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東方主戰場:對日寇最后一戰

2015年08月31日15:23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東方主戰場:對日寇最后一戰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性轉折的一年。蘇、美、英三國盟軍接連取得勝利,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失敗已成定局。

  從1944年開始,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和中日戰爭形勢的變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積極主動地向敵發起攻勢作戰,打擊和牽制日偽軍,以擴大抗日根據地,壯大我軍力量,配合正面戰場國民黨軍作戰,並開始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為進行大規模的攻勢作戰和戰略反攻作准備。在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在同日軍的多場戰役中,以巨大犧牲消滅了大批日軍,並收復了一些失地。這些反攻,大大消耗了日軍,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正面戰場:日軍成強弩之末

  1939年9月和1941年9月,正值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和蘇聯之際,中國戰場進行了兩次長沙會戰,在戰略上策應和支援了盟國作戰,制約和打亂了法西斯軸心國之間的戰略配合。

  1941年12月23日日軍再次對湘北發動攻勢,並揚言要“在長沙過1942年元旦”。

  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總結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一個新的戰術——“天爐戰法”。所謂“天爐戰法”,按照薛岳的解釋,即隨敵之變化而採取“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多種手段,逐次消滅敵之主力”,最后“於決戰地帶,使用優勢兵力施行反包圍及反擊,予敵以殲滅打擊”。此戰法因“如爐熔鐵,如火煉丹,故名”。

  守備長沙城的第10軍全體官兵立下遺囑:“成則以功勛報祖國,死則以長沙為墳墓”。元旦這天,1500封家書寄出:“這一次不成功一定成仁!”第10軍預10師第28團官兵,在長沙城東瓜山一帶與敵激戰,該團大部官兵壯烈殉國,僅50余人生還。

  就在此時,外圍的中國軍隊正按計劃從南、東、北三面加速向長沙推進,壓縮包圍圈,准備實行向心攻擊。面臨不利形勢,日軍不得不撤退。

  據統計,此役中國軍隊傷亡約2.8萬,日軍傷亡人數則超過5萬。日軍在戰后報告中沮喪地承認:“當時完全陷入了重慶軍的圈套中”。薛岳將軍更是被日軍稱為“長沙之虎”。

  在滇西,為重新控制滇緬公路,1943年10月中國遠征軍與英、美軍隊聯合發起對緬北、滇西日軍的反攻。

  此役共斃敵4萬余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弘揚了國威。

  1945年4月,侵華日軍集結約8萬余人的兵力,在第20軍司令官板西一良指揮下,採取分進合擊的戰術,向湖南西部發起進攻,企圖合圍芷江機場,摧毀中美空軍的前沿陣地,並一舉佔領湘西,威脅重慶,挽救其行將滅亡的命運。

  在湘西民眾的大力支援下,中國軍隊對日軍的瘋狂進攻實施頑強抗擊,並主動出擊,不斷給日軍以重創。日軍進攻一再受挫,攻勢逐漸衰退。會戰后期,中美空軍出動強大的空軍機群,從空中對日軍地面部隊實施猛烈打擊。中國第四方面軍乘勢出擊,向日軍發動全面反擊,收復了所有失地,擊敗了日軍的進攻。

  湘西會戰(芷江戰役)是中國抗戰正面戰場的最后一次會戰,歷時近2個月,戰線長達200余公裡。中國軍隊以傷亡1.9萬余人的代價,殲敵2.8萬余人,取得了抗戰正面戰場最后一役的完勝。此后,日軍在中國戰場徹底停止進攻作戰,直至戰敗投降。

  敵后戰場:敵寇土崩瓦解

  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展的形勢下,中國解放區軍民展開了對日全面反攻作戰。由於日軍佔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早已處在解放區的包圍中,對日全面反攻的任務,主要是由解放區軍民來承擔的。

  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宣告:“對日戰爭已處在最后階段,最后地戰勝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時間已經到來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應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於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殲滅這些敵人的力量,奪取其武器和資財,猛烈地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

  8月10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立即布置動員一切力量,向敵偽進行廣泛進攻,迅速擴大解放區,壯大人民軍隊,並須准備於日本投降時,能迅速佔領所有被我包圍和力所能及的大小城市和交通要道。

