方的歷史經驗存在一定錯位,現在是“中國史重返中國”,在向更加本土化的方向發展,“借鑒吸收了西方治史基本規則之后,重建我們自己的歷史話語體系”。

在本次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兩部綜合性學術史著作,《中國歷史學30年》英文版、《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百年歷程》,以促進國內外的史學交流。

后一本書的核心思想是構建歷史學家的全球共同體,指出史學研究中要超越國界、種族和意識形態帶來的偏見,促進全世界史學家在研究旨趣、方法論乃至個人政見上的相互理解與包容。

這只是開放中國的一個表現——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覺。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慕蘭評價:中國史學界的努力,將太平洋兩岸的學者和學術成果更好地融匯在一起。

這是一個發展趨勢。當人類開始討論全球化、商品、資本流動等問題時,文化觀念、歷史觀的交流也要進一步提升,全球史的書寫主體和方式也要重新定義,不能由歐美扮演唯一角色。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中國召開,標志著中國人將進一步參與到全球史的書寫中,而非僅僅歐美國家來完成。”參會學者、著名思維科學家趙大雯指出,四大文明古國,三個都消失了,能夠連貫寫全球史的隻有中國。

趙大雯建議中國史學家們重新確立世界史關於史前文化的概念。他舉例,西方人來到巴比倫的廢墟上,寫出《聖經》﹔阿拉伯人來到古埃及的廢墟上,寫出《古蘭經》﹔亞洲人來到古印度的廢墟上,寫出《金剛經》。“這三本書的歷史加到一起也沒有中國的《黃帝內經》久遠,中國人應該帶著中華文化的精髓走向世界。”

弗蘭克希望中國歷史研究也要“打破中國中心論”。對此,陶文釗的理解是,“要提倡全球史觀”。他指出,全球史不同於世界史,世界史好像一個拼圖,把中國史、美國史、法國史等拼在一起,就成了世界史﹔而全球史是研究整個人類的發展。

“過去我們的歷史研究過於微觀,更多的是放在中國國內、放在王朝的更替上,宏觀的、比較的視野不夠。”陶文釗認為,世界各國的歷史都是聯系著的,中國史學家應多做全球史、跨國史、多國史的研究,以及不同文明的比較研究。

“對人類命運的共同關注,對和平主義的共同認知,是中國歷史研究與國際歷史學會的共同文化基因。”《中國歷史評論》主編王育濟認為,和平、安定、統一、富強等價值取向和美好基因,也是中國融入世界文明的文化根基。

在參與國家最多的本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首次頒發了“歷史學諾貝爾獎”——“國際歷史學會-積家歷史獎”,今年獲獎者正是塞爾日·格魯金斯基。

在獲獎演講中,他說,中國的發展勢不可擋,這個偉大的東方國度更深入地參與全球史的書寫,意義重大。(參與採寫:韓筱婧 婁辰 席敏 孫曉輝 王子辰 滕軍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