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1年到1945年,歷時14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尤其是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的全民抗戰,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並在世界面前樹立了以弱勝強的光輝范例。國難當頭之際,中國共產黨以明確的政治主張、深邃的戰略思想、廣泛的民眾動員,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支撐起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與全國人民一起不斷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主要抗日根據地達到19個,長城內外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接二連三地重創日軍,侵略者囂張的氣焰一次次被打掉。
“到敵人后方去,把鬼子趕出境……”伴隨著雄壯豪邁的抗日歌曲,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敵后廣大軍民克服極端困難,使創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猶如一把把尖刀,牢牢插進敵人的胸膛。
大江南北燃烽火
“九一八”事變后,在東北三省,除各抗日義勇軍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依靠群眾,直接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極其艱苦的斗爭。到1933年底,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各地游擊隊已發展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力。
1936年,為適應反日統一戰線的需要,根據《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東北各抗日武裝力量陸續改編為抗日聯軍的各軍。從1936年初到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已建立11個軍,共3萬余人,其中主要的力量由共產黨直接領導。東北抗日武裝的英勇斗爭,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牽制了大量日軍,支援和鼓舞了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6年底的西安事變,對於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發生了重要作用,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西安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動員全黨和全國人民鞏固和平,爭取民主,早日實現全民族共同抗戰。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陝西洛川馮家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八路軍在當時形勢下的任務:開辟敵后戰場、配合正面戰場、創建抗日根據地。
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決定指出,中國的抗戰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爭取抗戰勝利的關鍵,在於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此外,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提議,通過了著名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和其他抗日軍隊,紛紛挺進敵后,廣泛發動、組織和武裝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組織抗日政權,使這些地區成為堅持敵后抗戰的根據地。
1937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晉察冀軍區,晉察冀邊區成為八路軍創建的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很快,根據地如同四散的火星迅速形成燎原之勢。
到抗戰后期,共產黨領導的主要抗日根據地達到19個,根據地人口由150萬人發展到1億人,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由4萬人發展到120萬人。
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
雁門關大捷、奇襲陽明堡、黃土嶺戰斗、百團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接二連三地重創日軍,侵略者囂張的氣焰一次次被打掉。
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包括52.7萬余日軍。
華南戰場樹典范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在華南抗戰的人民革命武裝被統稱為華南游擊隊,主要包括東江縱隊、瓊崖縱隊、珠江縱隊、韓江縱隊、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等6支武裝力量。
在艱苦卓絕的八年全面抗戰中,華南游擊隊各武裝力量對日偽作戰3800余次,殲滅日偽軍2萬余人,抗擊和牽制日偽軍15萬余人,立下輝煌戰績。
1938年10月12日,侵華日軍在惠陽大亞灣登陸,東江下游各縣及廣州相繼淪陷。在此前后,中共廣東省委及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派一批共產黨員到東莞、寶安、惠陽、增城等地組織抗日武裝。這些隊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開辟華南敵后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力部隊之一——東江縱隊。
這支隊伍真正為世人所知的,是他們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從日本人眼皮底下的香港營救出800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亞子、胡蝶、鄒韜奮等。
除此之外,他們還將上百名國際人士安全護送到大后方,救護美軍飛行員8人,開辟了著名的“飛行員安全通道”。其中美空軍克爾上尉遭數千敵人三個星期的搜捕,被東江縱隊成功救出,這一傳奇故事被列入美軍十四航空隊的教材。
然而,東江縱隊卻是在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環境下堅持抗戰的,困難時期甚至連一部電台都沒有,僅靠收音機來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消息。
有黨史專家認為,東江縱隊雖然遠離黨中央,遠離八路軍、新四軍主力,但他們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創造性地把抗日游擊戰爭從農村推進到敵佔區的香港及沿海城市,成功地創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擊戰爭的典型范例。
華南游擊隊的另外一支主力部隊——瓊崖縱隊,是中國共產黨在海南島領導的一支人民武裝,是以1927年9月海南島農民起義隊伍為基礎組建的。
1938年,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馮白駒任隊長。日軍登陸海南島時,剛改編的獨立隊在國民黨軍撤退的情況下,在重要渡口潭口冒著敵機的猛烈轟炸,構筑工事,阻擊日軍渡江。
1939年3月,獨立隊改稱獨立總隊。1944年秋,獨立總隊改編為廣東省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縱隊。在抗日戰爭時期,獨立縱隊沉重打擊了海南島的日偽軍。
兵民是勝利之本
靠一支怎樣的軍隊,採取怎樣的戰略戰術,才能在這場力量懸殊的戰事中取得最后的勝利?
中國抗戰的武裝斗爭,是一場人民戰爭,戰爭形態迥異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主要參戰國。敵強我弱,要取得勝利,隻有最廣泛地動員民眾,“陷敵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不發槍,不發炮,隻發干部和電報”,這是八路軍、新四軍都有以人名命名的部隊番號的原因。一個個干部被派到敵后,就變成一個個火種,發動群眾建立起一支支抗戰殺敵的部隊。共產黨就是這樣創造了中國抗日更廣泛的戰場——敵后游擊戰場。
侵略者很快發現:他們根本無法有效佔領廣袤的農村。他們統稱為“共產軍”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領導的武裝遍布在他們所謂“佔領區”的千山萬水、千溝萬壑、千村萬寨。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后,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主戰場,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說,在一般性戰爭中,游擊戰對戰爭進程主要起輔助作用。但在中國這個以鄉村為主、疆域廣闊的多民族大國中,卻形成了巨大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游擊戰場,“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為“治安戰”困擾的日軍旅團長鈴木啟久在給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的報告中對“佔領區”是這樣描述的:“表面上,這個地區是一片雪白的,深入扒開一層皮,裡面卻是通紅的。”
林海雪原、太行山脈、華北平原、江南河汊、南粵大地……廣泛動員,全民皆兵,使日偽軍成了囚籠困獸。正如毛澤東所說,“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歷史証明,誰贏得人民,誰就會贏得戰爭。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這是當年的歌詠,也是歷史的真實。這支有紅軍血脈的部隊,雖然裝備簡陋、衣著不整,不少還拿著“冷兵器”,卻因為與人民的血肉聯系,在敵人的后方站穩腳跟,發展壯大。
(據新華社、人民日報)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