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老區人民憶楊靖宇:“他是我們這代人無法忘卻的英雄”

孫仁斌、謝良、劉愷、高楠

2015年08月27日09:20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老區人民憶楊靖宇:“他是我們這代人無法忘卻的英雄”

本溪、桓仁、通化、磐石……沿長白山余脈自南向北行進,仿佛溯時光之流而上,楊靖宇率領東北抗日聯軍奮勇抗戰的歷史脈絡逐漸清晰。一路上,從目不識丁的老漢到父子兩代將軍守陵人,從普通農民到退休后尋訪英雄事跡的老鄉長,楊靖宇將軍的抗戰故事眾口相傳。

在吉林省通化市渾江東岸的山岡上,長眠著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楊靖宇的英靈。

夏日裡,90歲的老紅軍徐振明坐在輪椅上,由兒子徐永軍慢慢推著,在楊靖宇烈士陵園裡四處巡視。父子二人在這座陵園至今工作了57年,默默無聞,為將軍守陵。

1932年,楊靖宇受黨中央委托來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后英勇犧牲。

“楊靖宇是民族大英雄,能為他守陵,是我一生最大的榮耀。”徐振明老人對楊靖宇的事跡稔熟於胸。當過連長、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徐振明,1958年從部隊轉業后自願選擇來陵園,一直工作到退休。“栽花、種樹、上肥、維持秩序,什麼都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楊靖宇的事跡,他四處搜集有關楊靖宇的材料,勞作之余,熟記成誦。退休前,徐振明把兒子徐永軍叫到跟前,一定要當年隻有18歲的兒子“承接父業”:繼續守護陵園。

“一定要我到陵園來上班,我不同意,他就發脾氣。”當時想開一家照相館的徐永軍最終沒有拗過父親,放棄攝影,來到了陵園。“漸漸也能理解父親的心情:楊將軍是民族英雄,他的很多事跡感人至深,他的精神也給人鼓舞。”如今,徐永軍已經在陵園工作35個春秋。

1933年末至1937年間,楊靖宇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后期為抗聯一路軍)戰略移師東邊道,在金川、柳河一帶活動,隨后開辟了桓仁老禿頂子、本溪老和尚帽子、濛江那爾轟等抗日游擊根據地。

據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館長張鵬一介紹,楊靖宇將軍多才多藝,一面指揮抗聯軍隊縱橫馳騁疆場,一面創作出許多著名的軍旅歌曲,《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西征勝利歌》等很多歌曲膾炙人口,令人難忘。

戎馬倥傯的歲月漸漸遠去,英雄的事跡卻在民間傳頌。

“楊靖宇的部隊,紀律嚴明,到我們這裡來,從來不拿群眾的東西。要米要糧,都拿錢買,所以老百姓都很擁戴他。”通化縣興林村村民胡全勝回憶起父親給他講過的楊靖宇的故事:村裡很多人冒著“通匪”被日軍殺害的危險,給楊靖宇的部隊送鞋。“當時規定,給抗聯送兩雙以上的鞋子,抓住就要殺頭。老百姓就在筐裡藏兩雙,腳上穿一雙上山,下山時就光腳下來,把鞋都留給戰士。”

75歲的徐金峰曾做過通化縣光華鄉的鄉長,退休后,他就自發走村串戶,尋訪抗聯老戰士和他們的后人,整理周邊村鎮抗戰的歷史。“楊靖宇將軍和他的部下在我們這一帶組織抗日,留下了很多抗戰的英勇事跡,可經歷過這些歷史的人越來越少,再不整理記錄,就來不及了。”10多年時間裡,老人隻要一有時間就騎著三輪摩托車,到周邊村鎮尋訪,晚上回家后,就讓孫子幫忙把他記錄的內容整理存儲在電腦裡,如今,已經記錄了40余萬字的資料。

“楊靖宇是我們這代人心目中不能忘記的英雄。我們有責任記住這段歷史,也有責任,讓后人記住這些歷史。”徐金峰說。

楊靖宇的孫子馬繼民回憶起祖父,動情地說:“人們崇敬英雄,更應牢記那個年代,所有抗日犧牲的英雄烈士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不計個人得失,心念民族、國家,這種精神非常偉大。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和那一代人的付出,傳承這種精神,把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記者孫仁斌、謝良、劉愷、高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