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家危亡!民族危亡!
在這國難當頭的嚴峻時刻,新疆400萬各族同胞深明大義,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天山南北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運動。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影響和推動下,在6年多時間裡,新疆各族人民克服種種困難,毀家紓難,節衣縮食,銖積寸累,積少成多,為抗戰前線捐獻了154架“新疆號”戰斗機,有力地支援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爭和英勇頑強的前方將士,為奪取這場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豐功偉績,在我國近代民族解放斗爭史上,書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十架“新疆號”戰斗機參戰“武漢保衛戰”
1938年8月24日,由新疆400萬各族同胞捐獻的十架“新疆號”戰斗機在成都機場騰空而起,飛往抗日前線,參加了著名的“武漢保衛戰”。它們代表著全疆14個民族走上抗戰前線。
抗戰中飛機的短缺,致使我們在抗戰初期連連失利,為了搶回制空權,打擊日軍的進攻,1938年新疆民眾抗日救國后援總會(簡稱“后援會”)展開了捐獻飛機援助前線抗戰的運動。
“前方保衛了后方,后方應該支援前方”成為各族人民共同的堅定信念。雖遠處西北大后方,但“一切為著抗戰的勝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等全力支援抗戰的口號響徹新疆遼闊的大地。
新疆省銀行將修建宿舍的准備金及俱樂部購書款三百萬兩捐獻了出來,作為抗戰的捐款﹔三屆留蘇學生及學醫生響應號召,均願捐出一個月的津貼,共計九千三百盧布(一盧布等於五百省銀票)﹔焉耆區所屬官兵、職員、學校教員也都自願紛紛捐款﹔迪化裕豐隆商號拍賣了3天貨物,收入全部捐為抗日經費(每日約可賣幾百萬省票)。
新疆各族兒女與全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許多少數民族同胞將挂毯、綢緞、衣服及牛羊毛驢送到了獻金台:溫宿縣一位維吾爾族婦女阿提克汗慷慨捐出丈夫生前留下的27個金元寶﹔一位78歲的老太太,摘下了自己唯一值錢的金耳環﹔喀什一位貧苦寡婦,捐出了自己一穗一穗揀來的一袋小麥﹔若羌縣的鄉村富豪、手工業者、農民、礦工等各界群眾集體捐獻300隻羊、80頭牛、32峰駱駝、1萬余兩白銀和50余兩黃金。
不少勞動者從日常最簡陋的生活費裡努力節省出一些費用,一點一滴的匯集起來,送到抗日救國后援會。一位泥水匠在給后援會的信中寫道:“愛國有心,捐款無力,僅將今天給人下苦所得省票3500兩,捐3000兩,留500兩買兩個馕充飢。”在社會的感召下,塔城監獄的36名犯人自動請求減食,要用省下的伙食費為抗戰盡一份心。
當時的新疆地廣人稀,各族人民生活還極端貧困,但僅1年內,“后援會”就募集到152萬元(法幣)捐款,用其購買了10架戰斗機,並命名為“新疆號”。在“武漢保衛戰”戰役中,十架“新疆號”戰斗機給以日軍猛烈打擊,發揮了重要的空中力量。
據史料記載,在這次獻機運動中:“每個人都深懷著反帝與解放祖國不可遏止的熱力。抗戰開始后全疆每個角落,從南疆到北疆從都市到蒙古包都展開了廣泛的、自動的、捐款獻金、獻機運動。”那些不會說一句漢話、不會寫一個漢字的少數民族兄弟姐妹,深深明白祖國的含義。昔日那一幕幕捐物獻金的場面竟是如此溫暖,讓今天的我們依然為之落淚。
新疆民眾為抗戰捐獻戰斗機一事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得到社會各界的褒揚。《新華日報》以《新疆同胞獻機十架》為題,報道了此事,全文是:(成都二十日電)新疆省十四族同胞憂愁國難嚴重,自動踴躍輸捐,購機十架呈獻國家。二十日上午九時,在某地舉行獻機命名典禮,張元夫代表獻機,到會數千人。儀式庄嚴熱烈,空前未有……此種無形的援助,對於抗戰國策決定與堅持,對於前線將士及全國同胞所給予的鼓勵,不是用數字所能表示出來的。
聲勢浩大的“一縣一機”運動
無空防即無國防,無國防即無國家。為健強國防,全國發動“一縣一機”運動,對此,1943年,新疆開展了聲勢浩大的“一縣一機”運動。一年中全疆共募集新幣537萬元,捐獻飛機144架,超過原計劃64架的一倍還多。
