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8集大型紀錄片《東方主戰場》第三集浴血堅持

2015年08月28日11:2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8集大型紀錄片《東方主戰場》第三集浴血堅持

武漢,水陸交通便捷,20世紀30年代時,是長江中游唯一的工業城市。1938年10月25日,武漢陷落,全國抗戰從戰略防御階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對戰局的這一巨變,5個月之前,毛澤東就已准確預見到。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戰局走向混沌迷離。亡國論者認為中國不可能取勝,速勝論者卻認為日軍已是強弩之末。

在延安簡陋的窯洞裡,毛澤東廢寢忘食,寫成5萬余字的《論持久戰》。5月26日,他以持久戰為題,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發表演講。演講持續到6月3日。他告訴讀者:“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論持久戰》於1938年7月出版,在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最早單行本扉頁上有毛澤東的題詞:“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簡明扼要的25個字,便提煉出《論持久戰》的精髓。毛澤東判斷的依據來自中日雙方四個基本特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

攻佔武漢被東京當作是結束對華戰爭的最后一戰。毛澤東則預言武漢失守后,戰略態勢反而開始有利於中國。

當日軍如願佔領了武漢,日本天皇擔心的“帝國雄師百萬受制於中國”的局面卻出現了,日本侵略者已陷入亞洲大陸的泥潭,不得不大幅度調整戰略,准備長期戰爭。戰局的演變和《論持久戰》的判斷驚人的一致。

《論持久戰》出版后,周恩來就請人翻譯成英文。在英文版《論持久戰》序言中,毛澤東寫道:“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邵洵美,新月派詩人,主動將《論持久戰》片段在英文雜志《Candid Comment》連載發表。在編者按中,他寫道:“近十年來,在中國的出版物中,沒有別的書比這一本更能吸引大眾的注意了。”

當時,上海租界尚未被日軍佔領,邵洵美開著車,在夜色中,將英文版《論持久戰》悄悄塞進霞飛路一帶外國僑民寓所的信箱,好讓西方人知曉東方哲人的智慧。

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讀了《論持久戰》后感嘆道:“有史以來,還沒有人把軍事問題、戰爭問題說得這樣透徹過,《論持久戰》是一本劃時代的著作。”

《論持久戰》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指導綱領。

【採訪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支紹曾】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准確地預見抗日戰爭將分成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而且闡明了每個階段的特點和應對方策。比如,他說相持階段是漫長而持久的,同時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他認為,游擊戰爭是促成這種轉變的關鍵。大規模的敵后游擊戰爭在戰略相持階段會成為中國抗戰主要的戰爭形式。

1939年初,中日軍隊百萬大軍,圍繞洛陽、襄陽、長沙一線,形成對峙的僵局。這種局面的形成離不開敵后戰場的逐步崛起。

打開地圖,可以發現共產黨武裝最初創建的幾個敵后根據地就建在日軍對華佔領區的統治中心附近。八路軍創建的晉察冀根據地離北平不到300公裡,新四軍建立的茅山根據地離南京更不到100公裡。

敵后抗日根據地與日軍佔領區形成犬牙交錯的狀況。對此,大洋彼岸的美國軍官卡爾遜極為關注。

1937年12月底,帶著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意圖,卡爾遜抵達晉察冀交界的五台山,見到了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談到深夜。卡爾遜說:“我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那無非是蹲在戰壕裡打槍打炮,你打過來,我打過去。我們這些士兵都像機器人一樣,根本不動腦子,枯燥得很。你們這種搞法,實在有味道,很有斗爭藝術,一面打仗,一面考慮許多問題,不單著眼於軍事,還搞政治、搞經濟、搞文化,這是我從來沒見過,也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

考察3個月后,卡爾遜趕到延安,拜會心儀已久的毛澤東,他描述道:“這是一位謙虛、和善、寂寞的天才,漆黑的深夜中在這裡奮斗著,為他的人民尋求和平的生活和公正的生活而奮斗著。”

