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戰精神:實現中原崛起的強大精神支柱

2015年08月28日09:21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抗戰精神:實現中原崛起的強大精神支柱

竹溝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共河南省組織部舊址

豫西抗日支隊司令部舊址

河南工人成立抗日武裝開赴前線

吉鴻昌家書

抗戰時期河南大學的怒吼歌詠隊隊員

宋學義(右)在慶功會上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孕育和形成了以愛國至上、團結御侮、不畏強暴、寧死不屈、血戰到底等為主要內涵的抗戰精神。偉大的抗戰精神不僅在抗日戰爭中展現了巨大的力量,而且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其他精神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抗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指引下,河南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互相配合,消滅並牽制了大量日軍有生力量,阻擋住了日寇西進南下的步伐,保護了大后方的安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犧牲和重要貢獻。新的歷史時期,無論是實現河南振興、中原崛起,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需要我們牢記歷史,毋忘國恥,並以各自的實際行動繼承和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血與火的抗戰歲月孕育了偉大的抗戰精神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用自己的智慧、品德、意志、力量和熱血熔鑄到中華民族精神之中,從而塑造了偉大的抗戰精神。

抗戰精神是愛國主義情懷在抗戰中的淬煉和迸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和核心,愛國主義精神是激勵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偉大旗幟。面對日寇的瘋狂侵略,中華民族意識空前覺醒,救亡圖存和民族解放成為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抗日還是不抗日成為愛國與否的重要衡量標准。在民族意識空前覺醒的同時,為打擊共同的敵人,以追求中華民族獨立為目標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的國際主義精神實現了有機結合。

抗戰精神是傳統英雄主義在抗戰中的豐富和升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氣概是激勵中華兒女勇於面對和戰勝一切困難險阻的精神動力。抗戰時期,面對強大而凶惡的敵人,各族人民堅持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一道道捍衛國家領土和主權的鋼鐵長城,以大無畏精神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在抗戰中,無數中華兒女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充分彰顯了氣壯山河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抗戰精神是傳統民族團結意識在抗戰中的強化和重塑。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和實現中華民族自強的重要保障。然而,傳統意義上的民族團結存在“大漢族主義”的思想局限。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和衷共濟,形成了共同維護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堅強意志和共同抵御外來侵略的銅牆鐵壁。抗戰中,全國范圍內的不同階級、不同政黨、不同派別和各軍事集團以抗日大局為重,團結一致、共赴國難,開創了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嶄新局面。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不曾有過的現象。

抗戰精神是自強不息精神在抗戰中的展示和彰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的頑強意志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追求和戰勝各種困難的強大動力。面對國土淪喪、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的民族危機,億萬中華兒女不低頭、不妥協、不退讓、不屈服,奮起抵抗。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僅渡過了因生產生活必需品和軍用物資嚴重匱乏等一道道難關,而且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掃蕩”。這種民族氣節正是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傳承和弘揚,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寧折不彎的浩然正氣和不屈不撓、前赴后繼的頑強意志。

  抗戰精神在河南抗日戰場的呈現

作為南北戰場樞紐和川陝大后方重要屏障的河南,從全國抗戰爆發后不久到抗戰勝利,一直處在抗戰的最前線。在整個抗戰期間,河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指引下,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詩篇,彰顯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展示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體現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波瀾壯闊的河南抗日救亡活動彰顯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當月月底,中共河南省委先后通過了《中共河南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滿洲的宣言》《河南省委緊急通告》《河南省委關於目前反帝斗爭的口號》等文件。1931年9月23日,開封各界群眾舉行了有近10萬人參加的反日大會,並宣布成立“河南全省民眾反日救國總會”。一二·九運動在北平爆發后,迅速波及河南,河南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高漲。1936年11月,傅作義率部在綏遠空襲日偽軍,開封、鄭州、洛陽等地迅速組織了“援綏會”“慰綏會”等,並開展了全省范圍內的宣傳和募捐活動。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盧溝橋事變,第二十九軍第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河南扶溝人)第三營(營長金振中,河南固始人)率先奮起抵抗,打響了全國抗戰的第一槍。戰火燒到河南境內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大河南北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以王闌西、嵇文甫、范文瀾等為代表的文化界人士先后創辦《風雨》《經世》《大時代》《戰時學生》《救亡》等救亡刊物,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暴行。與此同時,開封、焦作等地師生紛紛成立救亡團體,組織演出隊、歌詠隊,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據不完全統計,從全國抗戰爆發到1939年年底,河南先后成立了救亡團體就有500多個。為促進全省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共河南省委和各地黨組織先后開辦了多種形式的干部訓練班,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到1938年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救國會會員、青年救國會會員以及民眾自衛武裝,僅在黃河以南地區就分別超過9萬、3萬、10萬人。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河南的各級黨組織還積極開展對國民黨軍官、地方實力派的統戰工作。

