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引擎轟鳴,我們透過機窗向下望,黑龍江宛如閃閃發光的銀色長帶,過了黑龍江,我們就回到祖國了,”在哈爾濱的家中,90歲的東北抗聯老戰士李敏向記者講述1945年9月她與戰友乘蘇聯軍機回國反擊日寇的場景。
70多年前,白山黑水間的抵抗者,曾過黑龍江進入蘇聯休整,成為日后光復東北的先鋒隊,12歲成為抗聯戰士的李敏,就是這些抵抗者中的一員。
1938年后,東北抗日游擊戰爭進入極其困難時期,部隊大量減員,給養難以籌集。1940年,16歲的李敏和她的戰友幸運躲過日軍汽艇追擊,爬上黑龍江上的木排,進入蘇聯境內。
1942年,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在俄遠東地區成立,接受蘇聯遠東紅旗軍獨立第88步兵旅(簡稱88旅)正式番號,全旅官兵1500余人,主要由抗聯官兵組成,也有蘇聯軍人任教官。蘇聯方面非常注重88旅的戰略價值,也尊重這支部隊的獨立性,主要指揮官都是抗聯將領。
那時,第88旅官兵軍服、裝備按蘇軍標准供應。“原來在東北,冬天裡天寒地凍,積雪齊腰,我們卻衣著襤褸,手中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的‘萬國造’,在蘇聯,我們的冬裝是呢子大衣,很厚很暖,還配發了蘇軍的制式步槍,”李敏回憶道。
戰時蘇聯物資供應緊張,88旅官兵每人每天隻有600克面包,他們自己開荒、種菜養殖,比起在東北時常靠野菜樹皮果腹的困境還是好很多。
“早上6點起床,一天學習、訓練、勞動,熄燈要到晚上11點40分。”李敏說:“部隊列隊行進時、就餐前,我們齊聲高唱衛國戰爭時期那首《神聖的戰爭》。”
她依然清晰記得這首激昂戰歌的歌詞與旋律。
88旅當時女戰士有50余人,多是電報員和衛生員,除了學無線電技術和戰場救護,還要和男兵一樣學軍事技能——實彈射擊,有100米臥射、200米跪射、沖鋒槍點射連射,還學步兵班排進攻﹔投彈,要投得遠、准、多,還學怎麼端碉堡、炸坦克。
“那時候,夏天的訓練課目就是游泳,全副武裝泅渡黑龍江,江面寬兩公裡,光背的步槍和手榴彈就有二三十斤重,過江后演練佔領預定目標﹔冬天要練滑雪,准備日后在大雪覆蓋的東北山林中作戰……”
跳傘也是88旅男女官兵的訓練課目。“先是在木制跳台上學動作,技術要領掌握了,就上飛機……怎麼不怕呀?心一橫,閉著眼睛跳下去,急速下落的過程中,拉開主傘,‘砰’的一聲主傘張開,再操控繩索,准確著陸。”
難得有學習和訓練時間的抗聯官兵十分珍惜在88旅的整訓,抓緊時間苦練軍事技能,隻為驅逐日寇,光復祖國。整訓期間,教導旅還多次派遣小分隊回東北執行偵察任務。在家鄉,他們如魚得水,掌握日軍大量要塞分布和兵力部署情況,再用電台將這些情報發回。
這一切,都是為即將到來的總攻做准備。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向侵佔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全線進攻。對日作戰初期,空降東北的抗聯官兵,協助蘇軍控制交通要沖,不少關東軍部隊成了困獸,打不過又逃不了,隻得繳械投降。
88旅通訊營准尉電報員李敏同戰友乘蘇軍飛機抵達黑龍江北安機場。在那裡,她看到荷槍實彈的蘇軍官兵押送著一隊長得望不到頭的日本戰俘。
有日軍不服氣地叫囂:“你們等著,十年以后我們還回來。”但是他們並沒回來,而是進了西伯利亞的戰俘營。
“如今,全國健在的88旅官兵不到十人,每當想到那些英勇犧牲的戰友,我總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告訴子孫后代,東北抗日戰場那些反法西斯的愛國者,為勝利付出鮮血和生命,今天的我們,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先烈。”(新華網北京9月1日電 記者王昭)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