【採訪埃文斯·卡爾遜孫女埃文斯·拉文】

他預感到中國的未來是毛澤東的,他在日記中寫道:“毛澤東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是一個有頭腦的領導者。”

1938年5月,毛澤東寫出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他指出,游擊戰是中國持久抗戰的利器,克敵制勝的法寶。

八路軍進軍山西之初,毛澤東給彭德懷的電文中指示:“今日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劇,在這種拿手劇中,一定能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據粗略統計,從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間,在毛澤東發給前線的電報中,80%與游擊戰有關。

這裡是山西偏僻的鄉村七亙村,它見証了八路軍成功的伏擊戰。1937年10月下旬,129師師長劉伯承判斷日軍屢勝之后驕橫得很,通常發一股牛勁,向預定的目標執拗地突進,毫不理會一些小的損失,他便於26日在七亙村伏擊日軍,消滅數百日軍。兩天后,他突破“用兵不復”的常規,在七亙村再次設伏,痛擊日軍。

七亙村、響堂鋪、長樂村等一系列經典游擊戰例,驗証了毛澤東的睿智,他又從游擊戰豐富的實踐中汲取更多的靈感。戰略相持階段,游擊戰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從此,它不再是陣地戰、運動戰的附庸,而是昂首進入戰略的殿堂。

【採訪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近藤邦康】

當時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是按照毛澤東的戰略進行戰斗的,這也是中國佔優勢的原因。毛澤東的持久戰略,是日本人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日軍打起仗來十分艱難。

隨著八路軍在山西等山地建立敵后根據地,毛澤東又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從山區向華北平原發展。平原一馬平川,連藏身的地方都沒有,對從紅軍時代就習慣山地作戰的八路軍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1938年12月,羅榮桓率115師主力由晉西南向山東平原挺進。臨行前他的妻子林月琴生下一個男孩,請他起名。羅榮桓說:“部隊要東進,就叫他東進吧!”說罷,便率部隊踏上了千裡“東進”征途。

賀龍率120師主力東進冀中平原。

劉伯承率129師主力進入冀南、冀魯豫等平原地區。

陳毅率新四軍江南部隊主力,分兵東進北上,造成了跨越長江兩岸的有利態勢。

1939年冬至1940年夏,新四軍主力北上,八路軍一部南下,合力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

從貧瘠的內陸山地挺進富庶的沿海平原,八路軍和新四軍迅速和當地人民建立血肉聯系,在廣袤的華北、華中大地扎下了深厚的根基。

敵后游擊戰在東北和華南也已展開,但孤懸敵后,分外艱難。

東江縱隊、珠江縱隊、瓊崖縱隊、韓江縱隊等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在廣東東江、珠江三角洲和海南島瓊文等地建立了抗日根據地。

東北抗日聯軍一直在白山黑水間,勢單力薄,仍年復一年與日偽軍殊死搏斗,成為浴血堅持的典范,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至今“八女投江”的事跡仍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

1938年10月上旬,抗聯部隊在牡丹江沿河一帶與日偽軍千余人遭遇,冷雲擔任政治指導員的婦女團為掩護大部隊突圍,與日偽軍展開激戰。在背水作戰至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冷雲等八位女英雄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她們集體沉江,壯烈殉國。犧牲時,最小的王惠民13歲,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她的丈夫剛犧牲不久,留下的女兒才兩個多月。

1939年9月1日拂曉4時45分,密集的炮彈掠過埋伏在德波邊境的德軍一線部隊的頭頂,直飛波蘭境內。德軍56個師共計150萬人,從西、南、北三路向波蘭全線發起攻擊。

在德軍閃電般的迅猛攻勢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波蘭淪陷。

繼在東線擊敗波蘭后,納粹德國開始了稱霸世界的第二步,在西線逐一擊潰西歐國家。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西線發起戰爭,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

就在歐洲戰事吃緊的危急時刻,1939年9月至10月,中國軍隊進行了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10多萬人,以分進合擊戰法,從湘北、贛北、鄂南三個方向逼近長沙,企圖打通武漢、長沙一線。