氣吞山河的河南抗日英烈展示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以吉鴻昌、楊靖宇、宋學義等為代表的河南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拋頭顱,洒熱血。作為中國抗戰英雄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他們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和崇高氣節無不令人敬佩。先后任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北路前敵總指揮的吉鴻昌(河南扶溝人),為堅持抗日,於1934年11月24日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據當時的天津《大公報》報道,吉鴻昌在臨刑前以樹枝為筆,大地為紙,寫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就義詩,並大義凜然地對劊子手說:“我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給我拿個椅子來,我得坐著死。”當劊子手在吉鴻昌面前顫抖地舉起槍時,他奮力高呼:“抗日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被譽為“戰神”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原名馬尚德,河南確山人),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帶領部隊在冰天雪地裡與敵人周旋7年之久。在1939年東南滿地區秋冬季反“討伐”作戰中,他與魏拯民等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於濛江一帶,最后隻身與敵周旋5天5夜。渴了,抓一把雪吃﹔餓了,吞一口草根或棉絮。他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和敵人進行頑強斗爭,直至彈盡,壯烈犧牲。當敵人將他的胃剖開后發現他的胃裡除了枯草、樹皮和棉絮外連一粒糧食都沒有。1941年秋,在晉察冀根據地的一次“反掃蕩”戰斗中,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宋學義(河南沁陽人)在班長馬寶玉的帶領下,和葛振林、胡福才、胡德林等人一道,為掩護主力部隊和人民群眾的安全轉移,把日寇引上了沒有退路的狼牙山。當他們把子彈打光后,折斷槍支,高呼口號,縱身跳下萬丈懸崖,用滿腔熱血譜寫了一曲震撼中外的抗日英雄戰歌。

同仇敵愾的中國軍民體現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抗戰初期,日軍在豫北、豫東、豫南先后發動的三次大規模進攻。抗戰中期,日軍在河南境內先后發動了桐柏作戰、豫西南作戰、豫南會戰、鄭州戰役等戰役。抗戰后期,又先后發動了豫中會戰、豫西南會戰。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猖狂進攻的過程中,一些富有正義感的國民黨將士頑強抵抗,浴血拼殺,表現出了中國軍人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如,1938年4月10日,國民黨第九十一軍一六六師以兩個團的兵力進攻被日軍佔領的濟源縣城。沖進城內的100多人與日軍巷戰3天,全部壯烈殉國。其中朱金山,砍死日軍13名,張鴻岐砍死日軍7名。日軍感其忠勇,代為埋葬,並在其墓前的木牌上寫上“支那軍無名勇士之墓”。1938年9至10月份,中國軍隊第五戰區在豫南投入25萬人的兵力,以劣勢武器裝備與敵人鏖戰57天,在付出傷亡4.5萬人的代價的同時,殲滅日軍2萬余人。尤其是在大別山北麓阻擊戰中,宋希濂等部在富金山陣地堅守9天9夜,不僅給日軍以重創,而且有效拖住了敵人迂回進攻武漢的步伐。1941年10月,日軍與中國守軍孫桐萱等部爭奪鄭州的戰斗期間,孤膽英雄趙繼三連續三次襲擊敵營,斃敵18人,在撤退中不幸被俘,被日軍軍犬活活咬死。然而,在蔣介石片面抗戰思想的指導下,河南的中國守軍喪師失地,節節敗退。到抗戰勝利前夕,河南111個縣中除新蔡、沈丘縣城外,日寇的鐵蹄幾乎踏遍了全省。在河南淪陷區,不少地方的民眾為保衛自己的家鄉,自發開戰對敵斗爭,使日偽軍為之膽寒。如1938年6月,20名日本兵進犯杞縣閻口村,該村村民巧施妙計,殺雞“熱情”款待,等這些日本兵喝醉后,村民們將其全部活埋。1938年11月,信陽縣五六百民眾自發組織起來,一度攻佔了被日軍盤踞的信陽縣城。1939年3月,200多名日偽軍前往延津縣野廠村搶糧抓夫,該村村民在隊長李樹梅的帶領下,出其不意,打死日軍30多人。

