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百團大戰:竟扶危局定神州

2015年08月31日15:12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百團大戰:竟扶危局定神州

  1940年夏,為粉碎日軍“囚籠政策”,敵后抗日軍民乘青紗帳和雨季,對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作戰。八路軍參戰部隊達105個團約20余萬人,故稱“百團大戰”。

  僅戰役發起的前3個半月,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破壞鐵路474公裡、公路1502公裡,繳獲各種槍5900余支(挺)、炮53門及一批軍用物資。全戰役,八路軍至少作戰2170余次,殲滅日偽軍50000余人。

  百團大戰打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軍民的聲威,牽制了日軍的兵力,推遲了日軍“南進”的時間,並對支持正面戰場作戰,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的作用。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軍隊,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是爭取抗戰勝利的希望所在。

  1940年是國際法西斯勢力最猖獗的一年,歐洲大半淪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陷入低潮。在歷史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以高瞻遠矚的持久戰思想,將國共兩黨思想統一起來。八路軍實施戰略機動,挺進冀中南和山東等地,牽制大量日軍,粉碎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使敵后戰場逐步上升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發於艱難之時

  1940年,日本以主要兵力打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尤其是在華北,加緊推行“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作柱、公路作鏈、碉堡作鎖”的“囚籠政策”,使八路軍控制的縣城由1939年春的103個,到1940年夏時,銳減至幾個山區小縣城。

  中國戰局的發展和華北敵后戰場的嚴重敵情,引起了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和副參謀長兼前方總部參謀長左權的極大焦慮。為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克服國民政府的投降危險,爭取華北時局的好轉,經過幾個月的洞察敵情和深思熟慮,大規模破襲正太鐵路的決心日漸形成。7月中旬,八路軍總部召開軍事會議,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楊尚昆出席,正式決策:發起破襲正太鐵路戰役,切斷日軍由平漢鐵路通往山西的運輸補給,並有利於太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

  8月20日22時,“一顆顆攻擊的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了夜空,各路突擊部隊簡直像猛虎下山,扑向敵人的車站和據點,雷鳴般的爆炸聲,一處接著一處,響徹正太路全線。”同一時刻,平漢、同蒲、德石、滄石等鐵路和公路干線上,槍炮聲、炸藥的爆破聲震撼著華北大地。在八路軍總部的統一指揮下,晉察冀軍區、第120、第129師等,向日軍侵佔的華北主要交通干線,展開了全面攻擊,一場以正太鐵路為重點的、聲勢浩大的交通總破襲戰打響了。

  百團大戰的勝利,是在中國抗戰處於戰略相持階段、妥協投降危機空前嚴重的形勢下取得的。這次戰役,具有重大的軍事和政治意義。

  反偷襲白刃大戰

  “我們的旗幟在前面,白刃格斗英雄連,在抗日戰爭烽火中成長壯大,忠於人民忠於黨……”

  在鏗鏘有力的連歌聲中,成都軍區第14集團軍某旅3營8連連長羅希向記者講述了“逢敵亮劍、有我無敵、刺刀見紅”的連魂形成經過。

  英雄連誕生於抗日烽火中,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25團8連,組建於1938年1月。

  在抗日戰場上,8連參加大小戰斗近百次,其中打得最驚心動魄的,是發生在75年前的百團大戰大洛坡反偷襲白刃大戰!

  1940年8月,8連所在的1縱隊25團擔負破襲正太路,斷敵交通命脈的任務。

  8月20日20時,25團發起全線攻擊,猛攻馬首車站。8連被安排到團指揮所駐地大洛坡村,負責保衛團指揮所和地方群眾安全,並擔任總預備隊,隨時准備投入戰斗。

  為解馬首之危,8月21日夜,盤踞在戴家垴的日寇由小隊長登木率50余人,趁著風雨夜,繞過龍化山,意圖偷襲25團指揮部。

  拂曉,日軍偷偷摸到大洛坡東南側,8連炊事員張生旺從溝底挑水剛到村口就發現了敵人,便飛快向連隊報告。團參謀長李懋之立即指揮8連組織反擊。

  8連連長任尚琮率1排、3排迅速搶佔村東北高地,進行阻擊。指導員張萬清率2排趕往村東南抗擊敵人。戰士們邊跑邊上刺刀,剛出村口,一群鬼子端著刺刀迎面扑來,相距隻有10米遠。

  一時間,沖殺聲和刺刀的撞擊聲交織在一起。戰士們刺刀捅彎了就用槍托砸,槍托砸碎了就用小鍬砍……鬼子被8連無所畏懼的氣勢嚇倒,狼狽逃竄。小隊長登木被8連戰士擊傷,逃跑時慌不擇路,陷入泥坑。

  打掃戰場時,團部炊事員張喜碰到裝死的登木,上去繳槍時,登木突然向張喜開槍。腿部受傷的張喜忍痛猛扑過去,一手抓住登木的手槍,一手用手榴彈朝登木頭上猛砸,結束了他的性命。

  這場反偷襲作戰,先后持續1個多小時,官兵們大半時間都在與鬼子進行肉搏戰。最終,8連以犧牲30多人的代價,取得最后勝利,共擊斃日軍小隊長以下40多人,打破了八路軍拼刺刀拼不贏日軍的神話!

