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盧溝橋:全面抗戰打響第一槍

2015年08月31日15:19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盧溝橋:全面抗戰打響第一槍

距離北京市區18公裡左右的永定河上有座古老石橋,八百年的風雨滄桑,使它宛如一位百歲老人,歲月磨礪下的石板路,寫滿故事。

它,以其精美的石刻藝術聞名於世,曾被馬可·波羅稱為“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橋畔一座漢白玉碑亭裡,清乾隆帝的御筆印証著它昔日的風光。然而,1937年的7月7日,卻改變了它一生的軌跡,全世界的人都記住了它的名字:盧溝橋。

那一天,天空晴朗。歷史奔流至此,瞬間迅猛改道。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全民族共同抵抗外敵入侵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為慘烈的戰爭,也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贏得全面勝利的反侵略戰爭,由此開始。

侵略,蓄謀已久

家住盧溝橋畔的85歲老人鄭福來回憶,“七七”當天晚上,他在睡夢中被槍炮聲驚醒,第二天早上,一枚炮彈在自家北房西側爆炸,小伙伴四春子不幸被炸死。

關於那一天,歷史這樣記錄:7月7日夜,日軍一部在盧溝橋附近借“軍事演習”之名,向中國駐軍尋舋,並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日方的無理要求遭到中方的拒絕。當交涉還在進行時,日軍即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駐軍發動攻擊,並炮轟宛平縣城。當時駐守宛平縣城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奮起抵抗。

事實上,日軍所謂“失蹤”的士兵很快就歸隊了。“七七事變”蓄謀已久。日本人為何如此想霸佔盧溝橋?從當年的地圖上可以看出:此時北平城事實上已三面陷入日偽包圍,隻剩西南面尚有29軍駐防,宛平一失,北平將成一座孤城,守住盧溝橋,就是守住北平與中原的通道。

日軍以演習為借口,經常到宛平城、盧溝橋一帶活動,偵察地形,並多次與29軍發生爭執。進入1937年夏天,日軍加大挑舋力度,戰火已一觸即發:當年6月,日軍一部以攻取宛平城為目標,不分晝夜進行演習。就在“七七”前一天的7月6日,日軍在龍王廟以盧溝橋為目標進行攻擊性演習。

“奪回盧溝橋!”命令下達時,手持大刀的29軍士兵群情激奮——他們抱定與城、橋共存亡的決心,在宛平城居民的協助下,把城東門堵緊,城西門隻留下一條縫隙供人出入。29軍的大刀隊,又一次讓日本侵略者魂飛魄散。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看准那敵人,把他消滅,殺!”這首流傳至今的《大刀進行曲》是作曲家麥新受29軍英勇事跡感染,一氣呵成。

2歲多的趙學芬和4歲的趙學武,卻再沒見過自己的父親趙登禹,他是29軍132師師長。7月28日,39歲的他因為漢奸出賣,成為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犧牲的第一位師長。同一天,29軍副軍長佟麟閣壯烈犧牲。29日,北平淪陷。

城牆上面密布的彈孔記錄著這場國恥與苦難的開始。7月8日,“七七事變”后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通電:“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就在這裡——盧溝橋,日本發起了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全面抗戰隨之爆發,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亞洲主戰場。

抗戰,血染大地

短暫的20世紀,硝煙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口還未愈合,更大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戰爭波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口被卷入,1.9億人因戰火而傷亡。“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這句源自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台詞,成了描述二戰氣息的經典語言。這場空前的人類浩劫吞噬了千千萬萬條生命,令無數城市和鄉村滿目瘡痍,數不清的文明古跡毀於一旦。

而在東方土地上,日本侵略者肆意屠殺,奸淫擄掠,犯下了滔天罪行。據不完全統計,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談到日軍的罪行,鄭福來老人難掩憤慨:“在日本兵眼裡,中國人是可以隨意殺的,根本不需要理由。”那些日子,男人扛炮彈,女人烙大餅,小孩端水,士兵磨刀,“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樣的——把鬼子趕出去!”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在趙登禹、佟麟閣的身前身后,無數英勇的中國軍人倒下了,鮮血浸染大地——他們前仆后繼,用血肉鑄成新的長城,使日本帝國主義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代價,並最終使其陷入戰爭泥潭而不能自拔。

從盧溝橋事變到日本侵略者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場進行重大戰役200余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4萬余人,約佔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傷人數的70%,對其覆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二戰“三巨頭”曾這樣評價中國: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地區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大利亞,打下印度”﹔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夠避免上述局勢出現的隻有中國”﹔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說,“隻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中國的抗戰,也是世界的抗戰:從中國的台兒庄到埃及的阿拉曼,從蘇聯的庫爾斯克到美國的珍珠港,從法國的諾曼底海灘到太平洋上的中途島,全世界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中國抗戰的勝利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世界發展的重要轉折:曾經慘痛的戰爭記憶,讓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無比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發展良機。

歷史,不會忘記

時間隨著永定河,無聲地流淌了78年。曾經數著盧溝橋上石獅子長大的孩子,也都漸漸搬出了宛平城。昔日的戰場,現在安靜得好像睡著了。

但每一個遭受戰爭創傷的靈魂都會銘記苦難。“他們犯下的罪行是否定不了的。而我,就是一個見証者。”鄭福來老人說。就如同美國人民不會忘記珍珠港事件,俄羅斯人民不會忘記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歐洲人民不會忘記諾曼底登陸,盧溝橋一直被中國人民銘記。不遠處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自1987年7月7日正式對外開放后,已經累計接待訪客2000多萬人次。訪客中,不乏抗戰的親歷者,坐著輪椅攜子孫來憑吊。也有日本來的參觀者,一些參加過侵華戰爭的老兵前來懺悔。2005年,一位耄耋老人緩步走上盧溝橋,在橋的中央突然雙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他以下跪的方式,為自己在戰爭中的罪行向中國人民謝罪。

他是一位日軍老兵,叫本多立太郎,時年91歲。與在右翼道路上暴走的首相安倍晉三相比,他孤獨的身影,透著一絲落寞。

“是汲取歷史教訓?還是逃避歷史事實?”這是日本歷史學家、明治大學教授山田朗2013年出版著述《日本如何面對歷史》的一個核心設問。山田郎說,遺憾的是,這兩年來,以安倍為代表的日本政府“歷史認識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更加頑固、倒退”。

放眼世界,反思與懺悔,從未停止過。

今年3月,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日本時,在多個場合敦促安倍政府正視歷史,深刻反省日本在二戰中所犯下的暴行。自二戰結束以來,德國的歷任領導人都在反復代表德國人民進行反思、道歉和懺悔。1970年12月7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理的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后的下跪告知世人:對於那場災難,每個德國人都難辭其咎。正如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所說:“對於納粹暴行,德國負有道義和政治責任來銘記那段歷史,永不遺忘,絕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我們不能改變歷史,但是可以從我們歷史上最羞恥的一頁中學到很多東西。”反思,融入了德國人的血液﹔反思,讓德國重獲新生。有人說,德國人民在總理的下跪后站了起來。

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波蘭維斯特普拉特半島上有一條巨幅標語:永遠不要戰爭﹔在德國的數百個城市中都能找到用來紀念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大屠殺受害者而鋪就的黃銅磚“絆腳石”,提醒著過往的人們:永遠不要忘記。

珍視和平、發展和平、維護和平,這是中國對自己與世界的承諾。此刻,站在盧溝橋的石板路上,我們再次讀懂了這份承諾。(記者 何鑫 何蘇鳴張麗 陳偉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