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綏西抗戰

2015年09月02日09:22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綏西抗戰

核心提示

國民黨寧夏馬鴻賓部八十一軍三十五師和馬鴻逵部騎兵第一、第二旅赴綏西(今內蒙古五原、臨河地區)抗日作戰,距今已70多年了。70多年前,寧夏軍隊為了民族危亡而奔赴沙場,與敵拼殺,2000多名將士血沃綏西大地,他們的事跡應載入中國人民的抗日史冊,他們的抗日功勛將永垂青史。

寧夏軍隊抗日起因

西安事變后,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中國共產黨在陝甘寧邊區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了抗日武裝力量。強大而鞏固的邊區對寧夏二馬有著極強的制約力量﹔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表現出的抗日立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西北諸馬決心堅定抗日。

1937年7月7日,寧夏省政府接到南京政府指令后,派民政廳廳長李翰園赴寧夏省所轄額濟納旗取締日本特務機關,逮捕日本特務13名和多名漢奸,繳獲一批槍枝彈藥、2部電台、3輛卡車及軍用地圖、文件等。

抗戰全面爆發后,日本仍然沒有放棄拉攏馬鴻逵的意圖。1937年10月17日,日軍佔領包頭,成立了“包頭回民支部”和“西北保商督辦公署”,特意任命馬福祥舊部回民旅長蔣文煥為督辦,希望與諸馬合作。同時,日本人從東北找到一位姓張的阿訇,前往寧夏游說,被寧夏軍隊拒之境外后,日軍又向寧夏省城(銀川)空投“滿洲國”信件。最后,日軍頭目板垣親飛阿拉善旗,邀請馬鴻逵會談。馬鴻逵派省黨部書記周百锽去會談。板垣講,馬家幾代人都是清室忠臣,現清帝在滿洲復國,馬鴻逵應繼續為清室效力。周百锽反駁道,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日本人出兵最多,馬家親族很多人在正陽門被日本人打死。如今是家仇未報,國仇末雪,勢不兩立。

日本陰謀策動馬鴻逵投降的陰謀破產后,便對綏西、寧夏大舉進攻,在大量增兵包頭的同時,不斷出動飛機轟炸寧夏。面臨日軍入侵的危險局面,馬鴻逵開始在石嘴山、磴口等地修筑防御工事,准備阻擊來犯日軍。

西北諸馬之中,馬鴻賓最具抗日精神。馬鴻賓自幼從戎,十分注重文化學習和個人思想情操的修養,軍旅之余,手持書卷,形同書生。長期的學習培養了他正直的為人和愛國思想。日軍侵華后,他感於民族危亡,決心率部效力沙場,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1938年春,在永寧望洪堡舉辦的軍官訓練班開學典禮上,馬鴻賓登上講台向部下說:“時時刻刻記著,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保土衛國,盡職守責。在戰場上要能攻能守,要有與陣地共存亡的思想准備和抗戰到底的決心。”

1938年5月,馬鴻賓被任命為綏西防守司令。為了表示對馬鴻賓主持綏西防備的支持,馬鴻逵派出兩個騎兵旅開赴綏西,歸馬鴻賓指揮。

寧夏馬家軍赴綏西抗日,主要是因為綏西防務直接關系著寧夏的安危,同時馬家軍被編入抗日軍隊序列后,以打擊日本侵略者和守士衛國為首要任務﹔加之西北廣大人民抗日熱情不斷高漲,在形勢推動下,寧夏軍隊投入綏西抗戰亦成必然。

初戰烏拉腦包

1938年5月,馬鴻賓就任綏西防守司令后,他帶領隨從人員赴臨河就職。他察看了防區各友軍情況,指定了所屬八十一軍防區范圍后,即令三十五師師長馬騰蛟率一○三、一○四旅共4個步兵團開赴綏西抗日。

馬鴻賓在臨河設立指揮部,他與其子、八十一軍參謀長馬惇靖一起,將所率部隊布置在烏鎮、四意堂等地區。馬惇靖指揮部隊在烏鎮、四意堂一帶進行演習,並邀請蘇聯軍事顧問進行指導,以極為認真的態度進行戰斗准備。