  捷報上傳,八路軍野戰政治部領導專門來到8連看望慰問官兵,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授予8連“英勇頑強”錦旗一面。1940年11月,八路軍總部授予8連“白刃格斗英雄連”榮譽稱號。

  東出太行走向全國

  山西武鄉,隸屬於長治市,東邊就是巍峨陡峭的太行山脈。在現在看來,這不過是一座人口21萬、交通不算便利的山間小城。但在70多年前,一支軍隊進駐這裡,隨后在這裡的山脈溝壑中游走、堅持作戰,最后東出太行,走向全國。

  這支軍隊,叫八路軍。

  地圖上,在北京和武鄉之間畫一條直線,距離並不算很長。但要到這裡,先要乘高鐵向南到石家庄,再向西穿越太行,經陽泉、至太原,再換汽車。一路上,要穿越無數的隧道,跨過山間的橋梁。

  1937年到1942年之間的5年時間裡,八路軍總部曾經多次在武鄉山間輾轉抗日,或正面交火,或敵后游擊,大大小小有過數百次戰斗。

  著名的“百團大戰”,就是在離武鄉45公裡的磚壁村中指揮進行。1940年,今年87歲的肖江河老人隻有12歲,是村裡的兒童團團長。他依然記得那個夜晚,“就在我們村的麥場上,因為是保密的,我從會場的幕布底下鑽過去,大叔拍著我說,‘小鬼,不要說話,別搗亂哦!’我一看,滿滿的全都是八路軍。”一身布衣的肖老用濃重的山西方言說。

  肖江河回憶說,在磚壁發生的最后一戰,離村子隻有13華裡。當時日軍獲知八路軍總部在這裡,包圍了村庄。危急之時,彭德懷分出一支80多人的隊伍作疑兵,拖住對手﹔又調來馳援隊伍,在山溝裡架起8口大鍋,炒熟小麥,讓戰士吃飽后急行軍,利用險要地形包圍對手,4個多小時,便消滅了600多個日軍。

  今天,走進這座崇山峻嶺之間的小村,還能看見那座已經參天的“彭總榆”——它是當時彭德懷手植。70多年之后,當年的樹苗已成參天大樹。

  家家住過八路軍

  1940年,曾做過日本首相的日本陸軍將領阿部信行在日記中寫道:“立足於四川盆地的重慶政府,對於日本來說已不足為慮,但是共產黨的力量卻延伸到中國四百余州,一舉手一投足都極為深刻地影響到中國的命運……是‘東亞新秩序’的頭號敵人。”

  讓阿部信行把共產黨視為“心腹大患”的,是共產黨的堅持抗戰。日本的《華北治安書》,就將當時的中共游擊戰稱為“不分晝夜、連續不斷、永無休止的戰爭”,是使日軍“深陷泥潭裡的浴血戰爭”。而究竟是什麼,支撐了當時不足5萬人的八路軍,讓他們在山西的8年間堅持戰斗?

  肖江河的答案:老百姓的支持。

  他回憶道,1942年5月,日軍合擊在遼縣的八路軍總部,左權犧牲后,彭德懷決定還是回到磚壁村。他的理由是,“百團大戰困難的時候,磚壁的老百姓拿出兩萬斤糧食支持我們”。

  回到磚壁的八路軍沒有失望。突圍出來的部隊什麼都沒有帶,村裡捐出100條棉被﹔沒有吃的,村長對彭德懷說,您放心,我已經給村民們“排飯”了,大戶招待十個八個戰士,小戶三五個,都安排好了。給左權開追悼會的時候,村民全都自發到場,哀樂都由村裡的吹鼓隊演奏。

  為什麼?因為村民認為,八路軍是真正給百姓打仗的。磚壁缺水,剛到這裡的時候,朱德就曾指揮戰士給村裡打井、修渠,無論將軍還是士兵,全都下到山間給百姓干活兒。

  今天,走進磚壁,可以看見一條醒目而又自豪的標語:家家住過八路軍,戶戶出過子弟兵。

  今天的磚壁村依然很難稱得上“富饒”。險要的山峰間,能用來開墾耕種的土地不多。70年過去,硝煙早已散去,但磚壁人依舊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當年的抗戰痕跡。村口的一面牆上,依然刷著過去的標語:抗戰是我們中華民族爭生存、爭人格的唯一出路。

  正是因為這樣的信念,才在太行山間、在華北敵后、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全民抗戰”的景象。抗日戰爭時,不能上戰場的婦女兒童,組織成婦救會、兒童團,手拿紅纓槍、大砍刀,守在進村的各個路口,盤查每一個想要進村的陌生人,以防敵人刺探。時至今日,肖江河依然記得當時八路軍教他唱的歌,雖然他始終不知道歌名,但依然懂得裡面的救亡圖存﹔他也記得當時朱德總司令拍著他肩膀說的那句話:“這就是以后抗日戰場上的小八路!”

  70年后,肖江河的孫子肖建廷,已經是磚壁村八路軍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給世界各地的游客講解著那段歷史。偶爾,肖江河也會來到這裡,坐在當時八路軍打的水井旁,對人們說“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

  (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