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抗戰時期准后方片段回憶

徐潤江

2015年08月26日19: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八年抗戰,我正在上小學讀初中,沒有親身經歷,但在我的心靈中卻留下不少記憶。故鄉——浙江仙居,開門見山、閉塞、落后,日本鬼子沒有到達,但仍對仙居犯下滔天罪行,以下是親眼所見的片段。

兩次遭日機轟炸

挂在縣城中心的大鐘急促報警,鐺——鐺——鐺。人們警覺到有緊急情況。這是1941年4月某日,天氣晴朗。上午約10點,我們小學5年級,正在2樓教室上課。老師高喊:“敵機來啦!快疏散,不要驚慌。”全班同學緊急有序下樓后都跑向學校后操場,我和許多同學又從操場右側小門跑出,來到相距約50米的苗圃圍牆腳跟臥下。此時清楚地看到3架敵機,頃刻之間從西邊迎面飛來,隆隆的機聲震耳欲聾,我們這些孩子首次遇此情景,誰都感到害怕。飛機高度肉眼看去距地面不過2、3百米,如若持有機槍,肯定能把它打下來。敵機猖狂掠過頭頂,又在縣城上空盤旋兩圈,然后投下3顆罪惡炸彈,第1顆投到城北,距我約3、4百米遠的“浙江地方銀行”職工宿舍,一聲巨響,冒出一團黑煙,炸出一個大坑,宿舍完好。另1顆投中東門外白水溪大石橋,炸斷1孔橋梁。第3顆目標是投雙眼井巷三層樓的王洪鑫醫院(私人),未中,但對面民房和茅坑(廁所)受損。

必須指出,東門白水溪大石橋,是1939年時任縣長劉風親率上千民工修建的。當時沒有鋼筋水泥,上山採石,用麻繩拉抬巨石,打樁累砌建成。橋長200余米,寬3米左右,它是全縣重要建筑。縣長造橋鋪路,功在民心,縣民十分擁護。日本鬼子炸斷大橋,切斷全城的主通道,激起百姓無比仇恨。迄今此橋炸毀遺跡仍存,是日本留下罪行的鐵証。

第二次轟炸是同年5月某日,來了4架敵機轟炸,1顆炸彈投向城關鎮山廟的戴錫勛醫院(也是三層樓),但未中,而安裝在廟中的一台碾米機被炸毀。此外還轟炸了前潘和黃梁陳兩個村庄,投下燒夷彈,燒毀民房12間,死1人,傷3人。小日本欠的血債永不忘記。

兩次轟炸全縣群眾大受驚嚇,城裡許多百姓紛紛逃到鄉下躲避。我所在安洲小學老師異常鎮定,研究決定學校不停課,改在早上5-9點,下午3-7點上課,避開警報密集時段。半年后恢復正常。此事我記憶難忘。

抗日戰爭農民貢獻最大

盧溝橋事變后,全國人民義憤填膺,小日本欺人太甚,得寸進尺,妄圖滅亡中國。事變次日,黨中央即指出,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唯一出路!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也強調,“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號召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仙居最貧窮,出錢困難較大,為了抗日,人們勒緊腰帶也要擠出一點錢。1943年9月號召募捐買飛機,全縣配額25萬元,實捐26.08萬元。但在出力上,農民貢獻最大。抗戰期間,我記得每隔個把月,就有一批農民來到城裡應征入伍。農民很窮苦,手提換洗衣服,頭戴竹篾涼帽,腳穿草鞋,雄赳赳地列隊來到城裡,我幾乎每次都與其他孩子駐足觀看,敬意之情油然而生,真希望自己也快快長大。遺憾的是無確切統計農民入伍的數量,資料顯示,僅1945年上半年即完成當年征兵任務的59%,達2083名。這些參軍農民,顯然大部分包括在全國3500萬傷亡人數之中。

為紀念在浙東地區為抗日捐軀的戰士,1943年上半年,在仙居南峰山腳下修建了烈士公墓。7月,駐防浙江的32集團軍總司令李默安專程來為陣亡將士主持追悼會,蔣介石、顧祝同送了挽詞。李默安是黃埔軍校畢業生,抗日將領,建國后曾任黃埔同學會會長。有個細節記得很清楚,當李總司令騎著高頭大馬經過大街時,有一家商店老板委托伙計托盤向李默安遞交信件,李伸手掏出小費回報,估計信是有關對抗日的獻計。蔣、顧為誰送挽詞,引起筆者考查有關資料。這個時期在浙、贛犧牲的將領,有32集團軍第39軍一位中將軍長,另有兩位少將參謀和守備司令,蔣、顧很可能為那位中將軍長送挽詞。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認該中將為革命烈士。此事確否無把握。

1943年,我在南峰山上初中,我常與同學到建在山腳下的抗日烈士公墓參觀、瞻仰,數捐軀者人數,多數為無名烈士,約有百余人。此后因疏於管理,公墓雜草叢生。解放后,幾經變動,又遭文革時期的破壞,現公墓蕩然無存,實有愧於烈士在天之靈。

