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的北京,暑熱漸漸退去。上午的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書房一角的寫字台上。一副墨跡未干的行書作品,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筆力蒼勁雄渾——“八年抗戰洒熱血,復興中華獻余生”。
行書作者名叫康庄,今年84歲,離休前任中央紀委原二室調研員。眼下,隨著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的臨近,老人平靜的生活泛起了漣漪,往昔烽火歲月再上心田。
在中央紀委監察部機關離休人員中,像康庄這樣經歷過抗日戰爭洗禮的不在少數,有15位依然健在。日前,記者走訪了其中部分老同志,聽他們講述抗戰故事,重溫民族記憶。
少年壯志為報國
“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外面是故鄉……”正如歌曲《長城謠》所唱,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下,祖國山河破碎、處處硝煙,人民流離失所、骨肉分離。國仇家恨,激發了廣大青少年投身抗戰、保家衛國的決心。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則是他們的理想所寄。
87歲的中央紀委原六室副主任王萬裡,回憶起家鄉江蘇揚州寶應被日軍轟炸時的場景,數度哽咽。
據他介紹,第一次轟炸時,家裡三間草房著火,12歲的他不顧一切沖進火海,搶出了妹妹睡覺的搖籃。第二次轟炸之余,日軍飛機還進行了低空掃射,伯母被打中腹部當場死亡,母親頭部、腿部中彈,因無法醫治硬生生地疼死了。母親死后,最小的妹妹沒有奶喝,扒著窗戶找媽媽,沒幾天就餓死了。患有腦血栓的伯父也在轟炸中因驚嚇過度去世……
兩次轟炸,四條人命。帶著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滿腔仇恨,本是學徒工的王萬裡毅然投身當地黨組織領導的工人運動,並順利入了黨,被安排到新四軍蘇中軍區工作。
“從小就聽說‘朱毛’是打鬼子的,於是很早就有了入黨的願望,維護工人權益的事情也經常參加。”王萬裡告訴記者。
與王萬裡青年時期參加工人運動相比,中央紀委機關事務管理局原副局長李繼偉投身革命時間更早、年紀更小。1938年2月5日,不到10歲的李繼偉“破格”加入八路軍,在115師司令部宣傳隊擔任宣傳員。
“當時有人對我說,小朋友回家吧,過兩年再來,但我就認准了八路軍。磨到中午,進來一位領導同志,問了我幾個問題,然后說,‘趙隊長,你們把孩子留下吧’。”李繼偉回憶說。
入伍當天,李繼偉領到一件白襯衣、一套灰軍裝以及皮帶、綁腿、水壺等裝備,還有一顆小號的手榴彈。就這樣,年少的“小毛”(小名)跟著宣傳隊的哥哥姐姐們,開始了向附近群眾宣傳抗日方針、動員青少年參軍等工作。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宣傳隊每次出發前,大家都要一起高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同樣是1938年,中央紀委原常委陳達之、原五室主任張珉也加入到抗日隊伍中來。那一年,懷著保家衛國的強烈願望,年僅13歲的陳達之在山東加入了八路軍工作團,16歲的張珉在河北參加了抗日游擊隊。
“參加革命隊伍,就是為了保衛國家,甚至以獻出生命為代價。當時就是這麼想的。”張珉告訴記者。
槍林彈雨沖在前
在中央紀委監察部老干部局的一間會議室裡,記者見到了88歲高齡的中央紀委原副秘書長楊攸箴。對於經歷過的抗戰故事,老人記憶猶新。
1940年,13歲的楊攸箴加入了八路軍115師洪趙支隊。(下轉第二版)(上接第一版)由於個子高、讀過書,入伍就“背上了槍”,還被安排到支隊交通連擔任文書。
有一次,楊攸箴隨交通連護送一批干部和學生從晉東南去延安,即將經過敵佔區時,大家決定在山溝裡隱蔽,待天黑后再趕路。正在這時候,兩個特務模樣的人騎著自行車從山溝旁經過。為了避免暴露目標,排長帶著楊攸箴和另一名年輕戰士,選准時機從山溝裡沖了出來,搶在特務掏槍之前將其生擒,並交給了平遙區委。
后來,組織上安排楊攸箴去鄉裡工作,負責組織和訓練民兵“反掃蕩”。電影《地雷戰》中的情節,就曾在楊攸箴身邊上演。
“當時主要是用石頭造地雷,用鑽子把石頭鑽空了,填上硫磺、硝石、木炭作炸藥。敵人來掃蕩,我們發現后先是堅壁清野,組織群眾往山上躲,再就是在鄉道上埋地雷,一次也能炸個四五顆甚至七八顆。”楊攸箴告訴記者。
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除了正規部隊,游擊隊、民兵乃至兒童團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書法功力深厚的康庄,年少時就扛過紅纓槍。
