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依靠人民 比山靠得住——回憶父親聶榮臻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聶力

2015年09月02日09:26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依靠人民 比山靠得住

“集師上寨運良籌,敢舉烽煙解國憂。瀟瀟夜雨洗兵馬,殷殷熱血固金甌。東渡黃河第一戰,威掃敵倭青史流。常撫皓首憶舊事,夜眺燕山幾春秋!”這首《憶平型關大捷》,是父親聶榮臻在86歲時所作,道出抗日戰爭的慘烈,人民軍隊的堅強。

抗戰中,父親還率領八路軍115師一部開辟了全國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成為統一戰線的模范,敵后抗戰的堡壘。

誓與華北人民共存亡

1937年9月24日,也就是平型關戰斗打響的前一天,毛澤東發給八路軍總部的電報中說:“山西地方黨目前應以全力布置恆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脈之游擊戰爭,而重點在五台山脈。”

10月20日,毛澤東又發來電報,指出:敵(有可能)佔太原,戰局將起極大極快之變化,第115師等部和八路軍總部有被敵隔斷的危險。因此,擬作以下部署:留115師獨立團在恆山、五台山地區堅持游擊戰爭,115師主力轉移到汾河以西呂梁山脈,總部應該轉移至孝義、靈石地區。

根據這一精神,中央決定,父親留守五台山地區,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隨他留下的部隊除了獨立團,還有騎兵營、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一部,加上其他一些小單位,總共3000余人。

對父親來說,這是一次重要的轉折。在這以前,他一直跟隨在中央和毛主席身邊,帶的是主力部隊,打的是主攻。可現在,他要孤懸敵后,獨當一面了。受命的當晚,他久久無法入睡,他本來不吸煙了,這時卻把煙斗翻了出來,一個勁地抽。

10月26日,娘子關失守,日軍直扑太原,局勢瞬息萬變。115師主力緊急向南開拔,父親與羅榮桓等老戰友話別后,望著自己的老部隊漸漸消失在山邊盡頭。

太原城陷落了,國民黨正規軍撤走了,日軍佔領了他們想佔領的地方。而父親的隊伍留下來了,他的手下隻有3000人,而周圍全是正在勢頭上的日本鬼子。他們能否生存下來?能否有大發展?很多人心裡是沒底的,父親與115師主力分手后,他在五台山上寫下了兩句話:“為保衛祖國而奮斗到底,誓與華北人民共存亡!”

五台山點燃抗日烽火

1937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在五台縣石嘴的普濟寺宣告成立,父親任司令員兼政委。當時日軍正集中兵力長驅直入,后方相當空虛,加上五台等地不是交通要道,所以日軍一直沒來。父親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大刀闊斧地開創根據地。

五台縣是晉察冀根據地最早的立足點,軍區成立后,部隊沒地方住,隻好住在五台山的寺廟裡。五台山是我國佛教聖地,有300多座廟宇,這些廟宇分青廟和黃廟兩種,和尚廟叫做青廟,喇嘛廟叫做黃廟,當時山上共有漢、蒙、藏、滿各族僧人1700多人。父親回憶說:“對於這些和尚喇嘛,我們很尊重他們,同他們相處得也很融洽。”

父親親赴寺廟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和抗日救國綱領,加上八路軍進駐寺廟后,非常愛護文物古跡,態度十分友好,眾僧看在眼裡,深受感動。僧侶也是中國人,也痛恨日本鬼子,大法師然秀代表五台山僧眾表示:“出家人慈悲為懷。吾等出家不出國,保不住國家,佛教、寺廟何存!抗日救亡,僧眾有責!”

在父親等人的感召下,五台山寺廟成立了由青年僧人組成的抗日自衛隊。他們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特定環境,以各種形式參加抗日,許多人直接扛槍上陣,當時,僅菩薩頂的和尚就消滅日軍30多人,當地群眾稱贊五台山的和尚為“革命和尚”。以后,晉察冀軍區專門把這些和尚僧侶組織起來,建立了一支連隊,人稱“和尚連”。

第一次反“掃蕩”勝利

抗日烽火在五台山點起來了,但父親總覺得把軍區指揮機關設在五台,位置並不適中,應該往東靠一靠。他決定到河北阜平去,那裡靠近平漢路,鐵路兩側人口稠密,利於發動群眾,擴大武裝,也有利於今后向富裕的冀中、冀東地區發展。