物價飛漲,群眾雖受煎熬不低頭

抗戰時期,仙居是准后方。八年抗戰群眾生活苦上加苦。沒有工業,連手工業小作坊也少得可憐。農民終年面朝黃土背朝天,沒有生財之道。家境好一點的,紡織點土布制作衣服,眾多人衣不蔽體或補丁打補丁,半年糠菜半年糧,欲吃餐飽飯難上加難。物價年年漲,薪水不漲。靠工薪收入的公教人員,生活之苦,難以想象,日子十分難過。

記得抗戰中期,有的單位應公教人員請求,干脆不發薪金而改發實物,例如一個教員,月包干發45斤或60斤大米,副食自行解決。我上小學時,學費不收錢改收大米(稱學米,一學期收15斤)。有了米,填飽肚子,心裡就踏實。當教員的最辛苦,白天教課,批改作業,沒有時間再去搞副業,解決副食成為難題。有的學校就想法讓學生輪流送副食,名曰“敬師”。學生家中好一點的送些可口蔬菜,家境差的往往還將老師比喻“要飯老師”,老師實為無奈之舉啊!

為了抗日,人們忍受一切痛苦無怨言,積極工作,努力學習,相信總有出頭之日。當前方傳來勝利的消息,無不歡欣鼓舞。縣民教館,學校文娛愛好者就編出活報劇,在街頭宣傳,鼓舞群眾斗志,增強勝利信心。我還清楚地記得,縣民教館為了教育廣大群眾,在館前雕刻了大漢奸、賣國賊汪精衛、陳碧君夫婦的大石像,跪著示眾,孩子們放學經過館前時,會情不自禁地吐口水或踢腳,堅信清除民族敗類國家才有希望。歷史証明這些敗類下場是死無葬身之地。

發揮抗戰准后方的優勢

淞滬戰事爆發以后,華東地區形勢吃緊,地處山區的仙居,相對平靜些。這時本省許多單位掀起內遷,來到仙居避難的絡繹不絕,除個人外,還有省級單位等,達1700余人。其中更多的是學校:杭州、寧波、台州等多所中學相繼遷到仙居。在國難當頭之際,伸出援助之手義不容辭,也是發揮准后方的優勢,但貧困縣房源有限,來者非常體諒,沒有奢求,說住的吃的能將就就行。台州中學高、初中部約三、四百學生,安排在北部青尖山上的廣度寺和三井寺裡,師生動手改造寺院,修路、種菜,在山上一呆三、四年。民生中學借用橫溪羊草山原小學校舍並自蓋一些草房辦學。寧波高工學生安排在高遷村的一處祠堂和民房裡教學。其他台農、台州初師等,主要也都靠自力更生解決教學中的問題。

仙居原隻有一所初級中學,由劉風縣長兼任校長。突然遷來六所中等學校,全縣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久而久之這些學校逐漸當地化,為當地培養了不少知識人才。抗戰勝利前夕,學校相繼遷回原地,留下不少教學設備和培養的本地師生,為仙居以后發展教育打下了基礎。

需要指出,那時的辦學精神,艱苦的條件,堅定的信念,今天似不可同日而語,但這筆精神財富,值得繼承,應該繼承。

激勵斗志的抗戰歌曲

抗戰時期,由田漢、聶耳譜寫的《義勇軍進行曲》是我1937年入學后,老師教唱的首支歌曲。師唱我從,當初不明其意,但越唱越有勁,受到鼓舞,心想中國人要團結齊心,一定能挽救中華民族危機。唱了《鬆花江上》《救亡進行曲》等歌曲,得知祖國大好河山被可恨的日本鬼子佔去一大塊,東北同胞失去家園,流浪和逃亡在外,怎麼辦?能就此待斃嗎?頓感熱血涌上心頭,決不能讓小日本逞凶,要學好本領和鬼子拼才是出路。當我再唱聶耳創作的《畢業歌》時,小學即將畢業,自問能“擔負起天下興亡”之責嗎?一股責任感油然而生,這些對我后來增強讀書自覺性和辦事責任感,起了重要作用。

歌曲是動員令,是感召書,是粘合劑,給人以信心和力量,現在散沙不散,團結增強,洗刷了中國人被人恥笑如“散沙”的歷史。抗戰開始,國共兩黨就商定建立統一戰線,團結全國人民,在正面戰場上抗擊侵略者,也用土辦法,窮辦法,開展游擊戰、地道戰、運動戰等多種形式消滅敵人。在國際反法西斯力量支援下,終於打敗鬼子,迫使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侵略者受到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

結束語

上述初淺回憶,僅表示沒有忘記過去。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全國將舉行隆重慶典,必將進一步激發全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團結一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而努力奮斗。同時我們應時刻提高警惕,防止日本右翼勢力東山再起。(作者單位:商務部地壇黨支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