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乙
2015年09月01日09: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老舍先生抗戰時期在北碚的全家福(左三老舍,左四舒乙) |
在抗戰前,北碚是個默默無名的嘉陵江邊的小鎮。抗戰使它名揚四海,全國的精英一下子集聚在這個西南小鎮,成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這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
1943年夏,老舍先生來北碚定居。也是在這一年,母親胡絜青攜我們幾個孩子由北平逃到重慶,全家在北碚團聚,從此定居在蔡鍔路24號,也就是現在的北碚四世同堂紀念館。因為那裡老鼠很多,老舍先生就趣稱之為“多鼠齋”。
來重慶的路上,我們經過的都是在戰火中掙扎的城市,看到的都是貧窮和戰亂的景象。而到達北碚時,卻看到了一個干淨整潔、處處充滿生機的城市。街道的兩旁生長著茂密的法國梧桐,還有用各種植物組成幾何圖案的街心花園。北碚的建設者盧作孚先生和盧子英先生都是充滿理想的人,他們建設北碚的理念與水准,在當時的中國已經很先進了。
從1943年到北碚上小學,到1950年離開,我在北碚度過了7年難忘的童年時光。
老舍先生在北碚定居的時間隻有3年多,那是他的創作高峰期,他完成了超過100萬字的作品。1944年初,他在這裡創作了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送給抗戰文學的紀念品,同時,《四世同堂》還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最優秀的作品。
(作者為中國現代文學館原館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01日 13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