1944年,13歲的康庄當上了呂梁地區康家源村兒童團團長,與小伙伴們一起,負責站崗放哨、搜集情報、送雞毛信等工作。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偵查漢奸,“白天踩好點,晚上帶著民兵去抓人”。
1945年春,作為兒童團團長的康庄接到一項緊急任務。組織上安排他和另一名團員潛入敵人封鎖嚴密的柳林鎮,通過張貼和散發傳單,做好敵佔區群眾的宣傳發動工作。於是,他和小伙伴以送香油為掩護,將200多份傳單和標語藏在晒干后的豬膀胱裡,用石頭壓在油桶底部,挑上擔子,一路闖關過卡,順利住進了鎮裡親戚家中。到了后半夜,便開始貼標語、塞傳單。
“眼看就要貼完了,前方突然有手電光照過來,還有巡邏的日軍喊話,叫我們站住。我們拔腿就跑,日本人朝我們開槍,有一顆子彈打到我左腿膝蓋,還好只是擦傷。”康庄說,他們連夜跑到親戚家,躲到地窖裡,等第二天的搜捕結束才回去。從此,左膝留下了一道疤痕。
雖然不是“戰斗人員”,李繼偉也沒少經歷戰斗場面。1939年后半段,由於受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兩面夾擊,他所屬的陳士榘支隊和晉西南區黨委機關不斷轉移陣地,宣傳隊也不斷有人犧牲。
“我至今記得,區黨委書記林楓,以及王達成、張稼夫、黃驊、龔子榮等領導同志,把自己騎的馬讓給傷病員和宣傳隊小同志,和戰斗人員一樣爬山涉水。戰斗緊張時,林楓同志怕我們掉隊,再三囑咐警衛部隊幫我們背道具和背包……”李繼偉回憶說。
寄語后人不忘本
這些經歷過抗戰的老同志,在和平年代的工作崗位上同樣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們於抗日烽煙和革命炮火中鍛造出的堅強黨性、崇高信仰和優良作風,時至今日仍是一筆寶貴財富。對於今天的紀檢監察干部特別是青年同志,他們寄予厚望。
“中國有幾句古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很好地學習抗戰歷史,可以激勵人們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青年同志們也可以激發自己進步的動力。”陳達之說。
回首崢嶸歲月,王萬裡感慨萬千:“國仇家恨,永遠忘不了。中國是那麼地受人欺負、那麼地在世界人民面前抬不起頭來,中華民族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不是共產黨,不是黨的領導,我們能走到今天嗎?希望青年同志們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在黨的領導下腳踏實地向前走。”
“年輕同志尤其要加強學習,一是學習和了解中華民族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二是學習和繼承黨的光榮傳統,做到勿忘國恥、發奮圖強。”楊攸箴說。
紀律是黨的生命線。作為執紀者的紀檢監察干部尤其要守紀律、講規矩。在張珉看來,黨章是黨的紀律的源頭,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規矩,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遵守黨章都尤為重要,離開黨章就喪失了作為共產黨員的資格。
“在中央紀委工作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我到現在還記得一位老領導跟我說的三句話。一是政治上跟黨走,二是經濟上不伸手,三是生活上不丟丑。”康庄舉例說,一位同鄉也曾在中央紀委工作,因為在集市上順手拿了一隻5毛錢的燒雞沒給錢,被發現后還不認賬,最后被時任中央紀委書記的朱德同志批示予以“雙開”。
“是黨培養了我、教育了我。到中央紀委工作后,越是熟悉的老領導,我越是不為自己的事找他。”李繼偉說,中央紀委的同志一定要學習過去的好作風,做事實事求是,待人真誠熱情。同時,嚴守工作紀律,不該拿的堅決不拿,不該講的案情堅決不講。
“十八大以來的形勢鼓舞人心,讓我們看到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心和力量。很高興大家能趕上這個好時代,希望能夠鞏固、堅持黨的領導永遠不放鬆,把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傳遞下去。”採訪中,一位老同志的話語道出了大家的心聲。(記者 瞿芃 見習記者 程威)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