1939年夏,日軍駕汽車、裝甲車、坦克從包頭出發,向綏西八十一軍防地進犯,企圖消滅八十一軍主力。日軍依仗武器優勢,先用火炮轟擊駐守烏拉腦包的二○五、二○六團防守陣地,二○六團即用八二迫擊炮向日軍還擊,由於使用的是舊式迫擊炮,二○六團開炮后冒出的煙火暴露了自己,日軍立即向二○六團迫擊炮陣地發射炮彈200多發,將炮火打啞。日軍在優勢炮火的掩護下,接近陣地。二○六團守軍按照馬惇靖的命令,堅守陣地,待敵人進入有效射程后,突然開火,向日軍發起沖擊,並與敵人進行肉搏戰。他們用大刀砍日軍的汽車輪胎,有的日本兵還沒來得及下車,就被打死在車上。八十一軍的英勇反擊,迫使日軍撤退,鑽進汽車和裝甲車逃竄。這一仗,打死打傷日偽軍數十人,繳獲日軍汽車2輛、炮彈100多發、子彈幾十箱。這次戰斗雖然規模不大,但因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士兵和群眾的抗日士氣。當八十一軍開著繳獲的敵人汽車來到五原縣城時,當地群眾在汽車上貼滿了標語,表現出人民群眾強烈的民族感情。

喋血烏不浪口

烏不浪口位於陰山西部。在峰巒重疊、峻峭險要的二郎山東和查石太山西端之間,兩山夾一口,形成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自1939年傅作義返回綏西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后,寧夏軍隊配屬傅部指揮。12月底,傅作義部隊一舉攻入包頭城,日軍死傷千余。日本蒙疆駐屯軍司令岡部視包頭之敗為奇恥大辱,聲稱“一定要掃平河套,全部消滅傅作義軍”。日寇“為消除后禍,決心以軍隊主力採取攻勢斷然粉碎敵在河套地區的根據地”,自1940年1月開始,從張家口、大同等地調集3萬多日偽軍,汽車千余輛,配以飛機、火炮、坦克,在黑田重德師團長的指揮下,兵分三路,殺氣騰騰地向綏西大舉進犯。

1月31日,黑田率領日軍中路主力,分乘780余輛汽車、裝甲車、坦克,於下午4時半開始向烏不浪口、四意堂、烏鎮一帶的八十一軍三十五師陣地發起進攻。此時,馬鴻賓正在重慶參加軍事會議,部隊由三十五師師長馬騰蛟指揮。日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向馬部防守陣地發起數次沖鋒,馬部守軍憑借堅固的防守工事,迎擊和阻擊敵軍,防坦克塹壕和陣地前沿埋設的地雷阻滯了敵人攻勢。天黑后,兩軍陣前對峙。日偽軍二百輛汽車像一條長蛇僵臥在查石太山腳下。

2月1日凌晨,日軍先以重炮猛轟烏不浪口、四意堂防守陣地,又以飛機俯沖轟炸烏不浪口前的開闊地帶。在敵炮火和坦克協同步兵的攻擊下,二○八團守軍傷亡慘重,烏不浪口前沿陣地被敵攻破。二○五、二○六團派兵增援,利用碉堡和高地據點工事頑強阻擊敵人,攻守雙方傷亡慘重。日軍見不能攻下寧夏軍隊防守的陣地,便施放起催淚性、噴嚏性瓦斯。日軍在正面攻擊的同時,派偽蒙軍側翼迂回,從山后襲擊烏不浪口。馬部守軍雖奮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各陣地相繼被敵突破,其余守軍被迫撤出。此役,寧夏馬部守軍1000多名官兵血洒綏西,他們用生命阻擊了敵人的進擊之勢。

告慰英靈

馬鴻賓在重慶得知部隊戰敗的消息,立即飛回寧夏,趕至磴口。在收容部隊、查辦指揮不力軍官后,又重新組織了兩個團,補充裝備、短暫休整后,由馬培清旅長率領重返綏西。為協同傅作義部隊繼續與日寇作戰,以三十五師為主力的寧夏軍隊進入伊盟達拉旗一帶與敵作戰。

3月21日,傅作義率綏西各部反攻五原,取得名震西北戰場的“五原大捷”。此次戰役,駐五原日偽軍全部被殲,日軍水川中將被擊斃,包頭以西、黃河以南地區的日偽勢力被掃清。這對保障寧夏、甘肅和陝北等地的后方安全,起了重大作用。

清明時節,返回綏西的三十五師,對在烏不浪口戰死的官兵進行埋葬。人們含著淚將尋找到的148具官兵遺骸安葬於烏不浪口西側陣亡官兵公墓,並按犧牲官兵殘存軍服肩章上姓名,刻磚碑立於墳前。

70多年過去了,每到清明節,當地群眾和學校的學生就會到此祭奠長眠的抗日英烈。1997年,內蒙古烏拉特中旗人民政府在陵園裡修建了一座紀念碑,紀念這些為國捐軀的抗日烈士。2003年,烏不浪口抗日公墓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程建成。那些為國家存亡而英勇獻身的烈士,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寧夏回族自治區檔案局(館) 執筆 張久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