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空軍戰魂”高志航后人:理解父親的痛苦與決心

2015年08月31日14: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空軍戰魂”高志航后人:理解父親的痛苦與決心

“我的父親,為了國家和人民,犧牲了個人的幸福,甚至是生命。”望著父親高志航的銅像,86歲的高麗良眼含熱淚,這一刻,她等了很久。

湖北省宜昌市181號,三峽大學西校區,高達4米的高志航銅像靜靜佇立,三棵百年香樟樹圍抱著這片抗日英雄的埋骨地。

高志航原名高銘久,因立志航空救國改名“志航”,2014年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1937年8月14日,日本機群進犯,高志航率領第四空軍大隊在杭州筧橋機場上空迎擊,締造6比0的戰果,首開對日抗戰空戰全勝紀錄,被譽為“空軍戰神”。同年11月,高志航奉命到河南周家口機場接受前蘇聯援華戰機時,遇日軍轟炸壯烈犧牲,終年30歲。其靈柩運抵宜昌,准備經水路送往重慶,但由於戰事吃緊,在宜昌安葬。

高麗良是高志航與其生活在東北的俄羅斯籍妻子所生,由於當局不允許飛行員與外國人結婚,高志航與妻子忍痛離婚。4歲的時候,高麗良的母親為尋找父親而離家,把她留給了奶奶,此后下落不明。

高志航犧牲一個多月后,高麗良才知道。“我兩歲多的時候,父親就離家去抗日了,后來就再也沒見過他。”高麗良說,聽到父親犧牲的消息后,8歲的她趴在錄音機上哭了許久。

“小的時候,日本兵常來家裡,揪著耳朵問我父親是誰,他們都知道高志航很厲害。”高麗良說,日本兵時常上門盤問,詢問她是不是高志航的孩子,而每次問起的時候,她就指著三叔喊爸爸。

“父母不知所蹤,一直是我心中的痛。”多年來,高氏后人一直沒有放棄尋找父母的遺骸,直到1984年,高麗良才得知父親安葬的准確位置,而母親卻仍然全無音信。

“父親因為國家利益,不得已才與我心愛的母親離婚,我能夠理解父親當時的痛苦與決心。”高麗良說,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父親為了國家利益選擇犧牲個人幸福,很偉大,“希望不再有侵略,不再有戰爭,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長。”

和高麗良一樣,高志航的長子高耀漢歷經艱辛與坎坷,卻始終理解父親的選擇。

高耀漢小隨祖母遷往台灣,父親犧牲時,他隻有2歲,他告訴中新網記者,父親深受海峽兩岸人民的敬重與緬懷。在台灣,空軍四大隊命名為志航大隊,台東機場被命名為志航機場,台北忠烈祠安放著父親的銅像和牌位,高氏后人都曾前往祭拜。

“有國才有家,父親一生都以報效祖國為己任,令人欽佩。”高耀漢說,父親是他永遠的偶像。(記者 郭曉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