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苦干》到《尋找〈苦干〉》——跨越七十年追尋的抗戰影像記憶
天空中布滿戰機,扔下一顆顆炸彈,地面濃煙滾滾、火光沖天,一片片民房隨之化為廢墟……這不是大片裡的場面,而是抗戰紀錄片《苦干》中日軍轟炸重慶的鏡頭。
石工、木工、泥水匠、磚瓦匠用最原始的工具、最笨拙的土法,一錘一鑿、一手一腳開山劈洞……這不是大山深處修路的故事,而是《苦干》中重慶人民修建防空洞的真實影像。
英文紀錄片《苦干》記錄了1937年到1940年間中國人民堅韌抗戰的歷程,以及日軍對中國的侵略和暴行。曾經獲得過奧斯卡紀錄片獎,這部影片卻在戰后歲月中神秘“消失”,直到被一位美籍華人艱難尋回。
2015年4月,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將《苦干》引進回國,讓這部塵封多年的影片重回公眾視野。
這期間,從《苦干》到《尋找〈苦干〉》,一段兩位美籍華人女性跨越數十年、記錄並喚醒中國抗戰記憶的傳奇故事也隨之浮出水面。
跨越時空的追尋,兩位華裔女性成就傳奇故事
十九世紀末,李靈愛的父母離開中國來到美國夏威夷﹔幾乎同時,羅賓龍的曾祖父母也從廣東移居夏威夷。時空交錯,兩人似乎並無交集的可能。
李靈愛的父母都是醫生,父親李啟輝與孫中山是醫學院同學,后來辦過華文報紙和中文學校。李靈愛是家裡第六個孩子,畢業於夏威夷著名的普納霍(Punahou)中學,是班上唯一的中國女生。喜歡穿紅袍、戴紅花的她,畢生致力於消除美國人對中國人和美籍華裔的偏見。
一次偶然中,李靈愛看到了中國飽受戰爭蹂躪的照片,萌發了拍攝中國抗戰紀錄片的念頭。她勸說祖母變賣首飾,籌集資金,還專門聘請美國攝影師雷伊·斯科特,用16毫米電影機和當時還很罕見的柯達克羅姆彩色膠片,四赴中國拍攝。
歷史年輪駛入2008年。
這一年,苦苦找尋在美華裔成功女性電影素材的羅賓龍因為另一個偶然,與李靈愛“相遇”。“我在好萊塢大道上採訪路人,知道了李靈愛和《苦干》,這讓我很興奮。”由此,羅賓龍踏上了“尋找《苦干》”之旅。
整整七年,羅賓龍遍訪李靈愛親友,查閱分散在美國數十個圖書館、檔案館的資料,先是意外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發現了《苦干》前35分鐘片段,然后在攝影師斯科特兒子家的地下室找到了完整的85分鐘電影版本。幾番周折,艱苦追尋,這部曾經在1942年奧斯卡獎第一次設立紀錄片的專門獎項就獲得特別獎的影片,這部少有的沒有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檔案館留下拷貝的影片,得以重見天日。
“斯科特使用的攝像機每卷膠片拍攝時長大約隻有兩分鐘,密集轟炸中,他需要換十多個膠卷才能完成一次拍攝。”羅賓龍說:“他們憑借一己之力,在那樣艱苦的戰亂環境中冒著生命危險留下了歷史的珍貴影像,我非常感動,我想應該拍一部尋找《苦干》的紀錄片。”
2014年7月28日,羅賓龍第一次來到中國,開始拍攝《尋找〈苦干〉》,他們跟隨斯科特的足跡,來到重慶南山美國大使館遺址、渝中區若瑟堂、珊瑚壩機場和朝天門碼頭等地取景,用鏡頭記錄了這個當年幾乎被夷為平地、現已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直轄市。
羅賓龍說,尋找《苦干》為她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穿越七十年的硝煙,抗戰中國的真實紀錄讓人更加清醒客觀地看到那段歷史。
據了解,《尋找〈苦干〉》目前已經完成拍攝工作,正在美國進行后期制作,預計明年在美國和中國播出。
三年三萬裡烽煙路,鏡頭記錄中華民族不屈精神
滇緬公路剛被日機炸毀,幾乎在硝煙散盡前就再度通車﹔中國戰時首都重慶,人們一次次扑滅轟炸帶來的大火﹔田野裡的農民、商店裡的伙計、戰壕裡開懷大笑的年輕戰士、跳進積水的炸彈坑游泳的孩子,大后方軍民韌性堅持抗戰、堅強直面戰爭……
自1937年起,攝影師斯科特和他那台16毫米攝影機,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行程三萬多裡,拍攝了抗戰時期的上海、廣州、香港,南寧、貴州、重慶、成都、蘭州、西寧等地,客觀真實地記錄了1937到1940年間,日軍對中國的侵略、數百萬難民流離失所及大后方城市生活景象,勾勒出一幅中國抗戰前期的全景歷史畫卷。
其中,一段長達17分鐘記錄日軍轟炸重慶的片段非常罕見:
1940年8月19日和20日,日軍370多架次飛機半小時內向重慶投下200噸炸彈、燃燒彈,山城隨即陷入濃煙火海之中,房屋燃燒、血肉橫飛……冒著生命危險,斯科特趴在南岸美國大使館屋頂上,拍下了日軍飛機轟炸重慶主城、整個城市瞬間陷入一片火海的影像,也拍攝了消防人員、普通民眾全力搶救家園和父老鄉親的鏡頭。
飽受戰火肆虐之苦,中國軍民表現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樂觀態度,這是《苦干》中反復稱頌的主體。