1937年11月18日,父親率領軍區領導機關抵達阜平,從此那裡就成了晉察冀根據地的中心。父親到達阜平才六天,日軍就集中兩萬人馬,沿平綏、平漢、正太、同蒲四條鐵路干線,分八路圍攻晉察冀軍區。

父親靈活調度,戰斗力強的老部隊機動使用,新組建的游擊隊利用熟悉本鄉本土的優勢,積極與敵周旋,破壞交通。一個月間,晉察冀軍民斃傷日偽軍1000多人,敵人除了佔領幾座空城外,一無所獲,最后隻得於12月下旬全線撤退。這算是晉察冀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反“掃蕩”,這次勝利宣告八路軍在晉察冀山區站住了腳跟。

晉察冀的抗戰烽火逐漸向四周蔓延,連平津這樣的大城市也感受到了。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曾寫道:“英勇的指揮者聶榮臻將軍”簽署的“核桃大小字的布告”,居然貼到“惡魔和無恥的走狗所盤踞的北平城內外”,使“敵偽漢奸倒抽一口冷氣”。日本同盟社也發出電訊,驚呼:“五台山岳地帶為共產軍在山西蠢動之策源地,更為向山西、綏遠、平津諸地方實行赤化工作之根源。”

人民子弟兵魚水情

有了鞏固的晉察冀根據地,父親並不滿足。不久,在父親的運籌下,又相繼開辟冀東、平西、平北根據地,使華北抗戰形勢為之一變。

在根據地發展過程中,父親特別注意發動群眾,廣泛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父親曾回憶:“那個時候,毛澤東同志已經想到了更長遠的目標,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以后,我們還要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隻有爭取了群眾,擴大了武裝力量,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並為革命的深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初“五台分家”,留給父親的是3000人馬,他做夢都想著自己能夠“撒豆成兵”,把3000人變成3萬人,30萬人。后來形勢的發展出乎很多人的預料,晉察冀根據地的各項建設突飛猛進,武裝力量的建設更是形勢喜人。很快經八路軍總部批准,根據地成立了四個軍分區,每個分區下轄三個團,另外還有數量眾多的游擊支隊。對於父親來說,他這個司令員腰杆子越來越粗了。

在晉察冀邊區,有不少帶有地域色彩的部隊名稱,父親曾給邊區部隊起過這樣一個名字,叫做“子弟兵”,把部隊擔負的任務和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了,更能體現軍民的魚水深情,戰士們保衛家鄉,就是保衛邊區,就是保衛祖國。

李公朴到晉察冀考察后,曾撰寫了《華北敵后——晉察冀》一書,稱頌道:“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兒子,堅決打鬼子的抗日部隊的兄弟,是在晉察冀生了根兒的抗日軍。”后來,“人民子弟兵”這五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代名詞,響遍了中華大地,一直沿用至今。

像磁石吸引八方英才

晉察冀像一塊磁石,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來這裡戰斗。父親特別愛才,尤其對知識分子,倍加珍愛。

父親平時話不多,但他很愛文體活動。晉察冀軍區成立僅僅一個月后,1937年12月,在父親的關懷和重視下,就創立了《抗敵報》,同時還成立了“抗敵劇社”。父親曾為《抗敵報》題詞——“民族的號筒”。

1940年11月,《抗敵報》改名為《晉察冀日報》,這份報紙對根據地的建設,起到了很大作用。父親后來說:“大批革命的新聞工作者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中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在反掃蕩期間,經常是一面打游擊,一面工作。”到了1948年,《晉察冀日報》與晉冀魯豫邊區的報紙合並,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

《毛澤東選集》也是最早在晉察冀邊區出版的,時間是1944年7月,由《晉察冀日報》社出版,5卷本,共50多萬字。

無論戰事多麼緊張,父親對文化宣傳工作自始至終沒有忽視。他說過:“我們的人民需要吃飯,這是首先要解決的﹔槍炮要彈藥去喂養,這是第二要解決的大事﹔現在要進一步改造人的腦子,要用大量的文化食糧去喂養它。”

抗戰期間,晉察冀邊區的宣傳文化工作是有口皆碑的,培養了大批文化和文藝人才。新中國成立后,僅以晉察冀為背景的著名電影故事片就有《白求恩》《柯棣華大夫》《將軍與孤女》《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敵后武工隊》等數十部。

(范潔 整理)

作者介紹

聶力

聶榮臻元帥之女。1930年生於上海。1950年入黨,1960年參軍。大學文化,留學蘇聯,高級工程師。1985年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將軍銜。曾任第六、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七屆全國婦聯副主席﹔第一、二、三、四屆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等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