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符思之:身先士卒保家國

2015年09月02日11:24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符思之:身先士卒保家國

中共瓊崖特委在瓊僑回鄉服務團建立了一個特別支部。圖為該特別支部書記符思之。(資料圖片)

“我從大革命(即1927年)就參加兒童團。1928年逃去越南繼續參加革命。1934年參加黨后工作就更加積極了。當年十月,法帝要逮捕我,被迫逃亡回家,1935、1936、1937年我去香港、曼谷等地不斷參加抗日救國活動……我已八十有余,特留此信稿作寫遺書。”這是1993年6月30日,符思之寫給大兒媳及孫子的一封家書。8月27日上午,柔和的陽光透過陽台洒在寬敞的客廳裡,74歲的符榮文翻出了這一封家書,她是符思之的女兒,“我阿爸一生都心系家國,他是以一個共產黨員的理想與情操走過這一生的。”

精忠報國赤子心

“我們的老家在文昌滄海村,父親小時候因家境貧寒,15歲便出國謀生。”符思之的另一名女兒符真在回憶父親生平的文章中寫道,“由於有著不錯的手藝,阿爸當時在海外要討生活應該不是很困難,但是他心系祖國,當日本侵略中國的消息傳來后,便決定要回國參加抗戰。”

1937年,為參加抗戰,符思之從越南來到香港,這一次他在香港找到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並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抗日戰爭爆發后,各階層瓊僑廣泛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海外瓊僑抗日救國組織還發動瓊僑愛國青年組成團體返國參戰。這其中,香港團是成立較早、人數較多的一個團。“阿爸那時候在香港,做為黨員的他當然會積極參與這樣的抗戰救亡行動。”符榮文說。

受東南特委指派任香港團黨支部負責人的符思之,很善於做團員們的思想工作,且處處身先士卒,每到關鍵時刻都能發揮出“定海神針”的能量。

1939年初,香港團決定派遣符思之帶領第一批隊員32人2月11日啟程返瓊。不料2月11日凌晨3時,傳來日本侵略者已於2月10日登陸並佔領海口的消息。服務團團員陳克攻在回憶文章中寫道,“當消息傳來,海生俱樂部的大廳裡便頓時擠滿了服務團的同志,一時間,有人激憤,有人發愁,更多的人員則是沉默。其時,符思之同志給大家作了簡短有力的鼓動講話,要求大家穩定情緒,作好返瓊參戰的充分准備,等待‘瓊僑總會’的新命令。他的話象一陣春風,沖散了人們心上的愁雲。”

1939年4月16日晨,以符思之為領導的香港團從馮家灣勝利登陸。這次成功偷渡極大地鼓舞了服務團的士氣。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肩負著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重托的250余名愛國青年,一批又一批穿過日軍的海陸封鎖線。

危難時刻接重擔

當時偷渡回瓊的華僑團體有三個,分別是香港、星洲和越南團,每個團都分別有相關的負責人。而由於有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三個團的領導不約而同地認識到: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便於領取、攜帶華僑募捐的各種救濟物資,一致做出三個團實行聯合,成立總團的決定,並選出符克擔任總團長。

1940年8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令世人震驚的“符·韋慘案”,符克慘遭殺害。符克犧牲后,全體團員選出新一屆的團領導,由符思之任總團團長。

在符思之的領導下,服務團在文昌、瓊山等7個縣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抗日宣傳活動,同時還積極給群眾送醫送藥和救護治療,廣大群眾將服務團稱為“神醫”。符真回憶說,“父親曾對我說,‘你沒見過老百姓是如何歡迎我們的,那場面十分令人感動。’”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由於同海外的聯系中斷,僑援斷絕,服務團完成其使命,所有團員走上新的抗日工作崗位。雖然服務團的這段歷史不長,卻在史冊中留下了閃亮的篇章。

(記者 許春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