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淞滬會戰:粉碎日軍“三月亡華”妄想

2015年08月31日15:18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淞滬會戰:粉碎日軍“三月亡華”妄想

  “槍掩吳淞月,炮掀黃浦波。發揚我民族英威,掃蕩敵人侵略的罪惡……”一曲雄渾悲壯的《淞滬戰歌》,今人唱起來依然會泣不成聲。

  1937年的“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日本軍國主義蓄意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中日雙方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會戰持續三月,規模之大,戰斗之慘烈,天地為抗戰者動容,草木為赴死者含悲!中華兒女用血肉長城,擊碎了日寇“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狂妄迷夢。

  此役改變了中日戰爭戰略局勢,成功吸引侵華日軍主力從華北戰場南下華東,我方奪取了戰略主動權,更為我國工礦內遷、保存民族工業實力贏得了寶貴時間。

  1937年10月,昔日繁華的上海成了一個巨大的停尸房。

  對平靜的渴望,兩個月前已經被八字橋的一場沖突打破。7月,上海市民還照例地生活、娛樂,到了8月,他們卻必須重新安排生活,閘北和虹口的逃難者紛紛涌入租界,黃浦江的每一座橋上都出現了交通擁堵。

  一寸山河一寸血

  如果不是有人告訴記者站立的地方就是八字橋,記者便錯過了這個“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第一聲槍響的地方了。

  如今的八字橋雖然有水系通過,但南北方向走過去,跟公路沒什麼兩樣,沒有起伏,平坦得甚至連台階也沒有,隻有在一側的橋頭標識著“八字橋”三個紅色的大字。這裡,曾經作為虹口通往閘北的主要干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7年8月13日上午,日軍從虹口用大炮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一批批陸戰隊從天通庵、橫浜橋跨越淞滬鐵路沖到寶山路口,並強行穿過八字橋開槍開炮,肆無忌憚地殺害中國民眾,“八一三”事變自此而始。

  大戰之前,中日已經持續在上海增兵。到8月上旬,日軍已經集結了8000人的部隊,另有32艘艦船抵達上海。中國則集結了第87師、88師這兩支最好的軍隊。

  作出開辟上海戰場的決定並不輕鬆,這個有著“東方巴黎”之稱的城市位於太平洋和長江的交界處,是天然的良港和貿易中心,而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距離上海也僅300多公裡,一旦上海失手,南京便唇亡齒寒。

  8月13日,蔣介石命令軍隊保衛上海,將日寇趕到海上,阻斷海岸線,抵御登陸。8月14日,中國空軍首次作戰,轟炸停靠在黃浦江上的日軍巡洋艦“出雲”號。這些,打破了人們對回歸平靜的幻想。

  日軍上海派遣軍司令鬆井石根喜歡重點突破,多日觀察后,他決定將戰場的重心轉移到羅店。羅店是寶山縣的一個大鎮,商業發達,交通便利。鬆井石根認為,控制了羅店就掌握了淞滬戰役的主動權。羅店之戰歷經13輪攻守,雙方死傷兩萬多人,被稱為“血肉磨坊”。

  而另一場堪稱絞肉機的寶山之戰也異常激烈,日軍動用了30余艘軍艦、十幾架飛機、20多輛裝甲車向寶山城發起一次又一次的猛攻。6天6夜后,日軍仍未攻入城內,隨后,日軍又使用了大量硫磺彈和燃燒彈將寶山城夷為平地,在城牆坍塌、日軍涌入的情況下,中國守軍僅剩的十幾個戰士與日軍展開巷戰。除了9連戰士魏建臣派出傳令幸免,堅守寶山的第98師583團三營營長姚子青和其他近600名戰士全部戰死。

  “八百壯士”戰四行

  國民政府知道,上海很可能守不住。盧溝橋事變之后,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並叫囂三個月必亡中國,華北地域開闊,從南到北的作戰路線對日軍極其有利。

  戰火從8月燒到了10月,自從戰斗打響以來,上海的軍事設施和租界以外地區一直處在密集的空中轟炸之下。一位參加過淞滬會戰的老兵回憶,由於投彈供應不上,低空掃射的時候日軍會先投一輪石頭,看到人出來后才用機槍掃射。

  10月初,一些區域已經出現了激烈的肉搏,由於日軍的“三八大蓋”比中國軍隊的“漢陽造”射程遠,飛機、坦克火力強,機械化作戰中,日軍佔據優勢,但獨怕肉搏,不少中國軍人是練過武術的。

