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山西在抗日戰爭中的重大貢獻

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

2015年09月01日09: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山西人民,在山西這片古老而厚重的熱土上,同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英勇頑強、堅韌不屈的斗爭,創造性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據地,承載起全民族抗戰的希望,支撐了中國敵后抗戰的戰略全局,鑄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為奪取抗戰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譜寫了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光輝燦爛的篇章。

一、山西是八路軍總部和三大主力師的所在地,支撐著中國敵后抗戰的戰略全局

山西地勢形勝、關山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日本侵略中國之初,就把山西作為進攻華北進而佔領中國的戰略目標。全面抗戰爆發后,黨中央和毛澤東明確指出,“在山西全省創立我們的根據地。”1937年9月,八路軍第115師、120師、129師,分批東渡黃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山西成為八路軍總部和三大主力師的所在地,成為中國共產黨指揮華北乃至全國抗戰的“神經中樞”,成為反擊日本侵略者的前沿陣地。據統計,我國在1955年到1965年全國授銜的將帥中,有10位元帥、9位大將、42位上將、103位中將、838位少將共1002位開國將軍,曾在山西參加抗戰活動。

山西是全國敵后抗戰的戰略支點。從1937年底至1938年初,八路軍緊緊依托五台山、呂梁山、太行山和太岳山,先后創建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和晉西南敵后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八路軍堅持華北抗戰、爭取最后勝利的戰略依托。在山西抗日戰場上,八路軍與其他抗日武裝密切配合、英勇作戰,使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1938、1939年之交,遵照中央鞏固華北的方針,八路軍主力分兵挺進冀魯豫平原和察綏廣大地區,將抗日游擊戰爭推展整個華北敵后區域,最終促成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山西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也使陝甘寧邊區東部有了可靠的屏障,有力地保衛了黨中央,並為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與延安之間開辟了一條前后方聯系的大通道。可以說,山西不僅是華北抗戰的戰略支點,而且更是中國敵后抗戰走向全面抗戰的重要基石。

山西是黨領導的敵后抗日主戰場。在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潰退的形勢下,八路軍115師首戰平型關告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人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的威信。隨后,八路軍三師部隊連續出擊,伏擊雁門關,在同蒲路、正太路上展開交通破襲戰、切斷了日軍的后方補給線,夜襲陽明堡飛機場、毀傷敵機24架,並接連在七亙村、黃崖底、廣陽戰斗中克敵取勝,有力支援了正面戰場,沉重打擊了南下、西進日軍。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的進攻矛頭指向華北,在山西發動了殘酷的“總力戰”,八路軍用革命的“全面戰”,展開多次反“掃蕩”斗爭,特別是1940年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共進行1800多次戰斗,狠狠打擊了敵人,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粉碎了日軍消滅抗日根據地的圖謀。據不完全統計,八年抗戰,八路軍在山西帶領抗日軍民與日偽軍作戰10萬余次,牽制了75%的侵華兵力,共殲滅日偽軍66萬人,佔敵后殲敵總數的39%。

山西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先行區。紅軍到達陝北后,黨中央就開始對山西進行抗日統戰工作。全國抗戰爆發前,山西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已經展開,並初見成效。在中共的努力下,1936年成立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犧盟會)事實上成為我黨領導的特殊統一戰線組織。抗戰初期,周恩來同志親赴山西前線,促成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成功地推動了我黨同國民黨及其山西地方當局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合作。與此同時,通過“犧盟會”建立了事實上由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山西新軍。這些統一戰線組織有力地配合了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在山西的戰略展開,為建立和鞏固山西各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二、山西軍民不斷探索創新,為全國敵后根據地建設樹立了光輝典范

抗日根據地是黨領導軍民堅持持久抗戰、全面抗戰,奪取抗戰勝利的戰略基地。黨領導八路軍和山西人民,在創建和開辟根據地的進程中,努力探索、不斷創新,走出了一條以抗日政權建設為核心的敵后根據地建設的新路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山西最早在根據地探索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走出了一條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新路子。抗戰期間,山西各根據地積極貫徹“三三制”建政原則,在改造舊政權基礎上,建立擁有最廣泛社會基礎的抗日民主政權。1938年1月成立的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是華北敵后第一個省級抗日民主政府,被黨中央稱贊為“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范區”。其后,晉綏邊區、晉冀豫邊區和晉西南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權建設相繼展開,極大調動了各階級階層、各民主黨派的抗日積極性,為山西敵后抗戰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1941年12月,黨中央下達了關於精兵簡政的指示,山西各根據地在中共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的直接指導下,通過“精簡主力軍,加強地方軍,緊縮機關,充實連隊,加強地方”的辦法,分階段分批次展開精簡工作,到1943年基本完成,走到全國各抗日根據地的前面。

