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空中戰場:中蘇美共克時艱

2015年08月31日15:12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空中戰場:中蘇美共克時艱

  抗戰初期,中國空軍力量十分薄弱,處於絕對劣勢。就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在抗戰爆發后的短短3個月裡,中國空軍擊落日本飛機30架,擊斃日本飛行員327人,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但是中國空軍僅剩30架飛機可用於作戰,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局面。

  正如毛澤東在1937年與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所說:中國抗戰“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國際間過去鄙視中國不抵抗的,現在轉變為尊敬中國的抵抗了。” 蘇聯空軍與美國空軍的先后加入,使中國抗日的空中戰場更加悲壯而精彩。

  中國空軍:

  遠征日本“傳單轟炸”

  抗戰初期,中國能參戰的飛機僅223架,不及日本的七分之一,但是,不屈的中國空軍面對強敵凌辱奮起抗爭。

  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役”開始。次日,中國空軍投入戰斗,開始了自抗戰以來中日兩國空中力量的首次交鋒。

  8月14日,中國空軍出動轟炸機對長江內的日本軍艦以及位於上海的多處日本軍事目標進行了轟炸,擊沉日本驅逐艦一艘,還造成日軍人員物資的重大損失。中午時分,日軍派出戰機對中國進行報復性轟炸,在杭州灣上空遭遇中國空軍的攔截,雙方在杭州灣上空進行了一場激烈空戰。是日,中國空軍擊落敵機6架,取得了6︰0的戰績。

  “8·14空戰”的勝利來得如此突然,以至於在人們已經習慣了聽到陸軍方面慘敗的消息之后,這才發現原來中國還存在著一支能夠承擔主動對日攻擊,並能取得勝利的武裝力量。次日,中國空軍的照片和他們的事跡成為中國各大媒體的頭版消息。

  1938年2月18日,中國空軍在武漢空戰中擊落日機12架。4月29日,日本天皇的生日(天長節),我國空軍痛擊來襲擊的日本空軍,擊落日機20余架,為天皇獻上了一份“厚禮”。史稱“武漢大捷”。

  1938年5月19日,在隊長徐煥升、副隊長佟彥博率領下,中國空軍“馬丁”B-10型轟炸機雙機編隊,遠征日本本土,投下100多萬份傳單。

  5月20日清晨,日本長崎一家壽司店的老板打開店門,突然發現門前到處是傳單。隻見一份傳單上印著英漢對照的文字:“爾國侵略中國,罪惡深重。爾再不訓,則百萬傳單,將一變為千噸炸彈,爾再戒之。”當天,在九州島的福崗市和北九州市也發現了大量類似傳單。

  這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被外國飛機轟炸襲擊,也是世界航空作戰史上絕無僅有的“紙片轟炸”。多年以后,日本著名動畫導演宮崎駿在漫畫繪本《九州上空的重型轟炸機》裡寫道:“馬丁”所載的並不是炸彈,為了控訴日軍的殘暴行為,喚起日本人民的良知……后進而弱小的中國空軍打得很漂亮。

  但是,在取得一個個輝煌戰績的同時,中國空軍也損失慘重,可用於作戰的軍機很快銳減至僅剩30架。更為嚴重的是,中國本來就為數不多的飛行人員多數陣亡,一批空中名將相繼隕落。被稱為中國空軍“四大天王”之首的空軍第四大隊隊長高志航首開擊落敵機紀錄,此后更是一人擊落敵機多架,被日軍稱為“中國空軍最有價值的飛行員、指揮員”。1937年11月12日,高在河南周口機場遭日機掃射,中彈殉國。開戰不到半年,中國空軍“四大天王”中的另外三位,劉粹剛、樂以琴、李桂丹也悉數陣亡。

  中國空軍的對日作戰史無愧於“驚天地泣鬼神”,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事開始。8月17日清晨,中國空軍第5大隊和25中隊奉命以6架霍克-3飛機赴上海轟擊虹口日本陸戰隊司令部……飛行員閻海文的飛機被擊中無法操縱,跳傘落入敵陣,被數十名日軍包圍,並呼喊著“活捉飛行員!”閻海文冷靜地等著日軍靠近,用自衛手槍連續擊斃5名日軍,日軍退了回去,有的要開槍,被鬼子頭目制止,並喊話要中國飛行員投降。閻海文從隱蔽處走出來,昂首挺立,眼見10多名日軍士兵端著上有刺刀的步槍逼近,閻海文緩緩舉起手槍用最后一顆子彈對准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8月19日,中國空軍指揮部接到偵察機報告,大批日本軍艦集結在白龍港附近海面,遂命令第4大隊出動戰斗機,掩護第2大隊轟炸機前往轟炸……飛至南匯上空時,分隊長沈崇誨、轟炸員陳錫純駕駛的904號轟炸機發生故障尾部冒煙。當時南匯在我軍控制之中,如迫降或跳傘都可能生還。但是沈崇誨與陳錫純,一位是26歲的清華大學畢業生,一位是不滿21歲的愛國飛行員,同心協力,從2000米高空對准就近的一艘敵艦沖去,火光閃處,濃煙騰起……敵艦因彈藥庫爆炸很快沉沒。