艱苦卓絕的敵后根據地軍民展現了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與敵偽軍以及頑軍進行堅決的斗爭。先后創建了晉冀豫、冀魯豫、豫皖蘇、鄂豫皖、河南(豫西)等抗日根據地,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后游擊戰爭。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偽武裝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包圍的同時,連續發動“清鄉”“掃蕩”“蠶食”和“治安強化運動”,不僅使敵后抗日根據地遭受重大損失,而且使根據地軍民的生產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1940年3月,豫皖蘇邊區軍民在彭雪楓的帶領下,“不惜死傷,不惜疲勞,以堅決、勇敢、迅速之動作”,粉碎日偽軍對邊區的“掃蕩”。新四軍第六支隊第一總隊隊長魯雨亭身先士卒,忍著飢餓和疲勞與敵人展開血戰,不幸壯烈犧牲。1943年1月,“誓於水東共存亡”的冀魯豫區水東地委書記兼水東獨立團政委唐克威,在杞縣反“掃蕩”作戰中英勇犧牲。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在皖南事變后領導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軍民同日偽軍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多次打退了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的瘋狂進攻,鞏固和發展了淮北抗日根據地。遺憾的是,這位能文能武、智勇雙全的抗日名將不幸犧牲於1944年9月,年僅37歲。在敵、偽、頑輪番進攻的復雜環境裡,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放手發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一邊積極開展反“掃蕩”、反“清鄉”斗爭,一邊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不妥協斗爭﹔一邊進行大生產運動和減租減息運動,一邊開展精兵簡政和民主政權建設,敵后根據地不斷得到發展和鞏固。1943年9月,冀魯豫軍區,採用“牛刀子鑽心”戰術,集中兵力奇襲駐扎在濮陽東南八公橋的日偽軍,並乘勝拔除日偽據點100多個。使冀魯豫中心區與第二、第四、第五軍分區連成一片。至1944年年底,河南抗日根據地總面積達7.6萬余平方公裡,佔河南全省面積的44.9%﹔解放人口1325萬以上,佔河南淪陷區人口總數的60.8%,佔河南全省人口總數的39.4%。從豫中會戰至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八路軍、新四軍根據中共中央“發展河南,綰轂中原”的指示,抽調精干武裝,從北、東、南三面進入河南,迅速開辟水西、豫西抗日根據地,恢復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相繼發動了道清、豫北、南樂、林南、安陽等一系列戰役,消滅了日偽大量有生力量,充分發揮了中國共產黨在河南抗日戰場的中流砥柱作用。

苦難深重的河南人民在戰火與自然災害雙重打擊下表現出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無私奉獻精神。整個抗戰期間,河南人民雖然遭受了日軍狂轟濫炸、殺人放火及花園口決堤這樣的人為原因造成的空前災難,也遭受了接二連三的水災、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但仍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重要的貢獻。1942年至1943年,河南有96個縣遭受嚴重旱災,災情之嚴重,“系數年所未有,尤以豫西各縣為最。人民不堪其苦,相率逃災。”據統計,僅1942年至1943年的旱災就導致河南減少300多萬人口。其中第一、二、四、七、十等行政區就餓死1484983人,外出逃荒者更是不計其數。為侵佔河南,日軍先后發動十多次大規模進攻,其作戰兵力最多的時候達十萬多人。日軍所到之處,狂轟濫炸,殺人放火,奸淫擄掠,其手段之殘忍,無不令人發指。據統計,全省直接死於日軍槍下的軍民多達802516人,損毀房屋1826.5萬間,損失糧食20748.5萬公斤,公私財產損失達140709億元。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在河南的征糧數量居全國第一。1941年,由於法幣貶值,當局將田賦征收現金改為征收實物,僅有半壁河山的河南,當年征糧533萬石﹔即使1942年、1943年這樣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當局仍“罄河南之所有,盡貢獻於國家”,分別強行征糧245萬石、305萬石。多災多難的河南人民自己忍飢挨餓,卻照舊要繳納田賦、軍糧、警糧、學糧、公務員糧、國防公債、救國公債、建設公債等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實行田賦征實后,各地的糧食征購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逐年增加。正如當時的一些記者所說的那樣:“災旱的河南,吃樹皮的河南,直到今天還在忙著納糧”,“河南農民,是一頭牛、一隻駱駝。忠誠、馴順、忍耐是河南農民的特點”。整個抗戰時期,河南征兵數量僅次於四川,居全國第二。1937年河南全省征兵數量為12.6萬人,到1940年增加至38.4萬人。從1937年至1945年,國民政府共從河南征兵267.3萬人,幾佔全國同期征兵總數的18%。征工數量亦列全國前茅。抗戰期間河南國統區被征民工400多萬人。僅1943年5月軍政當局以治理黃河為名所征民工即達56萬人。