  8月10日24時至11日18時,朱德總司令連續發布關於受降和對日展開全面反攻等七道命令,命令華北、華中和華南各解放區的人民軍隊,迅速前進,收繳敵偽武器,接受日軍投降,如遇日、偽武裝部隊拒絕投降繳械、即應予以堅決消滅,並命令在冀熱遼邊區的人民軍隊迅速深入東北。

  中共中央和延安總部的指示和命令下達后,各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等人民軍隊在東北、平津、歸綏、太原、平漢、隴海、濟南、膠東、津浦、滬寧、運河、廣九、東江、瓊崖、雷州半島等各抗日前線向日、偽軍發出最后通牒,對拒降的日、偽軍則發起猛烈的全面反攻。

  晉察冀軍區對拒降的日軍及偽軍展開全面反攻:一部攻奪大同、豐鎮、集寧、商都等城﹔一部配合晉綏解放區的部隊進攻太原﹔一部包圍北平﹔一部攻張家口、張北、多倫、沽源﹔一部攻唐山、秦皇島、葫蘆島等地﹔一部攻天津、塘沽﹔一部攻石家庄、保定。

  晉綏軍區部隊一部向平綏路以北進攻﹔一部沿黃河北上攻擊歸綏﹔一部在南線由同蒲路西側反攻太原,先后攻克太原市外圍的日軍據點,對太原形成包圍之勢。

  晉冀魯豫軍區的太行部隊向新鄉、博愛、太原等地進攻﹔太岳部隊向平遙、介休地區之間的日、偽軍進攻,以策應晉綏軍區部隊進攻太原,同時切斷介休至臨汾段的同蒲鐵路交通﹔冀魯豫部隊相機進攻開封、新鄉、安陽、邯鄲,並配合山東解放區的部隊進攻濟南。冀南部隊首先對運河以東的偽軍展開進攻,接著攻擊臨清城,突入城內,並截殲逃敵大部。

  山東軍區組成山東野戰兵團,以五路大軍向津浦路山東沿線及膠東半島沿海各地日、偽軍展開全面反攻。魯中部隊向津浦路濟南至兗州段沿線進攻﹔濱海部隊分別配合膠東部隊和新四軍進攻青島、新浦(今屬連雲港市)﹔膠東部隊向膠東半島沿海各城市進攻﹔渤海部隊向津浦路濟南至滄州段沿線進攻﹔魯南部隊向津浦路徐州至兗州段進攻。

  在華中,新四軍蘇浙、淮北、淮南、蘇北、蘇中及鄂豫皖湘贛、河南等各軍區所屬部隊,分別向長江兩岸、津浦路南段、隴海路東段及寧滬鐵路各地的日、偽軍舉行反攻,直逼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解放了華中地區大片國土。

  在華南,東江縱隊、珠江縱隊、瓊崖縱隊等人民武裝力量集中主力,分別向廣九路沿線、東江兩岸、雷州半島的日、偽軍據點及當面之敵展開猛烈進攻,擴大了解放區,直逼廣州、汕頭、海口等城市。

  此外,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還從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山東、華中、陝甘寧等解放區抽調大批部隊和干部,向東北進軍。東北抗日聯軍在中蘇邊界營地召開反攻誓師大會后,回國配合蘇聯軍隊作戰,並改名為東北人民自衛軍,與挺進東北的八路軍等人民武裝力量會合,佔領戰略要地,解放了東北一批城市和鄉村。

  日軍在中國解放區軍民的全面反攻和蘇聯軍隊的沉重打擊下,迅速土崩瓦解。1945年8月9日,日本政府最后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照會中、美、英、蘇四國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宣布無條件投降。

  日本宣布投降后,侵華日軍並沒有立即停止對中國解放區的抵抗作戰。中國解放區軍民的大反攻仍在堅決、猛烈地繼續。

  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在對日軍全面大反攻的作戰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從1945年8月11日到9月2日,共解放縣以上城市150座,其中包括華北重鎮張家口,但由於日、偽軍和國民黨軍隊的阻撓,人民軍隊未能解放被自己包圍的一些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裡”號巡洋艦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分別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和日本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

  至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9月3日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