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堅毅不屈 同仇敵愾——西方攝影師鏡頭中的中國抗戰

2015年09月02日10:46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堅毅不屈 同仇敵愾——西方攝影師鏡頭中的中國抗戰

1937年,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國際形勢波詭雲譎,中國如何抗擊日本軍國主義入侵,不少西方攝影師遠赴中國,用鏡頭觀察和記錄。

1938年,美籍匈牙利攝影師羅伯特·卡帕來到中國拍攝。在武漢,他摁下快門,拍下了日軍空襲的歷史場景:黑白光影中,民眾站在商鋪前,眼望著天空,目光無助而凝重。

從武漢出發,卡帕輾轉多地。沿途,他拍下了侵華日軍給中國帶來的災難:流離失所的難民、受傷的士兵、乞討的兒童……

比卡帕晚幾個月,1938年秋,蘇聯攝影師羅曼·卡爾曼也來到武漢,趕上了武漢大會戰。他留下了日本戰機轟炸工人住宅區、普通平民慘遭戰火荼毒等影像。

70多年過去,戰爭硝煙早已散盡,而他們留下的影像再現抗戰時期的風雲激蕩。

這些影像把侵華日軍的暴行、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永久定格。這些影像永遠見証中華民族那段血與火的歲月。

“西方人留下的大量影像,客觀記錄了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造成的災難以及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嚴重傷害,這些是日本侵華暴行的鐵証。”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秘書長榮維木說。

70多年前,面對強敵日本,中華民族沒有沉淪。

卡帕聚焦定格了一個年輕士兵的肖像:頭戴鋼盔,昂首挺胸,嘴角緊抿,神情堅毅。1938年5月,這張肖像刊登在美國《生活》雜志封面上。

“在那麼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戰士和群眾都昂首挺胸、面帶微笑,讓人們相信中華民族是不屈、不亡的。”“國家記憶”暨三晉抗戰歷史影像展策展人牛子說。

用土法制造手榴彈、在村口埋手榴彈、試驗繳獲的日本擲彈筒等……英國學者林邁可拍攝的影像資料反映了在根據地武器奇缺的情況下、軍民發揮主觀能動性抗戰的現實。

自1937年來到中國后,林邁可多次進入晉察冀邊區,用隨身攜帶的相機記錄了當時中共抗日根據地的工作、生活、戰斗的情景。

“林邁可拍攝了大量民兵抗戰的場景,民兵既能從事生產,在緊急情況下也能變成軍隊參與抗戰。民兵成功地使得根據地在艱苦的環境下實現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標。”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反法西斯研究中心主任、抗日名將呂正操上將女兒呂彤鄰說,林邁可拍攝的影像提供了抗日根據地抗戰的情況,非常有意義,也非常珍貴。

1939年,卡爾曼突破封鎖到達陝北延安。在延安的20多天裡,他拍攝了抗日民主根據地以及中共領導人的許多影像資料。回國后,卡爾曼編輯了兩部紀錄片《中國在戰斗》與《在中國》,介紹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他還根據自己的拍攝經歷寫作並出版了一本“電影記者筆記”《在中國的一年》,並把此書“獻給英勇的中國人民”。

“卡帕曾經多次想到延安去拍攝,可惜都未能成行。”國際攝影中心羅伯特·卡帕檔案館館長辛西婭·揚說。

“從近年來西方世界對二戰的紀念活動和宣傳活動中看,中國成了二戰歷史上‘被遺忘的同盟者’,東方戰場的重要性未能得到足夠體現,這種現狀既違背客觀史實,又不利於我們國家在國際上樹立正面的大國形象。”呂彤鄰說,西方攝影師,尤其是作為中共抗日的觀察者、見証者和親歷者的林邁可等人拍攝的影像資料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華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劉懷丕、周蕊、許曉青、劉翔霄、李大玖、劉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