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浙東根據地:四明山上洒熱血

2015年08月31日15:21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浙東根據地:四明山上洒熱血

  浙東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國19個解放區之一,是全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戰略支點。地處浙江東部杭州灣兩岸,滬杭甬三角地帶,以余姚的梁弄為指揮中心,東瀕東海,南抵金華到寧波公路,西達金(華)蕭(山)鐵路線,北跨黃浦江兩畔,包括三北、四明、金蕭、淞滬、三東的廣大地區,面積2萬余平方公裡,人口400余萬。擁有浙東行政公署及其所轄4個地區級、16個縣級政權,抗日武裝1萬余人。

  從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經歷大小戰斗643次,克復南匯和上虞兩座縣城,攻克敵軍據點110余個,斃傷日軍官兵610人,俘虜日軍顧問軍曹以下21人,斃傷偽軍3062人,俘虜偽軍5504人。浙東軍民的英勇抗戰,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為全國抗戰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為中華民族抗戰史增添了光輝一頁。

  浙東匯聚抗日洪流

  1940年底開始到1941年初,日本為加緊進行“南進”的軍事准備,不斷加強對中國東南沿海的封鎖。1941年4月,日軍第13軍司令部從上海推進到杭州,集結精銳師團約4萬余人,海空軍配合行動,採取東西夾擊的方式,發動了寧紹戰役。中國軍隊中的愛國將士作了英勇抵抗,但未能抵擋住日軍的進攻。杭州灣以南、杭甬線兩側紹興、諸暨、鎮海、寧波、慈溪、余姚等地縱橫400裡的寧紹地區淪為敵佔區。浙東城鄉遭到日軍的蹂躪,人民蒙受了空前的浩劫。

  1941年4月30日,毛澤東、朱德等在給劉少奇、陳毅等的電報中指出:“敵佔寧波、奉化、溫州、福州,如系久佔,你們應注意組織各該地之游擊戰爭。有地方黨者,指導地方黨組織之,你們派少數人幫助之﹔無地方黨者,由你們派人組織之。從吳淞,經上海、杭州、寧波直至福州,可以發展廣大的游擊戰爭”。強調“此區有大發展前途”,“有單獨成立戰略單位之必要”。

  可見,開辟浙東戰略基地,是中共中央根據抗日戰爭形勢發展,慎重作出的一個新的重大戰略決策。

  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在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的領導下,由浦東南渡的抗日武裝,浙東地方黨組織和游擊隊,以及從新四軍軍部和第6師、第1師派來的一大批干部,在浙東匯成了一股強大的革命洪流,開啟了共同創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征程。

  其實,早在全面抗戰爆發后,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共在浙東地區大力恢復發展黨組織的同時,就開始著手布置武裝抗日。1939年7月,定海縣第一支抗日武裝——“吳榭鄉抗日自衛隊”成立。1941年6月后,又陸續組建了鎮海“王賀鄉巡夜隊”、慈溪“慈東游擊隊”(后合並為“江南獨立中隊”)、余姚“四明游擊指揮部獨立大隊”、鄞縣“寧波自衛總隊第二支隊警衛分隊”(也稱“林一新大隊”)、鎮海“龍山自衛隊”以及紹興“皋北自衛隊”、“浙東游擊大隊”等地方抗日武裝。浙東黨組織在寧紹地區淪陷后不久創建的抗日游擊隊及其初步開展的抗日游擊活動,為開辟浙東抗日根據地創造了重要條件。

  1942年5月,日軍發動浙贛戰役,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浙江大片地區淪為敵佔區。日軍的暴行,激起了人民抗日保家鄉的熱情,在會稽地區等地中共組織的領導下,各種抗日自衛武裝紛紛組建,抗日游擊戰爭廣泛開展。

  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根據中共中央、毛澤東的歷次指示和浙東地區的形勢,確定了進一步發展浙東敵后游擊戰爭的方針。