“1939年5月3日和4日的大轟炸之后,重慶幾乎男女老少都參與了防空洞建設。通過電影鏡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當時的人們衣著破舊、工具簡陋,但是他們的精神面貌卻很好。”談起《苦干》,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西南大學教授潘洵印象最深的是大轟炸和與之相關的防空洞建設。“到1941年底,重慶人口大約是50萬人,而重慶的防空洞已經能夠容納超過40萬人。”
影片中還能看到,廣東農婦戴著草帽、背著嬰兒在地裡勞作。村裡牆上宣傳海報印著“鋤頭給我,你去打仗”八個大字。影片旁白介紹,不論商店裡的伙計、地裡的農民,隻要一聲令下,就會拿起槍走上戰場。婦女和兒童則組成了志願醫護隊。
影片中,身著青衣布衫的游擊隊讓日軍頭疼。隊員的穿著打扮和農民、工人、店員沒有區別。身手敏捷、出手果斷、撤退迅速的大刀游擊隊更是讓日軍聞風喪膽。
影片還展現了中國各少數民族積極參加抗戰的情景,有身處大山的苗族、遠離前線的藏族和縫紉鞋帽自給自足的回族士兵。重慶圖書館研究館員王志昆說,抗戰期間,中國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緊密團結、一致對外,為爭取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影片還記錄了抗戰“血脈”滇緬公路,以及朝氣蓬勃的“南洋機工”。
作為抗戰時期中國的生命線,修筑滇緬公路的軍民用血汗鑄就了一條奇跡之路。“我們村裡,八九歲的娃娃去修路的就有四五個,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婦女娃娃齊上陣修路,”雲南漾濞縣89歲的修路老民夫馬樹華至今還記得那些往事。
抗戰時期,近4000名華僑青年回國參與抗戰,被稱為“南洋機工”。“最危險的路段要數南天門,又窄又陡,旁邊就是不見底的懸崖,車上必須帶跳板,遇上窄路時隨時鋪設,讓車輪凌空開過去,”南橋老機工羅開瑚回憶說:“死亡是常有的事。”
一聲驚雷引發西方關注,兩部影片喚醒抗戰記憶
《苦干》,這樣一部被羅賓龍評價為“展示戰爭裡中國人的堅強、堅韌、不屈與執著,而不是僅僅展現戰爭的殘酷”的影片,當年在美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1941年1月2日,李靈愛與斯科特在白宮為羅斯福總統夫婦放映《苦干》,原計劃20分鐘的放映時間在羅斯福總統的要求下延長到近兩個小時。
當年6月23日,《苦干》在紐約世界劇場首映,《紐約時報》《芝加哥時報》《紐約鏡報》等百余家美國和其他國家主要媒體刊登了評介文章及照片。
6月24日出版的《紐約時報》認為:“《苦干》傳遞出這個偉大國度的廣袤無垠與多姿多彩,及其不屈不撓的億萬人民骨子裡所蘊藏的巨大力量,讓人徹底折服。”
美國作家賽珍珠評論認為,影片表現了戰爭裡中國人的勇敢、堅毅和斗志,最難忘的是拍攝的大量普通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力量所在。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變”爆發,美國對日宣戰。
1942年2月,第十四屆奧斯卡獎向《苦干》頒發了紀錄片特別獎。
1943年,二戰戰火正濃,羅斯福總統曾寫下《致重慶市民的紀念狀》卷軸贈予重慶,並稱“當這座城市遭遇空前未有之空襲時,人民堅定鎮靜,不被征服,足証恐怖主義對於爭取自由之民族,不能毀滅其精神。此種為爭取自由表現之忠實,將鼓舞來世而不朽”。
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中心主任周勇認為,西方人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苦干》是一部少有的客觀記錄中國人尤其是普通人抗敵和生活狀態的影片,它告訴美國觀眾:“這裡,有四億五千萬人民正在為自由而戰。”
受《苦干》影響,很多美國青年申請加入了美國自願援華航空隊,也就是飛虎隊。
“我認為這部影片改變了羅斯福及美國對中國抗戰的態度,”羅賓龍說,“獲得奧斯卡獎之后,《苦干》在全美和英國廣泛放映,讓很多外國人看到了中國人不屈的民族精神。”
2014年7月,為了喚起世人對於中國那段抗戰歷史的記憶,羅賓龍著手開始拍攝紀錄片《尋找〈苦干〉》。
重慶市文聯副主席楊礦認為,《尋找〈苦干〉》的意義在於讓人們再度關注《苦干》以及其記錄下的那些珍貴歷史瞬間,記住還有千千萬萬為了抵御外敵侵略堅持斗爭的普通中國軍民,同時讓世界看清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行和真相,進一步了解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為《苦干》回歸牽線搭橋的美國費爾菲爾德大學歷史系教授李丹柯說,影片所體現出的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精神,不隻停留在70年前那血與火的歲月裡,它超越了時空,至今仍存留於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新華網重慶9月2日電 記者張琴、牟旭、王曉磊)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