新牆河,源出平江縣,流經臨湘、岳陽,全長僅108公裡。這本是條默默無聞的小河。抗戰讓它聞名海內外。1939年至1944年,日軍4次進攻長沙,新牆河,都是它由北向南推進時,必須面對的第一道防線。

這位年輕軍官是時任52軍195師1131團第3營少校營長史恩華。新婚剛三天,史營長就來到了前線。他率領500余人的加強營負責守衛新牆河北岸的雷公山、草鞋嶺一帶。這裡是日軍的主攻方向。

9月20日開始,日軍奈良支隊3000余人,在炮火掩護下,對史恩華營所防守的陣地輪番攻擊。9月22日黃昏時分,年僅29歲的史恩華和全營官兵,與日軍拼殺到最后一彈,500余名壯士全部戰死沙場,為國盡忠。

最終,中國軍隊相繼收復長沙等地。其中,也包括浸透了中國將士鮮血的新牆河一帶。

與正面戰場相呼應,活躍在敵后戰場的八路軍,不失時機地給日軍以重大打擊。

黃土嶺,位於太行山北部河北省淶源縣東南,說是嶺,不過是群山中的一座岬口,谷底是一條窄窄的河灘,兩邊是高崖陡壁。

1939年10月下旬,日軍發動對華北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大“掃蕩”。

11月4日凌晨,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楊成武接到情報,坐鎮張家口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率主力1500余人前來進行報復性“掃蕩”,以報四天前部下吃敗仗的一箭之仇。

八路軍1團1營與25團一部,按照預定計劃先在白石口與日軍接火,然后步步向鼻子嶺方向后退。

【採訪原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楊成武】

這個阿部呀,有點名堂。他進了黃土嶺以后,擺了一路長蛇陣,自己親自看著表,十分鐘一個中隊出發,十分鐘以后再一個中隊出發。把我們(戰線)拉的很長很長。

這天夜晚,濃雲密布,漆黑一片。八路軍各部從兩翼包抄,悄無聲息地對日軍實施了包圍。

第二天下午3點,當日軍全部進入黃土嶺以東峽谷后,八路軍從四面殺出,將日軍團團圍住,壓縮在長約兩三裡,寬約100米的山溝裡。戰斗打得非常激烈。

時光已經過去了74年,陳漢文老人依然清晰地記得戰火中的那一幕。那時,他剛七歲。當年,阿部規秀的戰地指揮所就設在他的家裡。

【採訪擊斃阿部規秀目擊者陳漢文 (81歲)】

我記得他。我在這坐著,我奶奶抱著我,阿部規秀還靠著我,他坐在這了,后來折騰電話,把那線拉好以后,他就說他們日語,嘰裡咕嚕的咱們聽不懂。

八路軍炮兵發現小院中有日本軍官活動,隨著一聲令下,4發炮彈呼嘯而出,直沖小院飛去。

爆炸聲中,阿部規秀腹部和雙腿被炸,數小時后斃命。

【採訪擊斃阿部規秀目擊者陳漢文 (81歲)】

那一響,狼土咆煙的,這上面掉下來的泥皮也不少,那時候他往后一仰,我心想你這回壞了,肯定打著你了,你不仰還行,扑通一仰倒到這了。

阿部規秀成為八路軍擊斃的日軍第一個中將指揮官。

日本《朝日新聞》連續三天的通欄標題都是“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哀嘆:“自皇軍成立以來,中將級將官的陣亡,是沒有這樣的例子的。”

黃土嶺之戰,八路軍以傷亡540人的代價,共殲滅日軍900余人,繳獲5門大炮和數百支長短槍。

無論是華中,還是華北,八路軍、新四軍無時無刻不在打擊著日軍,不斷殲滅日軍的有生力量。

【採訪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漢斯·凡】

中共的主要作用是,在抗擊日本的戰爭中,首先堅持抗戰,絕不投降。中共樹立起這樣一種形象,無論代價幾何,中國將堅持抗擊日本。這點無疑至關重要。中共的另一個貢獻是將日軍引出國民黨的勢力范圍,將日軍的兵力分散到整個中國,極大地緩解了國民黨的作戰壓力。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爭就是不斷地給敵人制造麻煩,共產黨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1938年10月底,日軍佔領廣州后,國外援華物資進入中國主要有三條運輸線:西北國際交通線、滇緬國際交通線,桂越國際交通線。其中,桂越國際交通線最為便捷,援華物資多半由此進入中國。

