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九旬八路軍譯電員王宗如:賀龍元帥眼中的“小鬼” 白求恩大夫救過的病患

劉翔霄

2015年08月26日15:57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九旬八路軍譯電員王宗如:賀龍元帥眼中的“小鬼” 白求恩大夫救過的病患

今年92歲的離退休干部王宗如老人,曾是抗戰時期八路軍的1名譯電員。在他的抗戰生涯中,曾有幸目睹賀龍元帥音容笑貌,並曾接受白求恩大夫的親手救治。追憶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老人仍難掩激動。

在賀龍元帥身邊戰斗的日子

1937年12月,年僅15歲的王宗如在老家河北博野縣入伍,成了1名民兵。次年麥收時節,被調入八路軍司令部成為1名譯電員。

1939年1月,八路軍120師奉命從山西進入河北,來到王宗如部隊駐扎的邊渡口村,王宗如第一次見到了賀龍元帥。

“賀龍那時任120師師長。他騎著高頭大馬來到村裡。遇到迎接他的軍民,就從馬上下來,在街上擺了1條大長凳。聽著他站在凳子上給大家演講,特別鼓舞士氣。”老人說,在這之后,自己和幾位譯電員、報務員加入了120師,在河北中部和北部進行抗戰。

王宗如說,身為部隊首長的賀龍沒有一點架子,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給予戰士們親人般的溫暖。“那時,譯電員所在的機要科戰士年齡都比較小,賀龍師長經常會抽空來看看我們。他一進屋子逮著個小戰士就輕輕擰耳朵,邊擰邊說:‘小鬼,叫干爸爸吧。’我們這些‘小鬼’也活潑機靈,聽到他的聲音馬上四處躲著跑。賀龍師長就跟著追,屋子裡頓時熱鬧起來,不一會兒屋子裡的小戰士全跑光了。隻有我,年齡小又腼腆,就站在牆角看著憨笑,賀龍師長就會走過來,親切地拍拍我的肩膀。”

老人記得,部隊駐地村民愛戴八路軍首長,經常會給賀龍送點心吃,賀龍舍不得吃。每當自己去司令部送電報時,賀龍就把點心交給他,讓他分給小戰士們吃。臨走,賀龍還不忘叮囑一句:“記得分1塊讓你們科長嘗嘗,不要小鬼們都吃嘍!”

“同志,不能用濕棉球!”

抗戰時期,戰士們行軍隻能靠兩條腿走路,所以一般都是行軍途中就地休息,和衣而睡,因此很多人身上長了虱子和疥瘡。

王宗如也不例外。由於腿上的疥瘡沒有及時醫治,已經和褲子黏在一起,每走1步都疼痛難忍,幾乎無法行走。他被送回司令部醫治。在這裡,他遇到了加拿大共產主義戰士、敬愛的白求恩大夫。

在120師衛生所,1個經驗較少的衛生員拿起棉球蘸上水,准備幫王宗如擦拭疥瘡傷口。這一幕恰好被1位高鼻子、黃頭發的外國醫生看到,立即進行了制止:“同志,不能用濕棉球!”伴著沉穩的聲音,這位外國大夫走到了王宗如的身邊。“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用濕棉球擦拭很容易感染,膿水流到哪裡,疥瘡就會跟著長到哪裡,所以必須用干棉球先把疥瘡擦掉,再上藥粉。”他一邊講,一邊給衛生員做示范,動作細致小心。

看著眼前這位耐心為自己擦拭患處的外國醫生,王宗如非常感動,並深深記住了他的模樣。后來,他跟別人一打聽,才知他竟是知名的白求恩大夫。

訴不盡的抗戰往事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在老人記憶中,當年中國的抗戰部隊武器裝備雖與日軍無法相比,但依靠頑強的斗志,在軍民的齊心努力下,終將侵入別人家園的日本帝國主義趕出國門。

王宗如人生中最餓的一段記憶是在1941年。那時日軍不斷進行掃蕩,部隊隻能渡過黃河在河西暫避。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戰士們連玉米面糊糊都不夠喝,隻得採取“分勺制度”,即由部隊支部書記負責掌勺,每位戰士每頓飯隻能喝1勺糊糊,每天都餓得頭昏眼花,就在這樣的狀態下堅持抗戰。直到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戰士們才能吃上飽飯。

前方戰士在一線抗戰,后方人員也苦練本領。為做好譯電工作,密密麻麻的密碼本,由領導劃出重點字,譯電員每天幾十個字地開始背誦。由於當時密碼紙的限制而養成職業習慣,王宗如寫字整齊卻都很小。“當時很難買到這樣的密碼本,為盡快掌握本領,戰士們就用石印的方法自己印。”他說。

“拿起那一切武器,鐮刀、斧頭、剪刀、鋤頭,鳥槍、鐵尺、土炮,來保衛我們父母姐妹兄弟……”這是老人很喜歡唱的1首《武裝保衛山西》。王宗如老人說:“從這首歌裡可以看出,當年中國人就憑借這些武器,把日軍趕出國門!”

當年的訓練有素,並未隨歲月而褪色。王宗如老人家中珍藏著1個密碼本,歲月在褶皺的牛皮紙上留下清晰的印記,捧在手上沉甸甸的。密碼本上有8000多字,王宗如老人至今可脫口而出其中任意字的編碼。“在司令部,每天都能聽到‘滴答’‘答滴滴’‘滴滴滴答’的電報聲……”老人模仿起拍電報,聲音清脆明快,仿佛一段充滿故事的旋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