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軍隊和人民,在擊敗德國法西斯后揮戈東進,配合著中國人民的戰斗,把霸佔中國東北多年的關東軍和其他日軍一舉打垮,在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戰斗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勛。
開戰前夕:60個師在遠東
根據雅爾塔會議期間的協定,在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的兩個月后,即1945年8月,蘇聯開始進行對日作戰。莫斯科時間8月8日下午5時,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受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召見,並交給他一份蘇聯對日宣戰的通告,而且當面宣布,蘇聯同日本從8月9日起將處於戰爭狀態。
早在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就對美英領導人說:“一旦德國最后垮台,增援部隊就由蘇聯調到西伯利亞,與盟國共同打擊日本。”
1944年10月,在丘吉爾訪問莫斯科期間,斯大林同英國軍政領導人以及美國駐蘇大使哈裡曼、駐蘇軍事使團團長迪恩舉行會議。迪恩奉華盛頓指示,急於了解蘇聯在打敗德國之后何時能對日本作戰,並向斯大林直接提出了這個問題。第二天,斯大林的答復非常明確。他說,蘇聯有60個師在遠東的時候,蘇聯就已對日開戰。也就是說,除已在那裡的30個師,還需要再增加30個師。10月17日,斯大林交給美國人一份清單,為蘇聯軍隊擬議對日干預所需的物資——一支由30萬軍隊、3000輛坦克、7.5萬輛機動車輛和5000架飛機所組成的兵力所需的兩個月的糧食、燃料和運輸裝備以及其他物資。總數為860410噸干貨和20.6萬噸燃料油等物品要在1945年6月30日以前全部交貨。
除了物資准備之外,1945年4月,蘇聯政府向日本發表聲明,廢除1941年4月13日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理由是在新的條件下,該項條約已毫無意義可言。同時,在雅爾塔會議之后,蘇聯著手軍事准備。4月間,從原駐守遠東的兩個方面軍(后貝加爾方面軍、遠東方面軍)中,抽出一部分兵力組成一個濱海軍隊集群。5月,蘇聯從西線抽調大軍來增強遠東的部隊。7月,蘇聯正式開始准備對日作戰,並且制定具體的作戰計劃。8月2日,濱海軍隊集群改稱遠東第一方面軍(司令員麥列茨科夫),原來的遠東方面軍改稱遠東第二方面軍(司令員普爾卡耶夫),以及后貝加爾方面軍(司令員馬利諾夫斯基),這樣一共就有了3個方面軍。所有軍隊都由蘇聯遠東軍隊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指揮,他統轄由11個諸兵種合成的集團軍,由1個坦克集團軍和3個航空集團軍組成,共有131個師、117個旅,總計1747000人。此外,還有太平洋艦隊和紅旗黑龍江分艦隊協同地面部隊作戰。蘇軍擁有強大的武器裝備,僅作戰飛機就有5170多架,坦克和自行火炮5250輛。而日本關東軍的兵力遠遠落后於蘇軍,因此,形成極大的優勢。
根據1945年7月蘇聯軍事當局擬定的對日作戰計劃,從蒙古的東突出部和濱海州東西兩面對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實行主要的突擊,並從北面實行輔助的突擊,以便速戰速決,將關東軍在東北的腹地分割並圍殲,不讓戰爭曠日持久。
決戰開始:百萬雄師全線總攻
8月9日零時一過,蘇聯紅軍百萬雄師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凌厲攻勢,在中國東北的中蘇邊界突入,蘇軍對日本發動全線總攻擊。蘇聯紅軍分四路進軍:第一路是后貝加爾方面軍,擔任主要的突擊任務,從西面突入東北的中部平原,還同遠東第一方面軍相呼應,形成一大包圍圈,切斷關東軍同華北日軍的聯系,分割和圍殲關東軍第三方面軍的主力於長春、沈陽地區。第二路是蘇蒙聯軍,進攻承德、錦州和張家口。第三路是遠東第—方面軍的北翼部隊,任務是從東面突入東北的中部平原,分割和圍殲關東軍第一方面軍的主力於牡丹江、敦化地區。然后,向吉林長春、哈爾濱地區進攻。第四路是遠東第二方面軍,任務是策應后貝加爾方面軍和遠東第一方面軍北翼部隊,擔任輔助的突擊,在紅旗黑龍江分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黑龍江和烏蘇裡江,進擊哈爾濱、齊齊哈爾方向,牽制並殲滅關東軍的獨立第四軍。此外,遠東第一方面軍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的配合下,切斷了關東軍和日本本土的聯系,並向朝鮮北部進擊殲滅了那裡的日寇。
