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斌
抗日戰爭期間,法國醫生貝熙業冒著生命危險,將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今天,他的兒子貝石濤受邀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赴華前夕,貝石濤對新華社記者講述了其父往事。
1913年,41歲的貝熙業來到中國,先后擔任法國駐北京公使館醫生、聖米歇爾醫院大夫、燕京大學校醫、北堂醫院院長等職。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貝熙業與中國人民一道,共歷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偉大抗日戰爭。
去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法國期間,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主席專門提到了“冒著生命危險開辟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貝熙業”。
貝石濤說,貝熙業司機的兒子告訴他,他父親開車陪貝熙業運送藥品,沒有汽油了,貝熙業就騎著馱滿藥材的自行車,從北平城出發騎行30余公裡,把藥品運送到西山,再輾轉將藥品、醫療器械從日軍佔領區送往晉察冀邊區。
“除藥品外,父親還運送武器。他幫助那些希望從事抗日戰斗的中國人通過敵人封鎖線,也曾向山區運送過無線電台零件,使軍隊能與延安保持聯系。新中國建立后,他在寫給周恩來的信中說,自己像一名中國愛國者那樣行事。”
事實上,被中國人民稱為“法國白求恩”的貝熙業不僅積極投身於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戰爭爆發前,他便因在北京行醫期間向各界民眾提供精到的醫療服務而獲譽“濟世之醫”。抗戰勝利后,貝熙業留在中國,繼續發揮余熱。
“在來中國行醫之前,我的父親已經積累了20年的行醫經驗。他把在印度等地工作時對防治天花、鼠疫、霍亂等疾病的豐富經驗用於中國流行病防治,后還出任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首任院長,把多年積累的醫學知識傳播給同事和學生。”
去年,貝石濤參觀了位於北京西山深處的貝熙業故居。北京之行令他感觸頗深。如今,貝石濤決定成立一個貝熙業協會,促進法中兩國人文藝術交流,“正如當年父親在北平住所舉辦文藝沙龍,同母親吳似丹創作中國畫作那樣”。
貝石濤感謝中國政府邀請他前往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父親在中國非常困難的時期,為中國人民做出了人道主義貢獻,參加了反法西斯斗爭,我為他感到驕傲,希望這些紀念老兵和犧牲者的活動能夠為建設一個更加和平的世界樹立榜樣。”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