1939年11月15日,日軍派出其第5師團等大批步兵、騎兵和海軍陸戰隊,在欽州灣防城縣附近強行登陸,以切斷桂越國際交通運輸線。九天后,日軍攻陷南寧。

昆侖關,曾經的古戰場,抗戰中見証了一場著名的攻堅硬仗。

在當年441高地山下,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就葬身在這裡。

與第5師團交手的第5軍,是中國當時唯一的一支機械化軍。他們的任務是,奪回昆侖關。

同樣是王牌軍,同樣是5字號序列,中日這兩支勁旅在昆侖關展開決戰。

12月18日拂曉,一陣驚天動地的爆炸聲打破了山野的寂靜,中國軍隊的反攻正式打響了!坦克轟鳴,炮群怒吼,空軍火力支援,中國軍隊潮水般扑向日軍陣地。

【採訪原第5軍抗戰老兵王光亞(102歲)】

敵人的工事很堅固,兩方面有兩個機槍碉堡,交叉的火力,使我們步兵攻擊不上,犧牲了好多人。我深夜帶著一幫步兵,帶著手榴彈、炸藥、爆破筒等爆破器材,摸到敵人的碉堡后頭,到了以后趁敵人不備,我們就把手榴彈丟進了敵人的碉堡裡面去,結果日本鬼子非常狡猾,趁著手榴彈沒有爆炸的時候,他又把它扔出來。結果我們隻好另外用炸藥包一捆一捆地捆到一起,再次丟進去,轟隆一響,碉堡、機槍、鬼子一下沖上西天。

12月31日,第5軍軍長杜聿明下令發起總攻。當天中午11時,中國軍隊成功收復昆侖關。

中國軍隊以傷亡16000余人的沉重代價,擊斃日軍4000余人,其中包括旅團長、聯隊長在內的85%的班長以上官佐,俘虜日軍102人,擊傷日軍數千人。

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西線全面進攻,號稱世界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抵抗不到四十天,向德國投降。

此后,納粹戰車瘋狂推進。出乎希特勒意料的是,所向披靡的德軍遇到了英國的頑強抵抗。

面對拒不屈服的英國,德國於1940年8月,發起不列顛之戰。

中國的重慶和英國的倫敦,市民都經受著法西斯持續的大轟炸。

不屈不撓的英國人民,在丘吉爾的領導下,頂住了德國的空中打擊,致使德國登陸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破產。

從1939年9月開始,歐洲的戰火,逐漸同中國戰場連成一片,促使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進一步加強同盟關系。

1940年9月27日,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意大利外長齊亞諾和日本駐德大使來棲三郎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上簽字。這標志著一個以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為目的的法西斯侵略集團最終形成。它們籌劃更大規模的侵略計劃,妄想稱霸世界。

到1940年下半年,全世界隻有中國和英國這兩個大國面對法西斯侵略而決不屈服。

【採訪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漢斯·凡】

我認為在1940年,無論是是軸心國或是盟軍,都沒有一個共同的戰略。但中國的重要性在於,它始終沒有放棄,一直堅持戰斗。因此可以說,中國發揮了一個國際性的作用,這點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被忽視了。

1940年,正面戰場及大后方處境艱難。

為屏障重慶,第五戰區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中力戰殉國,宜昌失守,后方震動。

滇緬國際交通線中斷,物資供應匱乏。

米價飛漲,民生艱難。

汪偽國民政府成立,重慶內部又一次出現謀求妥協的聲音。

敵后武裝和敵后根據地在空前大發展后,也遭遇困難。

為徹底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日軍開始推行所謂的“囚籠政策”。也就是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崗樓為鎖,以封鎖溝、封鎖牆為輔助,形成網狀的“囚籠”。逐漸包圍壓縮抗日根據地。