  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

牢記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抗戰歷史,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不僅有助於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頑強意志,在每個人的心裡燃起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堤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動力,而且有助於增強河南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加快中原崛起的步伐。

將繼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機結合起來。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主要內涵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不僅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美好夙願,而且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不僅有助於提高人們的愛國意識和報國情懷,而且有助於進一步堅定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和積極進取的樂觀態度,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作為第一人口大省,要真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標,還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挑戰。要戰勝這些困難和挑戰無疑需要我們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信念,進一步強化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自覺做到愛國敬業,自信自強,團結協作,堅忍不拔,無私奉獻,使河南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將繼承弘揚抗戰精神與中原崛起有機結合起來。偉大的抗戰精神蘊含著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的自強意識,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理念,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和百折不撓、奮斗到底的頑強決心。新的歷史時期,河南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要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需要發揚當年河南人民抵抗外來侵略那樣一股勁,那樣一種精神,以務實的態度、創新的精神,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不斷克服和解決制約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困難和問題。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對外開放水平,加快航空港區建設步伐,打造服務中西部、面向全國、連接國際的現代物流服務中心,充分發揮河南在全國綜合運輸大通道中的作用,使河南成為全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要充分挖掘和運用河南抗戰文化及其他優秀文化資源,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提高中原文化的影響力。

將繼承弘揚抗戰精神與黨員干部“三嚴三實”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面對日寇的瘋狂侵略,楊靖宇、彭雪楓等革命先烈一不為名、二不為利,艱苦奮斗,舍生忘死,為的就是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那一份責任擔當。新的歷史時期,雖然很少要面對槍林彈雨的考驗,但更多的是面對糖衣炮彈的考驗。每一個黨員干部不僅要牢記歷史,毋忘國恥,而且自覺繼承和發揚偉大的抗戰精神,真正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要組織黨員干部慰問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以及自衛還擊戰的老兵,並通過組織常年服務隊、“結對子”等形式對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廣大黨員干部要通過緬懷先烈,學習抗日英烈的光輝事跡,自覺對照檢查自己在“三嚴三實”方面存在的不足,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以及干事創業、抵御腐敗的能力﹔通過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以“弘揚抗戰精神,踐行‘三嚴三實’”為主題的學習教育活動,使每一個黨員干部牢固樹立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陣地意識﹔通過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營造風清氣正、共謀發展的良好氛圍。

將繼承弘揚抗戰精神與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有機結合起來。要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全省人民牢記歷史,毋忘國恥,自覺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面對西方頹廢、庸俗、淫穢、色情等文化糟粕的不斷侵蝕,要在全省范圍內廣泛開展以“繼承和弘揚抗戰精神”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自尊自強的精神品格。經常組織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等為成員的“五老講師團”講述河南抗日英雄事跡及抗日戰場發生的歷史故事,組織豫劇院、歌舞劇院等相關單位打造抗戰題材的優秀文藝節目,組織以弘揚抗戰精神為主題的合唱比賽、朗誦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在中小學開設河南抗戰歷史方面的鄉土教材,讓少年兒童了解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從小培養他們熱愛國家、熱愛家鄉的情懷。整合黨史、軍史、政協文史資料,地方志、社科院、高校等部門和機構的科研力量,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加強與國際國內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全面深化河南抗戰史研究。在做好抗戰遺址遺跡保護工作的同時,組織博物館、紀念館等相關單位組織以河南抗日戰場為主的抗戰文物展、圖片展。各級電視台邀請相關專家錄制介紹河南抗日戰場、抗日英烈的相關節目,在黃金時間段播放。建立抗戰網站、抗戰微信平台等,在網上發布紀念抗戰勝利和傳承抗戰精神的帖子、博文。通過欣賞抗戰題材的戲曲表演、觀看抗戰電影、參觀抗戰文物圖片展覽以及組織抗戰歌詠比賽、抗戰題材詩文朗誦比賽、抗戰題材的書畫比賽、抗戰歷史故事會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人們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進一步了解河南抗戰在全國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領會、自覺繼承和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齊心協力,建設積極向上、健康美麗的精神家園。(河南日報課題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