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吳惠民:改名改齡回國抗戰

2015年08月31日09:29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吳惠民:改名改齡回國抗戰

  吳惠民老人。本報記者 張婷 攝

  “死都不怕了,還怕什麼?”回憶起當年在率領60名戰士與日寇浴血奮戰7天7夜,耗盡最后一顆子彈,最終靠刺刀肉搏的過往,98歲的吳惠民老人神採奕奕、激情澎湃,仿佛還是當年那個20歲出頭無所畏懼、一心保家的青年。

  改名字增年齡,隻為回國保家園

  吳惠民,原名吳鐘標,1918年10月17日出生於瓊海市中原鎮(原九曲江鄉)書齋村一戶貧窮的農家。1933年,因叔父吳挺位在新加坡吳氏公會當理事,母親賣掉家裡僅有的幾畝薄田,給他湊夠了路費。15歲的吳惠民淚別母親,踏上了那片陌生的土地,一心想著先當學徒然后學做生意,有朝一日成為衣錦還鄉的南洋客,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可是,他沒有等來榮歸故裡,卻等來了盧溝橋的一聲槍響。滿腔熱血的吳惠民萌生了回國參戰殺敵的念頭。

  “那個時候年齡不夠,而且因為我是家裡的獨子也不符合要求。可是我心裡著急啊,要是家都沒有了,那我以后回哪裡去?怎麼還在這裡待得下去。於是我就把年紀改大了一歲,名字也改了。因為不會開車,還租了輛車,硬是一個星期內給學會了。”回憶起當年的熱血行為,吳惠民聲音洪亮,思路清晰。

  運物資考軍校,沖上前線立功勛

  “那是1939年8月14日,我回家了,我永遠記得。” 作為第九批回國機工中的一員,吳惠民坐船經西貢、坐火車從雲南蒙自輾轉到達設在昆明的西南運輸公司。經過兩個月緊張的軍事訓練后,吳惠民駕駛著載滿抗日物資的汽車,日夜奔跑在炮火連天的滇緬公路。

  “那個時候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就恨自己不能上前線殺鬼子。”看著一個個伙伴或被炮火炸死,或因躲避炮火翻入懸崖,靜靜地長眠於滇緬公路,吳惠民心裡那團火越燒越旺,隻等著一個機會。

  華僑身份加上自己的努力,吳惠民幸運地被黃埔軍校錄取。兩年后,他被編入第二師,作為排長奔赴抗日一線。

  “我們就60個人,我也不知道日軍到底多少人,就感覺總也打不完,到處都有。經歷了7次沖鋒洗禮后,我們就剩下6個人。日軍再次發起沖鋒時,我命令其他5個戰士不得開槍,日軍以為我們子彈用完了,一心想活捉我們。待他們走近,我立即下令,子彈齊發,隨后沖出戰壕,直接跟鬼子拼刺刀,終於等到了增援部隊。60個人最后就剩下了我們4個。”因為殺敵有功,吳惠民被升為連長。

  入空軍當傘兵,智奪機場勇殺敵

  1943年1月,國民革命軍第5集團軍在昆明成立。同年12月,該集團軍在昆明北郊崗頭村組成了第一個傘兵團,這是中國軍隊的第一支空降部隊。吳惠民被選拔任命為空降總隊第二大隊第五分隊隊長。

  “那時候空降訓練很嚴格,從幾千米的高空一跳而下,如果有半點猶豫遲疑,教官就立即一腳把你蹬出機門。”吳惠民回憶。

  1945年7月18日黎明,吳惠民參加了攻佔廣西丹竹機場戰役。他們200余人乘運輸機由昆明起飛,經柳州,突然在丹竹機場一帶實施空降。

  據吳惠民回憶,著陸后,他們從凌晨5點開始總攻,激烈戰斗到下午3時才結束,最終佔領丹竹機場。

  此后8月3日拂曉,他們在廣西平南縣地面部隊的協同配合下,向丹竹地區守敵發起了進攻。日軍頑固抵抗。傘兵兵分幾路,迂回包圍,最終殲滅守備日寇,奪取了丹竹的日軍補給基地。

  抗戰勝利后,吳惠民奉命調廣州任職。闊別家鄉十載,吳惠民不知母親是否安好,便試著修書一封。母親接到日夜挂念的兒子的親筆信欣喜若狂,托人回信說到:你還在啊?阿英還在等你。阿英是吳惠民兒時定下的娃娃親,因為母親的一句話,吳惠民堅定地回到了故鄉。

  “當年歸國抗戰的3000余南僑機工,有約三分之一在抗戰中犧牲,有約三分之一在抗戰勝利后又回到南洋,有約三分之一留在國內。”吳惠民告訴記者,當年投身抗戰烽火,是他一生中最珍貴的經歷。 (記者 張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