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建
一個多月的加班加點,100多頁的訪談筆記,超過300G的影像資料——近日,長沙市兩名“90后”女孩的“抗戰老兵情”終於開花結果:8篇記錄抗戰老兵的文字,一段《抗戰老兵故事匯》小視頻,逐漸流傳開來。
“他們都90多歲了,你不知道哪天,那些珍貴的故事就會隨他們而去,他們的故事和精神需要有人來記錄和傳遞。”今年是抗戰爭勝利70周年,一篇偶然在朋友圈讀到的老兵文章,讓在長沙市岳麓區新聞網工作的“90后“女孩瞿辰和王艷明開啟了尋訪抗戰老兵的旅程。
“沒想到‘90后’還能沉下心做這樣一件事情,我願意和她們一起,為老兵們送上一份特殊的禮物。”接到兩位“90后”的求助電話,湖南老兵之家志願服務協會的志願者孟企平有些驚訝。
7月,在孟企平帶領下,兩位“90后”利用下班時間,拿起採訪本,扛起攝像機,先后尋訪了9位居住在長沙的抗戰老兵,探尋了10多處抗戰遺跡。
“沒有路,沒有衣服遮擋的地方全是樹枝的劃痕和蚊子叮的包。”旅程的首站是雜草叢生的野貓坡。據王艷明介紹,這些比人高的茅草堆裡就藏著一座烈士墓,埋的是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的73軍戰士。
瞿辰介紹說,當年野貓坡附近有一座野戰醫院,長沙會戰時,有三四百名傷員撤到這裡救治。但陰濕的天氣、緊缺的藥品,讓輕傷員漸漸拖成了重傷員,“與其說是醫治,不如說是等死。”如今,一名叫張景的居民繼承祖父遺願在此守墓。通過架起的鏡頭,兩位“90后”和張景一同還原了這些無名英雄的零碎故事。
“我不知道他們是誰,我們能做的隻有盡全力去記錄和致敬。”臨走時,兩位“90后”不約而同的面對墓碑深鞠一躬。
值得高興的是,今年這座烈士墓即將遷入岳麓區天頂街道,被真正地保護起來。
“逝去的,我們努力去還原,仍在我們身邊的,我們更要用心去聆聽。”每周末,兩位“90后”都要拜訪住在岳麓區的老兵們。
來到抗戰老兵譚昆山的家,高高挂起的軍裝肖像英俊挺拔。“站有站姿,坐有坐態,雖已過耄耋,卻十足軍人范兒。”這是兩位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對老人的第一印象。
面對鏡頭的譚昆山老人有些激動,因為身體原因,他不能久坐,語言表述也是斷斷續續,但卻堅持講了3個多小時。“他口音很重,不能全部聽懂,但我們感受到了他的傾訴欲望,是一位不怕死、不懼敵的英雄戰士。”王艷明終於明白,能讓人克服懼怕死亡的本能,或許正是出於救國救亡的軍人使命。
除了譚昆山,94歲的方耀寰、89歲的惲順芳(女)……都向她們敞開了心扉。
“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其實都無法真正理解什麼叫‘把生死置之度外’。那些槍林彈雨背后的殺戮和離散,都是我們無法去感受的沉重。”那天的尋訪結束后,王艷明在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段話。
如今,兩位“90后”把這些老兵的尋訪筆記整理成了8篇文章,精剪了6分鐘記錄視頻。許多網民通過朋友圈、微博,紛紛表示要加入服務抗戰老兵的志願隊伍。
“與每一位老兵的對話,都是一次心靈的洗滌,一次歲月滄桑的再現。”瞿辰告訴記者,“我們不僅需要了解歷史,我們更需要傳承老兵們的精神,用來激發青年一代的愛國情懷。”(新華網長沙9月2日電 記者陽建)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