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統一戰線:凝聚全民族偉大力量

2015年08月31日15:17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統一戰線:凝聚全民族偉大力量

  從1931年到1945年,歷時14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尤其是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的全民抗戰,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並在世界面前樹立了以弱勝強的光輝范例。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在日寇肆虐國土、家國危在旦夕之際,中華兒女共同肩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指引下,“團結各民族為一體,共同對付日寇”,從莽莽太行到雲貴高原,從東海之濱到新疆戈壁,廣袤國土上各族人民奮起行動,“用血肉筑起新的長城”。

  “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這是北京人常說的一句歇后語。

  在近代史上,中華民族一直被世人視為“東方睡獅”,成了任人欺侮、含冤受辱的代名詞。

  78年前,日本侵略者在盧溝橋武裝挑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

  槍聲終於把沉睡的猛獅驚醒了。一個文明古國,在風雨飄搖中被卷入了世界歷史,也在內憂外患中開始了民族覺醒的歷程。

  8年抗戰,五千年華夏文明置之死地而后生。

  西安事變

  同仇至此展新顏

  在國家民族遭遇空前危機之際,中國共產黨人以民族大義為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弟兄兩人正在鬧矛盾,突然進來一個強盜,我們是繼續打架還是聯合起來對付強盜呢?”這是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后,共產黨領導人對紅軍戰士講的一番話。

  1936年10月,蔣介石親赴西安,逼迫西北“剿總”副總司令張學良和第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率部“剿共”,並調集重兵准備進攻陝甘寧地區。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楊在反復勸說蔣介石無果的情況下,決心實行“兵諫”,以逼蔣放棄“剿共”政策,實行聯共抗日的新方針。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

  張、楊立即通電全國,提出抗日救國八項主張,並致電陝北的中共中央,請派代表前來共商抗日救國大計。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正確審視形勢,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並派周恩來作為全權代表與南京政府代表進行談判,為事變的和平解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蔣介石在口頭承諾“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等六項條件后,由張學良護送返回南京。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時局轉換的關鍵,成為中國從長期內戰走向全民族抗日戰爭的轉折點。

  從此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在共同抗日的前提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

  中華民族

  凝聚御侮斗志

  “七七事變”爆發后,國內階級矛盾讓位中日民族矛盾。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共產黨人毅然高擎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中國,向正確方向邁出了歷史性一步。

  稍稍向前追溯,可以梳理出更為清晰的歷史經緯:

  1931年9月20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第三天,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

  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對日戰爭宣言》﹔

  1935年8月,中華蘇維埃政府和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5年底的瓦窯堡會議,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得到全國各界積極響應。

  ……

  抗日,讓中華民族形成空前的凝聚力。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原館長王志厚說:“不管你是什麼人,什麼軍隊,什麼階級,什麼政治力量,隻要你抗日,共產黨就和你聯合共同救國。”

  由是,才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出現過被蔣介石調到陝北圍剿紅軍的東北軍將士與紅軍一起唱起“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也才有了廬山上那段講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統一戰線曾面臨巨大考驗。1940年,國民黨悍然發動的“皖南事變”,在國共之間撕開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面對這一慘案,周恩來悲憤撰文:“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但國難當頭,共產黨人一方面譴責國民黨的不義,一方面繼續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南洋華僑僑領陳嘉庚,到重慶之后,堅持要到延安去看看。走遍延河兩岸,他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共是真正希望聯合各界力量抗日,延安平等、自由,充滿積極的力量!”

  1936年7月16日,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斯諾採訪時說,中國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將主要是依靠中國人民的大聯合。

  北京密雲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抗日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

  華北平原上一個庄戶人家貼出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抗戰到底”。

  最平凡的中國民眾,吼出了最庄嚴的誓言。

  統一戰線

  勝利的重要法寶

  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保証。

  全國抗日戰爭開始時,國民黨掌握著全國政權,國民黨政府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各方面的資源。但是,如果僅僅依靠國民黨政府和國民黨軍隊,中國不可能取得反對日本侵略戰爭的勝利。

  為此,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努力建立和擴大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包括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一切愛國階級、階層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全國人民一起,促進國共合作,推動國民黨抗戰。

  中國共產黨認為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最深厚的偉力。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廣泛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游擊戰的戰術戰法,使日軍陷入人民戰爭汪洋大海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的敵后戰場和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協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

  全國抗戰開始后,國民黨政府實行一些有利抗戰的政策,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初期表現比較積極。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在抗日戰場上付出巨大犧牲。但是,國民黨領導集團的片面抗戰路線和反共反人民活動卻給抗日戰爭帶來嚴重消極后果。這時,共產黨雖然還沒有掌握全國政權,卻是團結抗戰的堅強核心,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共產黨提出和實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成為引領抗戰勝利的旗幟。

  同時,從抗日戰爭實際出發,中國共產黨正確處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和政策,強調各階級的利益必須服從抗日的根本利益。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爭取對統一戰線和民族解放戰爭的領導權﹔實行發展抗日進步力量,爭取中間力量,孤立反共頑固勢力的方針,對國民黨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在堅持與國民黨團結抗日的同時,對其反共活動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

  中國共產黨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貫通於黨的各項工作,如與同盟者的關系、軍事方針、經濟政策、政權建設等方面。通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戰、反對日本侵略者。

  (據新華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