  蘇聯空軍:

  參戰保衛中國多個重鎮

  在英美等國對日本侵華還採取中立立場的時候,蘇聯是抗戰初期第一個援助中國抗日的國家。由於當時蘇聯並未對日宣戰,派出人員以志願者的身份來華參與對日作戰。

  來華的蘇聯空軍志願人員多次與中國空軍並肩作戰,參加保衛南京、武漢、南昌、重慶等地的空戰,並遠征被日本佔領的台灣。至德軍進攻蘇聯,蘇聯空軍志願隊才撤出中國戰場。

  蘇聯援華飛機對中國抗日所起的作用,可以從蔣介石和駐蘇大使楊杰分別給蘇聯政府的函電中看到。1938年6月,武漢會戰開始。7月14日,蔣介石致電蘇聯政府,稱“抗日戰局已入重要之新階段,屢承貴國熱心援助,人心士氣益為振奮,唯目前需要驅逐機及重轟炸機之增加補充,異常迫切,各種俄炮彈亦不足使用。如能迅得此項充切接濟,則抵抗力量可增厚,務請速予提前借給,即日起運,以應急需。飛機應用更急,加能早到一日,則我方戰事勝利之成份即多增加一分。”楊杰在8月10日致函蘇聯政府的信中也說到,“這些飛機對於中國面臨的武漢大會戰是必不可少的。沒有空軍的支援,戰役會變得極其困難。新型飛機亮相這一事實本身就是對中國軍隊的極大鼓舞,可以增強他們抗日的決心。”

  1938年2月23日,蘇聯航空志願隊成功空襲台北附近的日軍空軍基地鬆山機場。空中打擊使日軍機場上火光沖天,敵機被炸毀,損失了可供3年使用的航空燃料。這次勝利重創日軍,極大地鼓舞了中方將士的士氣。

  俄方文獻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時任航空志願兵轟炸機大隊長、執行鬆山作戰任務的波雷寧在其回憶錄中寫道,蘇聯飛行員執行任務時冒了很大風險。為保証燃料能夠滿足任務需要,他們長時間在5500米高空飛行,在沒有供氧設備的情況下忍受缺氧的不適感。機組遭遇了復雜氣象條件,機場上空厚厚的雲層給投彈帶來困難。利用雲層出現的一個空洞,波雷寧和戰友們才得以果斷實施攻擊,並及時撤離。

  1939年8月14日,蘇聯的轟炸機大隊大隊長庫裡申科,率領機群奔襲日軍漢口機場。在武漢上空與敵機相遇。在擊落5架敵機后,庫裡申科的飛機左發動機被擊中,他用單發堅持飛行。返航至四川萬縣上空時,飛機失去平衡,他盡力控制飛機超低空搖擺著避開居民區,迫降於長江水面。機組上的領航員、報務員和轟炸員都爬出機艙。當地民眾親眼目睹了這一驚險過程,紛紛跳入江中營救。惟有庫裡申科大隊長因筋疲力盡,未能爬出機艙。20天后,人們才在下游貓兒沱發現了他的遺體。

  萬縣人民為庫裡申科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並把他安葬在景色壯美的太白岩。

  當時蘇聯援華志願人員的去向是保密的。庫裡申科在給妻子的家書中也只是這樣寫道:“我調到東方的一個地區工作,這裡人對我很好,我就像生活在家鄉一樣。”幾個月后,庫裡申科的妻子接到一份軍人陣亡通知書,上面寫著:“格裡戈裡·阿基莫維奇·庫裡申科同志在執行任務時犧牲。”至於犧牲的具體經過和葬身地點,家人全然不知。

  像庫裡申科一樣,犧牲在中國土地上的蘇聯志願航空隊員,至少有兩百人。

  中國人民的友好善良令很多蘇聯志願航空兵難以忘懷。他們在戰斗中遭遇險境時,素昧平生的中國百姓總會施予援手,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重返藍天。

  波雷寧在回憶錄中寫道:1938年1月,蘇聯飛行員駕駛26架轟炸機從漢口飛往南京襲擊日軍機場,在返航時遭遇日軍防空炮火還擊。由於飛機中彈,波雷寧和其他機組成員隻好選擇蕪湖附近一片空曠的沼澤地迫降。很快飛機周圍聚集起200到300名老鄉,他們看到飛機上的標志物和飛行員制服上的提示信息后便露出微笑,高興地喊“哦!俄國人!俄國人!”

