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首長安全,大家趕快撤離!”1942年春夏之交,新四軍五師十四旅轉戰至安徽省無為縣,突遇日本鬼子襲擊。警衛連小戰士余孝生趕緊大聲報信,但話音未落,敵人的炮彈就如雨點般掃射而來。
一顆子彈打在余孝生的右手上,他顧不上傷痛,撕下一塊衣布扎緊后,跟戰友快速作出火力反擊,直到旅部一百多人全部安全撤離,他才最后一個撤退。
“幸好撤離得快,否則我們就被大批日軍包了‘餃子’。”當年的小戰士如今已是92歲的鶴發老人,笑著跟前來探望的宿鬆縣公安局民警說起這段難忘往事時,下意識地摸了摸槍傷在右手留下的疤痕。這些留在身上不可磨滅的抗戰“印記”,已成為他驕傲的“軍功章”。
余孝生原籍湖北新洲縣,從部隊轉業后在宿鬆工作、定居。18歲時,他成為新四軍第五師十四旅警衛連的一名普通戰士,那一年是1941年,正是我國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在此后的4年裡,余孝生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戰役,很多時候都是在生與死一線間徘徊。那些浴血奮戰過的地點,甚至戰斗打響的時間,他至今還清晰地記得。
1943年9月28日傍晚,余孝生所在的警衛班隨旅部直屬人馬從湖北蘄春轉向鄰近的黃梅縣。時至傍晚,天漸漸黑了下來,部隊命令原地休息。晚上10時許,尾隨的日本鬼子追趕了上來,剎那間,槍聲四起。余孝生和幾名戰友守護院門,掩護首長從后門轉移突圍。這時,一群日本鬼子向院門沖了過來,他身邊的一個戰友中彈倒下。
關鍵時刻,他掏出身上的手榴彈,扔向鬼子。十分鐘下來,子彈打光了,手榴彈也用完了。沒有了子彈的他,扑向鬼子進行肉搏,被刺刀刺中右腿,鮮血直流。
“后來戰友回來把我救了,沖出了鬼子的包圍圈。”余孝生說,他撿回了一條命,被送到部隊后方醫院療傷,但傷愈后又主動重返前線。
1944年年底,隨著國際反法西斯形勢的變化,抗日戰爭進入了反攻階段。余孝生所在的新四軍五師十四旅,堅守在安慶、桐城、懷寧、岳西、潛山一帶圍殲龜縮在縣城大據點裡的頑敵。
這年農歷臘月二十一,正值年關,余孝生和另一名戰士佯裝成賣雞蛋的商販,進入梅城(現潛山縣)偵察敵情。在路上,他們看到兩個日本兵欺凌一名姑娘,一個箭步沖了上去制止。但鬼子操槍就向他們扑來,緊急之下,余孝生從籃筐裡撥出駁殼槍射擊。“啪啪”兩槍,兩鬼子應聲倒地。
說到這裡,余老用手比作槍,指著前方,沉浸在那個烽火崢嶸的歲月裡……(記者 范天嬌 通訊員 孫春旺 王會光)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