經過幾天的突擊,由於紅軍健兒的英勇奮戰,各路蘇軍的進攻都有了很大的進展。在進軍途中雖然遇到一些關東軍部隊的抵抗,但阻力不大。到8月11日,魯北、突泉、洮南、化德、多倫等地已被后貝加爾方面軍攻佔。遠東第一方面軍北翼部隊到8月14日已攻佔牡丹江等地﹔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配合下,於8月12日攻陷了朝鮮北部的雄基、羅津兩港口,不久又攻佔了清津港。在8月14日前,遠東第二方面軍把饒河、寶清攻佔,並封鎖了孫吳。
8月14日,《波茨坦公告》終於被日本政府所接受﹔15日,日本天皇廣播投降詔書。關東軍士氣更加低落,整個防御體系瞬間便瓦解了。17日,關東軍總司令官山田乙三向華西列夫斯基提出建議停戰﹔18日,他將同蘇軍交戰的日本第一方面軍、第三方面軍、獨立第四軍和第二航空軍的參謀長召集到長春,命令日本停止作戰、向蘇軍投降。19日,蘇軍要求關東軍停止全部戰斗、繳械投降不得遲於20日12時。除若干通信聯系斷絕的部隊外,在指定時間內,關東軍全部繳械投降於蘇軍。
決戰結果:三周取得全勝
19日,后貝加爾方面軍進佔齊齊哈爾之后,進逼長春、沈陽,並於20日進駐。蘇蒙聯軍也於19日進佔承德和張北。20日,遠東第一方面軍的北翼部隊向吉林、哈爾濱兩個重要城市發起進佔。遠東第二方面軍還進佔了佳木斯,並向哈爾濱開進。22日,后貝加爾方面軍的坦克部隊官兵大約200人,分乘10架運輸機到達旅順、大連﹔23日、24日,蘇軍坦克部隊乘火車進佔大連和旅順。遠東第一方面軍南翼部隊,繼朝鮮北部的雄基、羅津、清津、元山等港口攻陷之后,24日進佔平壤。
到8月下旬,進入東北腹地的幾路蘇軍,在中國出關作戰的八路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的協助下,順利進佔所有重要城鎮。在朝鮮北部,在金日成領導的人民武裝配合下,蘇軍推進到三八線附近。到8月30日為止,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關東軍各部隊,武裝全部被解除。為了加快解除投降的日軍武裝和接收俘虜,為了使破壞工業企業和其他重要設施的情況得到阻止,不讓日本人把貴重物資運走,在中國東北、朝鮮、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一些大城市,蘇軍都實行了空降。三個方面軍的部隊於8月20日在東北中心地區會師,中國的哈爾濱、吉林、長春、沈陽等大城市和工業區都獲得了解放。
8月23日蘇軍佔領遼陽、旅順,24日,又佔領了大連。至此,整個內蒙古和東北完全解放。
在南庫頁島,8月11日晨,蘇聯遠東第二方面軍所轄部隊發起攻勢,越過北緯50度分界線,進入庫頁島南部,13日開始對日本守軍發起攻擊。當時日本在南庫頁島的守軍為日本北部軍管區第五方面軍的第八十八師團,大約有1.8萬人的兵力。經過一番戰斗后,22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25日,蘇軍進佔落合、豐原等地,太平洋艦隊的一支陸戰隊還把大泊等地佔領,南庫頁島的戰事便告結束。
在千島群島,8月15日夜,遠東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下達了遠東第二方面軍和太平洋艦隊立即准備實行登陸作戰的命令。日軍第九十一師團和一個獨立混成聯隊駐守北千島﹔一個獨立混成旅團駐守中千島﹔第八十九師團駐守南千島,總計兵力大約五六萬人,這是當時日本在千島群島的守軍部署。18日晨,遠東第二方面軍所轄部隊在海軍艦艇的協同下,開始對千島群島最北端的佔守島發起攻佔。經過戰斗,23日,日本守軍同蘇軍簽訂停戰協定。從24日起,蘇軍部隊從北往南依次進佔千島群島的各島。9月1日蘇軍又進佔國后、色丹兩島,蘇聯當局宣布千島戰斗結束。
就這樣,蘇軍自8月9日對日作戰以來,經過三周便取得全部勝利。蘇聯的軍隊和人民,在擊敗德國法西斯后揮戈東進,配合著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戰斗,把霸佔中國東北多年的關東軍和其他日軍一舉打垮,在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戰斗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勛。在整個遠東戰役中蘇聯軍隊擊斃日軍共83737人,俘敵59.4萬人,繳獲大炮和迫擊炮4300門,坦克686輛,飛機861架以及許多輕武器。
(據新華社、央視)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