  戰斗到了最后的時刻。在中國軍隊全線西撤的時候,上級命令第88師524團守衛四行倉庫,牽制敵人,為大軍西撤爭取時間。

  四行倉庫本是中國鹽業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和大陸銀行在上海的堆棧,現在卻成了一個“孤島”,東面是公共租界,南面是蘇州河,河的南岸也是公共租界。524團副團長謝晉元率領該團一營堅守四行倉庫,共有3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1個迫擊炮連,共420人,對外號稱“八百壯士”。

  “人在陣地在。”參加過這場戰斗的周福其記得謝晉元的這個命令。為了抵抗日軍每天三次,每次9架飛機的狂轟濫炸,他四天四夜沒合過眼,第二天日軍動用了裝甲車和機槍完全切斷了與后方的聯系,糧食運不進來,戰士們隻能挨餓,三天顆粒未進。此時,租界的市民紛紛伸出援手,將罐頭、面包等送到倉庫,堆起來有一米多高。

  當時每天從早到晚,數以萬計的各界群眾,不顧北岸日軍的流彈四射,紛紛聚集在蘇州河南岸,每當壯士們擊斃一名日軍,無不拍手稱快,揮動著帽子、手巾向他們歡呼致意。周圍的群眾還把日軍集結地點、行動情況用黑板寫字報告給“八百壯士”。

  經過連續4天的浴血奮戰,將士們已疲憊之極,但士氣仍然十分高昂。謝晉元之子謝繼民告訴記者,父親還賦詩一首鼓舞士氣:勇敢殺敵八百兵,抗敵豪情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倭奴氣不平。

  10月31日,謝晉元接到上級命令立即從四行倉庫撤軍,退入租界,正當他們准備從滬西方向歸隊繼續同日軍作戰之際,租界迫於日軍的壓力收繳了他們的武器,並將他們送到了膠州公園內,“八百壯士”便在孤軍營裡羈押4年之久,謝晉元1941年4月24日在這裡遇刺身亡。

  “戰地之花”分外香

  正面交鋒之外,中國共產黨還組織群眾開展了一系列的后援行動。“八一三”事變后,八路軍駐滬辦事處成立,並建立了自己的難民救助體系。

  難民所辦起了成人班、婦女班、兒童班,宣傳抗戰道理,教授抗戰歌曲和黨的理論。組織難民進行生產自救,比如織麻袋、糊紙盒、搓草繩等。此外,還在難民中發展青壯年參加新四軍,並利用勞動機會讓難民到外面向更多的人宣傳抗戰道理。

  在中日交戰正酣時,著名女社會活動家、曾是黃埔一期女兵的胡蘭畦受著名愛國人士何香凝之托,計劃召集一批年輕的愛國青年女工到“八一三”抗戰前線去鼓舞士氣,宣傳抗日。由於女工參加熱情很高,胡蘭畦原定隻選10人,卻足有百余人報名。17歲的張定堡如願入選,然而父母反對,母親還把她鎖在家裡。趁母親出門之機,張定堡偷偷爬窗逃出。

  當年10月,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正式成立,胡蘭畦任團長,成員包括9名女工和夜校女教師秦秋谷,她們中最小的16歲,最大的也才24歲,平均年齡不足19歲。服務團發動群眾組成擔架隊、運輸隊,上前線救傷兵、運彈藥。隊員們還常常幫一些士兵寫家書,幫助老百姓在前沿陣地搶割水稻。曾跟隨冼星海在上海業余歌唱團學習的秦秋谷和姐妹們組織起民間合唱隊,教老百姓唱抗日歌曲,宣傳抗戰理念,並在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起到了紐帶的作用。這支隊伍存在了3年,成了支前團體中存在最久的一個。隊員們輾轉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各個戰場,行程2萬多裡,為傷兵醫院服務,開展文藝演出宣傳抗日,被譽為“戰地之花”。

  11月中旬,上海徹底淪陷,人們開始了向西的逃亡,鐵路被佔,陸路、水陸遭到日軍無休止的轟炸,運河上,到處是炸沉了的船隻,岸邊、河裡滿是死尸。戰爭早已超出上海的地域,江蘇、浙江無法幸免,12月2日,日軍佔領江陰城和江陰要塞炮台,淞滬會戰至此結束。

  這一仗,打了3個月,中國沒有亡。70余萬的中國軍隊與近30萬的日軍展開血拼,粉碎了日本三月亡我中國的計劃,將日軍對華作戰從南北線牽制到東西線,為長期抗戰贏得了時間。

  (據新華社、人民日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