到1940年夏,日軍在華北建立了3000余個據點、1萬多個碉堡、5000余公裡鐵路、3萬余公裡公路。

一時間,美麗富饒的冀中平原,竟成了“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到處是狼煙”的恐怖世界。抗日根據地與其他地區,根據地與根據地之間被隔離開來。橫貫太行山、連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鐵路,正處於“囚籠”的中心,阻斷了八路軍總部和第129師活動的太行抗日根據地之間的聯系。八路軍原來控制的100多個縣城,隻剩下了兩座。如果不進行有力反擊,華北就有可能變成日軍佔領的東北。

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決心在華北敵后發動一次大規模的交通破襲戰,把日軍的鐵路“柱子”、公路“鏈子”、據點“鎖子”統統都端掉!7月22日,八路軍總部簽發了上報中共中央軍委、下達各作戰部隊的《戰役預備命令》。

1940年8月,八路軍動用105個團圍繞正太路展開了百團大戰。

正太路處於日軍在華北構筑的7條主干鐵路的中心位置,全長249公裡。日軍在此部署了3個混成旅團,構筑了50多個堅固據點,鐵路兩側20~30裡范圍內到處都是日軍的外圍據點。

陽泉縣城西南的獅腦山地處正太路的咽喉。1940年8月20日夜,百團大戰首先從這裡打響!129師385旅在旅長陳錫聯的指揮下,冒著大雨,率先進攻獅腦山。

晉察冀軍區所屬15個團的兵力,同時扑向正太路沿線各個站點。

【採訪八路軍129師抗戰老兵史春和(96歲)】

就是群眾在破壞呢,咱們部隊和日本人打呢,唯一記得就是,在炮台上和敵人打呢。敵人下不來,人民群眾在那破壞呢,把鐵軌都抬走了。

一時間,日軍被打蒙了,電話線又被切斷,指揮部不知道前線發生了什麼事,就聽到槍響。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下令派飛機去偵察,才發現整個正太鐵路沿線,全是中國軍民。

【採訪八路軍120師抗戰老兵郭德和(91歲)】

我們任務就是破壞敵人的通信聯絡,把敵人的電線給它切斷,每天晚上出去切一段,這一段任務一共15裡地,分兩個組,同時切斷這個他就不能用了。

百團大戰中,賀龍率領的第120師受領的作戰任務是破襲平遙以北同蒲線及汾離公路。

他們採取夜間進攻、天亮前撤退的夜戰實施破襲,癱瘓了同蒲路北段和太原—汾陽—離石間的公路。八路軍將士們還一舉拿下有“萬裡長城第九關”之稱的娘子關,驕傲地將旗幟插在娘子關上,標志著百團大戰第一階段——正太鐵路交通破襲戰取得了勝利。

在河北淶源縣文管所的這塊石碑上,刻著當年日軍駐淶源警備司令官小柴俊男寫的一首詩,碑文記載了淶靈戰役中三甲戰斗日軍慘敗的情形。

而這張照片反映的正是三甲戰斗勝利后,八路軍老二團李永生連長繳獲日軍一挺輕機槍和3支步槍的喜悅心情。

小柴俊男最感到羞辱的是東團堡與八路軍老三團交火時的慘敗。他將這份痛苦永遠留在另一塊石碑上。

【採訪河北省淶源縣文館所所長安志敏】

碑(文)的題目就叫長恨歌,戰斗應該說非常的激烈,當時這個大佐在這上面有四句話,“慘復天地炮聲震,團堡一戰太淒慘。此處誰守井出隊,彼處誰攻老三團。”

在百團大戰第二階段作戰中,東團堡戰斗打得最為激烈。

擔負攻堅任務的是晉察冀軍區第1分區3團,源自一支善打惡戰的紅軍勁旅,稱為老三團。9月22日晚8時,老三團官兵在團長邱蔚的率領下,向日軍據點發起猛攻。激戰到最后,殘余的27個日本兵在駐地點火自焚。

【採訪東團堡鄉湯子嶺村村民張秀珍(89歲)】

三天三夜呀,三天三夜打得它剩下不多了,子彈也沒子彈了,什麼也沒什麼了,他們把那房點著了,都跑到裡頭都燒死了。

老三團的將士們浴血奮戰三晝夜,全殲駐守的日軍獨立混成旅團士官教導大隊百余人。八路軍官兵200多勇士血染沙場,以身殉國。

青山有幸埋忠骨,英靈不朽萬代垂!