  中共中央華中局於7月8日正式決定成立中共浙東區委員會,譚啟龍任書記,何克希任軍事部長。

  中共浙東區委的成立,使浙東人民的抗日斗爭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並取得浙東抗戰的最后勝利,提供了根本保証。浙東區黨委、三北游擊司令部和三北總辦事處的建立,以及主力部隊的整編,標志著三北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初步形成,以及創建浙東抗日根據地取得了重大成果。

  抗日力量不斷壯大

  浙贛戰役剛結束,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即於1942年9月5日又對浙東工作方針作了指示:“我軍應堅持向敵后發展的方針,在沿海、山區打下長期堅持游擊戰的基礎”,以“達到在浙東保持戰略支點的目的”。9月22日,浙東區黨委在鳴鶴場召開會議,作出了《關於長期堅持浙東斗爭的決定》,制定了“堅持三北,開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佔領后,再爭取控制會稽山”的工作方針。

  梁弄是四明山的心臟,攻克了梁弄,就控制了四明山,對於擴大和鞏固浙東抗日根據地具有重大意義。不久,浙東區黨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進駐梁弄和附近的橫坎頭。浙東主力部隊再度挺進四明山后,隨著軍事斗爭的勝利,黨的組織建設和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也隨之推進。同時,由於浦東、金蕭等地抗日力量的不斷壯大,一個以四明山為中心,包括浦東、三北、四明、金蕭的浙東敵后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從此,梁弄成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和浙江各地黨組織的聯絡中心。

  1943年12月22日,新四軍軍部電令浙東抗日武裝正式編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

  1943年冬和1944年春,日軍乘機向浙東抗日根據地進攻,發動千人以上的冬季和春季大“掃蕩”,火燒了許多村庄,一度侵佔梁弄、上虞縣城等地。浙東區黨委領導軍民取得了反“掃蕩”、反“蠶食”斗爭勝利。1944年8月25日,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海防大隊一中隊血戰大魚山島。他們在日軍海軍陸戰隊200人、偽軍300余人和3艘兵艦、5隻汽艇、2架飛機,海陸空聯合瘋狂進攻下,浴血苦戰7個多小時,斃傷敵100多人,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大隊附陳鐵康、中隊長程克明、指導員洪珠等42人壯烈殉國,寫下了浙東抗日戰爭史上光輝而又悲壯的一頁。浙東軍民的英勇奮戰,遏制了日軍的“蠶食”,為根據地轉入攻勢作戰創造了條件。

  人民勝利彪炳史冊

  1945年7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后階段。26日,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8月12日,根據朱德總司令命令,浙東縱隊向浙東解放區附近各城鎮的日、偽及政權發出通牒:命令所有敵軍立即停止抵抗﹔聽候接收﹔所有偽軍、偽政權立即率部向新四軍反正,聽候編遣,如拒絕繳械和反正,堅決予以消滅。

  8月17日,浙東縱隊開始對浙東日偽發起大反攻,一旅三、五支隊橫掃三北日偽據點﹔一旅四支隊和二旅等向鄞西日偽軍進攻,直逼寧波城郊﹔淞滬支隊攻佔南匯縣城和一些集鎮﹔金蕭支隊也攻佔孝順等一批日偽據點,准備配合盟軍接收寧波、上海等大中城市。至8月底,除幾個主要城市外,浙東縱隊基本上消滅了盤踞在四明、三北地區頑抗的日、偽軍。

  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根據波茨坦公告,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向公眾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15日,日軍投降代表、獨立混成第91旅團旅團長宇野節,在寧波江東白鶴橋附近,向中國軍隊受降代表、第32集團軍前進總指揮部總指揮陳沛洽降。當天,侵佔寧波4年5個月的日軍開始撤出城區。浙東的抗日戰爭以人民的最終勝利載入史冊。

  (本文據中共寧波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余姚市委黨史研究室資料整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