1943年9月,獨山子煉油廠為響應“一縣一機”募捐運動的號召,召開全體職工大會,當場組織募捐,均願捐獻全月工資。該廠的職工多是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同胞,他們平日並無什麼積蓄,但在獻機募捐活動中,特別踴躍,他們許多人捐助超過了自己月薪收入。如,維吾爾族職工哈斯木月薪隻有110元,捐款160元,庫爾班月薪60元,捐款100元,土爾孫月薪60元,捐款100元……一顆顆新疆各族兒女滾燙的愛國之心匯成勢不可擋的抗日洪流。
“新疆伊寧一號”“新疆伊寧二號”“新疆伊寧三號”“新疆綏定號”“新疆霍爾果斯號”“新疆溫泉精河號”“新疆博樂號”“新疆鞏留號”“新疆寧西號”“新疆鞏哈號”“新疆昭蘇號”“新疆新源號”和“新疆特克斯號”,這是伊犁地區各族人民捐獻的13架戰斗機。據《影像伊犁紀事》記載,1943年9月,伊犁響應全國“一縣一機”捐獻活動,成立了獻機運動勸募委員會,各族群眾踴躍競獻,實際募得542517.37元,愛國之情滾滾而來。
新疆各族婦女在這次浩大的抗戰捐機運動中,贏得了世人的欽佩。“自婦協會於‘三八’節發起募款捐獻‘婦女號’飛機運動,全疆各地熱烈響應,為時僅及一月,收效之宏,可謂出人意料。”在募捐獻機運動中,全疆人民認識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必須全國團結一致,奮起抗戰,再無他路可循。全疆各族婦女尚以此獻機為首舉,而成績隻在一月就已見出了,總計起來已達三萬七千余元,與既定總額相較,已超過三分之一。而且這還隻限於十幾縣,尚有五六十縣正在募集中。
1943年的新疆,從政府官員、民族首領到普通民眾,從城鎮到農牧區,各族各界、各行各業,都卷入了這項偉大運動的高潮裡。
“新疆雖僻處邊疆,抗日救國為吾人之夙願,誓與國人共同奮斗”的愛國抗日的堅定決心,在新疆這片熱土上熊熊燃燒。
“抗戰一日不停,吾人的募捐活動一日不止”
根據“一縣一機”的要求,新疆各區各縣不但完成了一縣一機的號召,有些縣甚至捐出了二架或三架飛機。
當時,新疆人民的支前口號是:“抗戰一日不停,吾人的募捐活動一日不止。”
據史料記載:“本市(迪化,現烏魯木齊)工商界在工商會領導下熱烈響應一縣一機運動,由於各商號慷慨樂捐,到1944年3月17日,已募足七架之數,現已超出原分配數字三架,現尚在募捐中。預計本月底可達成八架之數,茲志其六百元以上之捐募商號如次:德昌源一千六百元,晉降號一千五百元,永盛堂一千二百元,德生堂一千二百元,俊豐泰一千一百二十五元,天泰商店一千一百廿五元……此種自動輸將慷慨解囊的精神,功在國家,表率社會,洵為可貴。”
1943年10月,維吾爾族文化委員會(簡稱維文會總會)及各地分會捐獻四架飛機,共計新幣16萬元。據1944年2月統計,塔城地區捐獻飛機14架,超過分配數額的一倍以上,在全疆名列第三。
新疆高等法院再接再厲,發動了“新疆司法號獻機”運動。對此全疆法界一致響應,最低限度必須完成飛機一架,命名為“新疆司法號”。這一號召傳到奇台后,司法處全體同仁在過去獻機募捐的基礎上,進一步積極響應“司法號”獻機運動號召,吳世瑞捐新幣大洋130元,李繼武30元,李少白35元……
一年中全疆各族同胞無私捐獻新幣537萬元,捐獻飛機144架,這對於新疆當時的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來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
新疆各族兒女波瀾壯闊的獻機運動,向人們展示了新疆各族民眾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所表現出來的祖國利益高於一切、各民族團結一致、共御外辱的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抗戰歷史再一次証明,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新疆各族人民具有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這種傳統和精神,對於今天來講,仍然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需要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倍加珍惜並不斷發揚光大。(記者嚴小娟)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