山西最早在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和開展生產自救運動,走出了一條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新路子。當時,山西敵后根據地首先提出了發展農村經濟、促進群眾生產的經濟方針,普遍採取了減租減息、廢除高利貸和苛捐雜稅的政策,晉察冀邊區是最早實施減租減息政策的地區。1940年,各抗日根據地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生產自救運動。山西敵后根據地結合實際發展當地經濟,開展公營經濟,鼓勵發展合作經營、私營經濟等,使工業品基本上實現了自給自足,打破了日偽經濟封鎖。同時,山西先后建立了作為中國人民銀行前身的晉察冀邊區銀行、冀南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為支持根據地生產事業和商品流通的發展,打擊偽幣和假票,穩定貨幣市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山西抗日根據地積極響應毛澤東“組織起來”的號召,建立起了互助組、合作社。總之,山西各根據地在實踐中創造了具有新民主主義經濟特點的“軍民兼顧”“公私兼顧”的經濟模式,調動了抗日軍民的積極性,保障了經濟支出需要,為打破日軍封鎖、鞏固抗日政權、奪取抗戰最后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山西最早在根據地高舉抗戰文化旗幟,走出了一條文化與工農兵相結合的新路子。晉察冀邊區從1938年即率先開展冬學運動,有力地支援了根據地的抗戰工作。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后,山西各抗日根據地的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學習實踐,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創作熱情,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涌現,代表作有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的長篇報告文學《一二九師與晉冀魯豫邊區》,馬烽、西戎的《呂梁英雄傳》等,深刻地反映了抗戰旋律和時代主題,謳歌了人民群眾和革命戰士,發展了積極向上、英勇斗爭的抗戰文化。此外,山西各根據地出版發行了很多報紙雜志,如晉察冀的《抗戰報》、晉冀豫的《新華日報》(華北版)、晉綏的《抗戰日報》《晉綏大眾報》等,內容豐富,時效性強,具有鮮明的戰斗性,產生了廣泛影響。山西抗戰文化極大地調動了廣泛的社會力量,更走出了文化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充分體現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

三、山西軍民與日寇殊死奮戰,付出巨大犧牲,鑄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抗戰期間,山西軍民以鮮血與生命同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犧牲,為抗戰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支撐和精神動力。

山西人民踴躍參軍參戰,成為中共抗日武裝力量的重要輸送地。山西被稱為“八路軍的故鄉”。山西人民踴躍參軍參戰,抗日戰場到處留下了山西子弟兵的身影和足跡。據不完全統計,抗戰八年間,山西全省參加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的青壯年達70多萬人,參戰支前的打游擊的民兵自衛隊有數百萬人之多。1939年1月至1945年10月,抗大總校、抗大第六分校、抗大第七分校、抗大太岳分校、抗大太行分校、抗大太岳陸軍中學、抗大第七分校陸軍中學先后在山西抗日根據地開辦,為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山西各級地方抗日民主政權,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干部,成為人民軍隊的骨干力量。

山西軍民前仆后繼,為抗日戰爭付出巨大犧牲。在抗日戰爭中,許多優秀中華兒女把鮮血洒在山西這塊土地上。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根據地進行大“掃蕩”,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率部掩護后方機關突圍,不幸犧牲,年僅37歲﹔時任山西省委書記張友清、八路軍總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謝翰文、《新華日報》社長何雲、抗日女英雄李林、犧盟會執行委員董天知、曾任毛澤東機要秘書的孫開楚、第129師386旅新一團團長丁思林、朝鮮義勇隊華北支隊政委陳光華、19歲小英雄金方昌、13歲的兒童團團長李愛民等無數英烈,為了民族大義和國家利益血洒疆場,獻出了寶貴生命。據粗略統計,抗戰期間,在山西的各種慘案中傷亡群眾與國共兩軍抗日將士傷亡之和達300萬人﹔其中晉綏軍區指戰員犧牲1.3萬余人,晉察冀軍區指戰員犧牲7.1萬余人,晉冀魯豫的太行區和太岳區則有1.3萬余名指戰員獻出了生命。

山西人民辛勤勞動和節衣縮食,保証了抗戰軍需物資的供應。抗戰期間,山西各根據地青壯年組成民兵、自衛隊保障后方,老人碾米磨面,婦女趕制軍鞋,兒童站崗放哨兼作農業生產。同時,各根據地的人民群眾積極組織擔架隊、運輸隊、警戒隊,運送物資,救護傷員,打掃戰場,維持治安,使戰爭的戰勤服務得到了充分保障。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國共產黨和山西人民的骨肉相連、魚水情深的共同奮斗,以及革命軍隊與太行兒女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共同戰斗,激發出了高昂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形成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即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精神,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萬眾一心、敢於勝利的精神,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歷史証明,太行精神孕育於山西這塊古老而光榮的土地,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深厚沃土,是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魅力和震撼力的重要內容。太行精神是山西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我們黨和軍隊、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01日 15 版)

(責編:程宏毅、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