  飛行員和他們一頓比劃后,老鄉們跑回家取來繩子、木板,如同螞蟻搬家一般,將7噸重的飛機拖至長江岸邊,並送上一艘開往漢口的船。隨后,老鄉們把蘇聯飛行員領到一家小飯館飽餐一頓。等他們休息夠了,又准備了三頭毛驢送他們離開。

  可以說,蘇聯飛行員在中國所建立的功勛同老百姓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他們有人曾說過,在中國的歲月使他“成為了半個中國人”。

  美國空軍:

  組建飛虎隊開辟駝峰航線

  美國對華空軍援助,最為人所熟知的,無疑是美國人陳納德和他的航空隊飛虎隊。1941年,陳納德應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授權,組建“中國空軍美國航空志願隊”。志願隊因插翅飛虎隊徽和鯊魚頭形戰機而得到了“飛虎”的別名。在對日的31次空戰中,“飛虎隊”共擊毀敵機200余架,自己僅損失14架,並從日本手中奪回了對中國西南省份的制空權。

  1942年初,日軍佔領緬甸后切斷了滇緬公路,中國通往外部世界的通道基本中斷。為了把抗戰急需的大批物資運進中國,美國和中國聯合開辟了一條從印度東北部到中國雲南昆明的全天候戰略物資運輸空中航線,即“駝峰航線”。由於這一航線十分艱險,再加上日軍圍追堵截,戰后美國官方數據顯示,美國空軍在“駝峰航線”上一共損失飛機468架,平均每月達13架﹔犧牲和失蹤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共計1579人。

  1942年,日本橫行亞洲和太平洋戰場,正是驕狂之時,首都東京遭遇了歷史上的第一次轟炸。這是來自美國的報復——幾個月前,日本偷襲了珍珠港。

  好萊塢大片《珍珠港》重現了這段歷史,其中有兩個細節,點出了這次“世界軍事史上最大膽空襲”與中國的聯系:轟炸機起飛前,策劃並率隊實施了轟炸東京的杜利特中校,教給飛行員們一句中文:“我是一個美國人。”影片的結尾處,轟炸東京后的美軍飛機燃油耗盡,迫降在中國。

  1942年4月18日清晨,由杜利特率領的16架B-25轟炸機,在距離日本東京650海裡的海面上,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直插東京上空。一枚枚炸彈投向東京、名古屋等大都市,隨后它們迅速低空掠海,飛向中國。

  面對這些從天而降的盟國飛行員,中國民眾無私地伸出了援手,帶領他們穿越淪陷區,奔向大后方。降落中國的75名飛行員,有62名被浙江臨安、江山、衢州、象山、三門等地在內的中國軍民救助,並安全脫險。這一段故事被傳為佳話。

  然而,浙江在日后遭到日軍的瘋狂報復,僅1942年4月19日開始的一個月內,日機轟炸衢州機場就達59次,機場附近9個村被殺絕。為了徹底破壞該地區的機場,消除美國利用這些基地空襲日本的戰略意圖,日軍於5月15日發動浙贛戰役。

  1942年,也是中國空軍的轉折點。隨著新一批空軍培訓完畢,同時接受了大批美式轟炸機和殲擊機,中國空軍重新與日軍展開激戰,並且逐步取得制空權,1944年,完全取得主動。1945年8月14日,中國空軍第五大隊飛行員沈昌德從湖南芷江機場起飛,完成了中國空軍在抗戰中的最后一次作戰任務。次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根據統計,抗戰8年中,中國空軍共擊落擊毀敵機1226架、擊傷炸傷敵機230架、炸毀炸傷敵坦克車輛8546輛,而自己則損失各種飛機2468架,6164人殉國。

  在《中蘇美空軍抗日空戰紀實》一書的附錄——中國抗日空軍烈士名冊裡,收錄了800多個名字,他們基本出生於20世紀第一個十年,死於1937年至1945年間,平均年齡不到30歲。 (據新華社、央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