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法國記者 邢 雪
2015年09月02日09: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貝熙葉的兒子貝石濤向記者講述父親在中國的抗戰故事。 |
救死扶傷的“白求恩式大夫”
北京市海澱區北安河村中,有一座依山而建的“貝家花園”,建筑兼具中式庭院和西式花園風格。花園曾是法國醫生貝熙葉的私人住宅,正是因為這位“貝大夫”,這個花園成了中法友好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無聲見証者。
1913年,41歲的讓·奧古斯丁·貝熙葉抵達天津,開始了在中國長達41年的生活。抗日戰爭爆發前,他身兼數職,既擔任北京聖米歇爾醫院的院長,也是法國駐華使館的醫官,還是北京大學的校醫。貝熙葉的兒子貝石濤告訴本報記者,在北京工作期間,貝熙葉一直希望能夠擴建聖米歇爾醫院,這樣不僅可以治療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外國人,也能為中國人提供服務。“我的父親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始終抱有濃厚的興趣和熱情。”他說。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29歲的中國平民李清來因為遭遇襲擊而受傷,他是貝熙葉在中國抗戰爆發之后治療的第一名傷員。貝熙葉第一時間與法國駐中國使館武官一起進入宛平城,成為第一批接觸並治療盧溝橋事變傷員的大夫之一。貝熙葉見証了中國被日本侵略的事實,成為一位堅定的抗戰人士。他也曾代表外國駐京醫官致函中國紅十字會,願意為紅十字會服務,堅定支持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南京大屠殺發生后,不少傷員北上求醫,貝熙葉來者不拒,盡心盡力救治中國傷員。
“醫生就是一份弘揚人道主義的職業。”在巴黎做心臟病科大夫的貝石濤對記者說,“我的父親是醫生,救死扶傷是理所當然的。”位於北京的“貝家花園”不僅是貝熙葉當時的別墅,也是他義診的診所,當時附近需要診治的村民常常來到這裡找貝大夫看病,他都分文不取。抗戰期間,這裡變得比平時更加忙碌。一張拍攝於1937年9月的照片顯示,“貝家花園”的院子裡聚集了一群中國人,他們將附近的傷員一個一個地送入“貝家花園”。而除了絡繹不絕的傷員、病患之外,貝熙葉大夫還承擔起了更多的責任。
擔負為八路軍運輸醫療用品的任務
2014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法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其間習主席曾提起:“我們不會忘記,無數法國友人為中國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中有冒著生命危險開辟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貝熙葉。”
抗戰期間,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缺醫少藥,貝熙葉利用自己外國醫生的身份,穿越日軍的封鎖線,擔負起了為八路軍運輸藥品、繃帶等醫療用品的任務。“一開始我父親用汽車運送這些醫用物資,后來日本人對汽油實施了配額供應,他就改用自行車,一周好幾次,往返於北京市區與‘貝家花園’。”
“貝家花園”由於地處北京西郊,靠近當時位於華北最前線的平西抗日根據地。當時的貝熙葉已年過七旬,每次運輸他都要騎自行車走數十裡的山路,才能把採購來的藥品和醫療器械送進“貝家花園”。八路軍地下工作人員就從這山間別墅裡將這些救命的藥品、繃帶轉移到了 抗日根據地。“這些醫療物資中有一部分是給白求恩大夫的。”貝石濤告訴記者。戰爭期間,貝熙葉及參與地下工作的人員對此事緘口不言,另一位國際友人林邁可則在他戰后的著作《八路軍抗日根據地見聞錄》中,詳細記述了貝熙葉無私援助中國人民抗日的事跡。
英國人林邁可曾任燕京大學經濟學導師,抗戰期間,他為八路軍建設無線電通訊系統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而那些突破層層封鎖抵達抗日根據地的電台零件中,就曾有一部分由貝熙葉經手,通過“貝家花園”秘密輾轉到了八路軍的手中。
要告訴年輕人反對侵略沒有國界
“我的父親在中國生活了半輩子,對於他來說,中國就是他的第二故鄉。”貝石濤深情地說起這一段過往。在他的家中,到處可見中國畫和中式陳設,貝熙葉的一張肖像就立於其中,“他曾在給周恩來的信中提起他對中國的熱愛,我想這就是他與中國人一道抗日的原因”。
貝熙葉在北京參與抗戰的同時,他的祖國法國也遭受了德國納粹鐵蹄的踐踏,當時法國抵抗運動成員在戴高樂將軍的帶領下奮起抵抗德國侵略。貝石濤說,保家衛國的精神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有義務保衛和平,和平是國家間友好、經濟發展的基石,父親的經歷讓他看到,殘酷的戰爭使人和社會失去了很多可能性,哪裡有侵略哪裡就有抵抗,中國人和法國人都有義務捍衛自己的祖國。
貝石濤如今仍在整理與父親有關的大量歷史資料,他打算成立一個網站將這些資料公布出來,好讓越來越多的人都知道這段歷史:“如今我們有義務挖掘這段歷史,有義務將歷史傳承給年輕一代,讓他們知道當年有那麼多外國人與中國人民一起抵抗侵略,因為即便到今天,我們仍要反抗暴行、反對戰爭、反對不人道的行為。”他說,要告訴年輕人反對侵略是沒有國界的。
貝石濤如今也有了第三代,他給男孩子起名叫奧古斯丁,傳承了貝熙葉的名字,“我為我父親感到驕傲”。
(人民網巴黎9月1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02日 21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