這位身著皮衣的軍人是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當時,他所在的位置距離關家垴戰場不足500米。隨軍攝影師徐肖冰拍攝了這張照片。這一天,是1940年10月30日。

當時,日軍岡崎大隊500余人竄進太行山深處的黃崖洞兵工廠一帶,逼近八路軍總部。彭德懷下令消滅它。日軍退縮到關家垴高地,高地三面斷崖,易守難攻。

關家垴之戰非常慘烈,500多日軍傷亡大半,剩下的倉皇而逃,而八路軍也付出重大犧牲。

【採訪八路軍129師抗戰老兵劉振魁(93歲)】

這一次戰斗,雖然沒有徹底完勝敵人,可是日本人死得相當多。那時候我親自跟著劉伯承,我把那死人的墳堆,我數了數,哪一個墳堆裡埋著最少10個人,死得相當多。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陘礦區,有一塊紀念石。立下這塊紀念石的是遠在日本宮崎縣都城市的美穗子女士。

【採訪日本遺孤栫美穗子】

當時我以為他們是敵人,后來知道他們是我的救命恩人。是將軍重新給了我生命,才有了我現在。是中國人民救了日本人民,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我們的現在。非常感謝!

美穗子所說的事發生在75年前百團大戰時。晉察冀軍區3團1個營攻擊井陘新礦區時,發現四歲的美穗子和妹妹已是無人照顧的孤兒,就派人護送到了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聶榮臻悉心照料,並設法將兩個孩子送還日方。

40年后的1980年,《人民日報》曾發表《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的文章。日本《讀賣新聞》的記者深受感動,開始幫助尋找,終於在九州發現了美穗子。此時的她已經成為了三個孩子的母親,並與丈夫共同經營了一家小雜貨鋪。不久,美穗子訪問中國,專程看望聶榮臻。

如今年近八旬的美穗子,對來之不易的平靜生活充滿了感恩與祈願。她期待中日保持友好關系,為了后代能繼續過上和平的日子。

1941年1月24日,百團大戰宣告勝利結束。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統計,百團大戰前三個半月,八路軍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殲滅日偽軍46000余人、日軍投誠47人﹔摧毀據點2993個,破壞鐵路474公裡、公路1502公裡、車站37個、橋梁213座……八路軍傷亡17000余人。

百團大戰,是八路軍在日軍華北戰略腹地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攻勢覆蓋了除山東以外的整個華北地區的主要交通線,遲滯了日本法西斯南進的計劃,把恢復華北的“治安”作為當務之急。百團大戰展現了共產黨敵后武裝力量的強大,振奮了全國抗戰的信心。日軍開始集結重兵對付八路軍新四軍。敵后軍民抗擊了58%至62%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

敵后戰場已上升為抗日戰爭主戰場。

【採訪日本山口大學教授纐纈厚】

在日中戰爭時日本被中國打敗的最大的理由還是中國的持久戰略,就是這個。就是說,點的戰斗可能有很多日本的勝利,但是作為中國的戰略,在持續長期的戰爭的過程中,消耗日本的軍事力以及國力,我認為這是日本敗北的最大原因。

從持久戰略到游擊戰爭,中華民族以無比的智慧和勇氣抗擊殘暴的日本侵略者,伴隨著共產黨武裝的成長和敵后戰場的擴大與頑強堅持,日軍再也不可能征服中國。

毛澤東早就預見,戰略相持階段是漫長而難熬的,戰爭還遠沒有結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