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
省城文瀛公園西南方,有一處綠樹掩映下的建筑,這裡是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每天來此參觀的人們絡繹不絕。“1937年盧溝橋事變,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序幕。為直接領導和部署山西抗戰,7月28日,劉少奇到達太原,8月初組成了中共中央北方局新的領導機關,彭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長,參與部署黨在華北地區動員和發動群眾的工作。”
站在彭真生平紀念展覽室,講解員向記者講述起彭真在抗戰時期的故事,“他首先組織將北平、天津的2000多名學生安全轉移到太原,然后分配到晉察冀、晉綏和晉冀豫抗日根據地參加當地的抗日工作,鍛煉成長。這些學生成為根據地一支富有朝氣的抗日力量。為動員群眾和一切力量參加抗戰,支援前線,彭真親自抓迫切需要解決的干部短缺問題。他一方面通過組織程序,從蘇區與白區及時抽調大批干部,分配到各個根據地。另一方面,在太原開辦許多一星期卒業的短期訓練班,彭真親自為學員上課,隨即分派到各地工作。”
在一個圓柱狀的模型前,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館長楊士彪停下腳步,特意向記者介紹:這是彭真渠,位於陽泉市盂縣北部地區滹沱河北岸。過去,這一帶土地貧瘠、水低田高,滾滾的滹沱河水從村邊流走卻不能澆灌田地,人們終年過著“糠菜填飢腸,四季破衣裳,土房露青天,生活似黃連”的日子。
“1941年2月17日,彭真赴延安開會路經盂縣,在下社村停留了9天,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最為艱苦的歲月。晉察冀邊區政府積極支持和廣泛動員農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位於梁家寨鄉滹沱河的北岸,有一條由蔡家坪、鰲頭和獨自口3個村合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的小水渠,名為三義渠,該渠灌溉面積有限。這一帶的窮苦百姓,早就迫切期望將此小渠擴建為一條大渠。彭真獲悉這一情況后,盡管當時邊區經濟困難、物資匱乏,他還是親自批准撥給梁家寨等5個村小米3萬斤,以資助擴建三義渠,並最終修成了一條長12.5公裡、堰高1.5米、底寬2米的引水灌溉渠。大渠勝利竣工通水后,人們在地邊、渠畔種植了9萬多株花椒樹、核桃樹、柿子樹等經濟林木,有力地發展了當地的農林牧副漁生產,為飽受日軍侵害的沿渠貧苦農民改善生活創造了條件。”
為了表達對邊區政府和彭真的無限感激之情,經群眾請求,盂縣抗日民主政府批准,此渠被命名為“彭真渠”。
記者了解到,如今,經過多次復修擴建后,“彭真渠”成為盂縣最大的一條自流灌溉渠道,該渠由梁家寨鄉的蔡家坪村上游滹沱河起,經鰲頭、獨自口、椿樹底、梁家寨至沙湖灘村下游為止,渠道全長12488米,沿渠灌溉6個行政村的耕地和林地,受益人口3200多人,灌溉面積達5000余畝,為當地群眾發展農林牧副漁生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歷史回放
彭真與晉察冀分局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晉察冀分局,彭真任書記。1939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晉察冀分局,成立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簡稱北方分局),代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對晉察冀地區的黨政軍民工作實行全面領導,彭真任書記,同聶榮臻、關向應、程子華等同志一起,發展、鞏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創造性地執行黨中央關於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和基本政策,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提出並實施了根據地黨的建設、政權建設、武裝建設以及土地、經濟、勞動、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關於晉察冀邊區目前施政綱領》。他明確提出“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根據地“改造舊社會,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使晉察冀根據地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建設成為具有新民主主義社會雛形的社會。
塵封往事
擔架上的婚禮
很多人知道彭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夫人張潔清。張潔清與彭真最初相識是在1935年,那時彭真剛從國民黨的監獄裡釋放出來,暫住在北平的大義社。由於革命工作的需要,彭真化名“魏先生”。當時,與彭真有工作聯系的是張秀岩。為了不引起敵人的注意,張秀岩讓張潔清擔任交通員。剛剛從北平女子師范大學畢業的張潔清,隻知道自己要送秘密文件給身為高層領導干部的“魏先生”,她甚至不敢同這位“高層領導”說話,每次送完信就匆匆離開了。
從那時起,張潔清開始與彭真有了初步的接觸。那時的彭真,已經是一個有著豐富對敵斗爭經驗的職業革命家。每次送信,張潔清與彭真很少說話,但她對這個長得瘦瘦高高、穿著一件大褂的“魏先生”印象很好。此后不久,彭真由於工作需要離開了北平。
1939年,北平地下組織送一批處境危險的青年去根據地,張潔清便在其中,被分配到晉察冀黨校進行學習。張潔清在這裡竟遇到了幾年未見的“魏先生”。
那一年的冬季,天氣寒冷。當時,張潔清得了瘧疾,打擺子發高燒。彭真到黨校去看望張潔清,看到她被疾病折磨,心疼地說:“咱們結婚吧,讓我來照顧你。”一句普普通通的話,卻充滿了深深愛意。於是,病中的張潔清做了新娘,躺在擔架上被抬進了洞房。此后,張潔清以擔架當“花轎”的故事,成為當時晉察冀根據地人們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