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治
2015年09月01日09: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
滇緬公路惠通橋。 |
![]() |
九十八歲的老機工羅開瑚在昆明家中翻看他的南僑回國抗戰紀念証書。 |
![]() |
滇緬公路遺址。 |
![]() |
滇緬公路歷史存照。 |
![]() |
|
在四季如春的昆明西郊15公裡處,有一座由碧雞山、華亭山、太華山、太平山等山峰組成,峰巒連綿40多公裡,海拔1900米至2350米的景區。相傳這裡古時有鳳凰停歇,見者不識,呼為碧雞,故稱碧雞山﹔又因形狀像臥佛,也叫臥佛山﹔如果隔水相望,則宛如一豐盈女子躺臥滇池岸邊,所以又有睡美人的雅稱。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極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譽。在這蒼鬆翠柏間,巍然矗立著一座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為我們展示出一幅血與火描繪的歷史畫卷。
回國參戰
1931年9月18日,侵華日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全面抗戰爆發后,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淪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鐵路也由於國際局勢變化,先后斷絕。國民政府於1938年年底修建了一條從昆明至緬甸的公路,國內路段稱之為320國道,史稱滇緬公路,公路和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通緬甸仰光港。
后來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隨即中美開辟了駝峰航線繼續為中國輸送作戰物資,但是航線之艱險,加之日本空軍的攔截,導致空運經常損失慘重,遠遠滿足不了中國前線的需要。因此,中美決定從印度阿薩姆邦一個叫做利多(又名雷多)的小鎮修筑一條公路,穿越緬北茫茫林海和日軍佔領區,然后和滇緬公路連接起來,這就是中印公路(也叫利多公路,后改為史迪威公路)。該公路成為了當時中國和外界聯系的重要公路,不僅要負責搶運軍事物資,還要運輸工業生產原料和大后方人民的生活物品。國民政府成立了“西南運輸處”負責相關運輸事務,大量地招募和訓練司機,大量司機被政府派遣至緬甸仰光接車,將國外援助和購買的汽車、卡車等組裝完成,並且載上物資,駛回西南大后方。從1939年至1942年的3年期間,滇緬公路一共搶運回國1.3萬多輛汽車。
當汽車有了保障的情況下,司機嚴重匱乏的情況便出現了,這時旅居海外的華僑心系祖國,向祖國伸出了救援之手。東南亞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在得知祖國需要大量汽車司機和修理人員之后,發出了“南僑總會第六號公告”,號召華僑中的年輕司機和技工回國參加抗戰,與國家一同戰斗。眾多愛國華僑踴躍報名,志願回國援助抗戰的華僑一共有9批,前后共有3192人。他們被稱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在離別之時,出現了諸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的場面。根據當年第二批回國的南僑機工王亞六老先生的回憶,當時在新加坡的碼頭馬六甲,送別場景人山人海,連當時很多外國友人也來送行,那一批回國的南僑機工共500人左右,他們站在船的一邊揮手告別,導致船都歪了。
赤子功勛
抗戰中的滇緬公路北起中國昆明,南至緬甸臘戍,全長1153公裡,這條連接中緬的生命線翻越高黎貢山崇山峻嶺,橫穿怒江、瀾滄江和漾濞江急流險灘,地勢極為險惡,行車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難有生還機會,加上不少地段瘴氣肆虐,敵機瘋狂濫炸,在此行車都要闖四道難關:路段險情關、雨水泥濘關、瘴癘威脅關、日機轟炸關,如此惡劣的行車條件,沒有熟練技術的駕駛員是無法勝任的。
據統計,從1939年2月至9月,由南僑總會組織回國參加抗戰的華僑機工來自南洋各地,有工程師、教師、經理、店員、醫生、工人、黨派領袖等,有富家子弟,也有失業者,他們滿懷愛國激情,發出“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的誓言,回國投身抗日、保家衛國。南僑機工駕駛員雖然技術熟練,但還是有不少人犧牲於黔滇緬深谷之中。1940年,曲江和越南的“咽喉”相繼失守,滇緬公路成為運輸軍用物資入境的唯一通道。日本侵略者為切斷這條中國對外唯一的交通大動脈,派出大量飛機對滇緬公路特別是怒江惠通橋和瀾滄江功果橋進行狂轟濫炸,有數百名驍勇頑強的南僑機工被日機炸死。就在這樣險惡的條件下,南僑機工夜以繼日,出生入死地進行抗戰物資運輸。
南僑機工運輸隊每月通過滇緬公路運入中國的軍用物資達1萬噸。從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華僑機工們運送了10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他們搶運了45萬噸軍火物資入境,並在西南運輸戰線上搶修了上千輛的軍、民用車輛。
南僑機工回國參戰,為抗日戰爭尤其是滇西抗戰作出巨大的犧牲和貢獻,當年3000多名南僑機工參加抗戰,勝利后幸存2000余名(其中1000多人返回南洋、1000余人留居國內),1000余人為祖國的抗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折損1/3左右,成為中華民族抗戰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據統計,抗戰中中國軍隊的物資和裝備幾乎有一半是通過滇緬公路運進來的,而運輸著這些物資的汽車,正是由南僑機工們和其他司機一起駕駛的。他們為抗戰做出的貢獻,正如“南僑機工抗日紀念碑”基座上書寫的四個大字——“赤子功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中華民族抗戰的勝利。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