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少華醫生為細菌戰受害者崔菊英老人換藥。張桂芬提供
8月7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及5版“大視野”版分別刊發《衢州“萬少華團隊”救助日軍細菌戰受害老人》《“讓我們一起撫慰民族的傷痛”——浙江省衢州市“萬少華團隊”救治日軍細菌戰受害者紀實》兩篇文章。報道刊出后,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8月11日,在浙江省金華市召開的“歷史遺留‘爛腳病’患者治療經驗總結會”上,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爛腳病”(因炭疽病菌感染造成潰瘍)治療小組成員萬少華作為特邀嘉賓,應邀參加會議,並榮獲以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工程學部主任、院士王正國名字命名的“王正國創傷醫學發展基金會”第一屆特殊貢獻獎。
面對贊譽,“萬少華團隊”的每一位年輕醫務人員,都謙虛地表示:衢州有三位老人為細菌戰受害者付出了更多的心血。萬少華說:“我們只是在追尋前輩的足跡!”
這三位老人是原衢州市衛生防疫站站長邱明軒、原衢州市體委副主任楊大方、原衢州市水泥廠黨委書記吳世根。
邱明軒燃盡一生,隻為追尋衢州日軍細菌戰真相
衢州市柯城區羅漢井5號的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展覽館,與鬧市街區僅一牆之隔。門內,鐫刻著滿目瘡痍的戰爭創傷﹔門外,一派車水馬龍的現代都市街景。
歷史與現實,那麼近,又那麼遠。
10年前,在衢州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楊大方、邱明軒、吳世根三位老人在衢城最早遭受日軍細菌戰攻擊的受害地——羅漢井黃廖氏故居,建起了衢州細菌戰展覽館。遺憾的是,三位創辦者中,如今僅83歲的楊大方健在。
1990年冬天,邱明軒在編寫《衢州衛生志》時,一組反常的人口數據讓他不寒而栗:1940年,衢州5個縣總人口為1123468人,至1946年,衢州總人口僅為1027850人。
人口不僅沒有自然增長,反而陡然減少了10萬人,為什麼?直覺告訴邱明軒,這背后一定與日寇在衢州實施的細菌戰有關。
1940年10月4日,侵華日軍首次在衢州空投細菌彈,鼠疫、傷寒、痢疾、炭疽等前所未有的疾病,自此像幽靈一般徘徊在三衢大地。那時邱明軒年僅9歲,戰爭與死亡的陰霾纏繞著他的童年。正是這段特殊的苦難歲月,讓他立志行醫濟世。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他一直致力於調查侵華日軍衢州細菌戰歷史,收集搶救了大量珍貴資料。
細菌戰知情者、受害者和遺屬大多偏居山鄉,邱明軒寒來暑往,一次次地上門採訪,獲得了大量口述資料。他還多次前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浙江省檔案館等處查閱歷史檔案,共積累形成細菌戰文字資料100多萬字、照片100多張。
2001年1月24日,中國民間對日細菌戰訴訟一審第19次開庭時,邱明軒作為流行病學專家到日本東京地方法院出庭做証。
法庭上,邱明軒遞交了自己的首部細菌戰專著《罪証——侵華日軍衢州細菌戰史實》,首度披露了1940年至1944年期間,侵華日軍曾在衢州實施三次大規模的細菌武器攻擊,造成衢州連續8年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累計發病30多萬人,死難的人數高達51407人。
一時間,國際媒體嘩然。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BBC等媒體都進行了大篇幅報道。美國《新聞周刊》還刊發了對邱明軒的專訪。
被塵封的細菌戰真相,終於露出了冰山一角。
邱明軒的兒子邱征說,在父親生命的最后10年裡,他一邊和癌症病魔抗爭,一邊在病榻上繼續整理調查筆記。
臨終前,邱明軒還特意囑咐,將近幾年收集的調查資料轉交給外孫女婿呂成冬,讓他完成未竟的使命。
今年5月12日,得知邱明軒因病逝世的噩耗,央視首屆“感動中國”獲獎人物、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原告團團長王選痛悼惋惜:“邱醫師做得太多了,他是累垮的,為了追尋衢州細菌戰真相,燃盡了自己的一生。”
楊大方在歷時12年的對日細菌戰訴訟中,曾4次站在日本東京的法庭上
怒火在楊大方心中整整燃燒了57年,直到1997年,他遇到了王選。
一年后,帶著一箱方便面,66歲的楊大方第一次登上了飛往日本東京的飛機,為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者遺屬討回應有的公道。
楊大方8歲那年,日軍細菌戰正在衢州城鄉不斷蔓延,他的父親楊惠風不幸染上了鼠疫,僅一周后就去世了。楊惠風去世當天,楊大方和母親被送到城外衢江的木船上進行隔離檢疫,過了半個月,才得以上岸。
然而,悲痛並未因此停止,楊大方回家后,發現家宅已經被火燒成廢墟,祖母因過度悲傷,含淚而逝。逃到鄉下的叔叔,也因鼠疫而亡。
“我至今不知道父親死后被埋在什麼地方。”楊大方每次祭拜父親,都隻能望天遙拜。
“我們必須把事情的意義說清楚。我們不是復仇主義者,不想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的債算在日本人民身上。但我們堅信,歷史不能被遺忘。”楊大方清楚地記得,1998年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原告團成立時,團長王選說了這樣番話。
從前期調查到第一次開庭,從一審到三審,這場中國民間的對日細菌戰訴訟歷時12年,楊大方曾4次站在日本東京的法庭上。
2002年8月27日,日本東京地方法院對細菌戰訴訟作出一審宣判,法院在判決中首次認定,731細菌部隊在中國進行的細菌戰造成眾多中國人死亡,但駁回了原告的賠償要求。“敗訴”的消息傳來,楊大方悲喜交加。他第一時間告訴王選,支持上訴!
3天后,原告團向東京高等法院提起上訴。東京高等法院又歷時兩年多,經過11次開庭,於2005年7月19日作出二審判決,維持原判。
原告團對此仍然不服,又申訴到日本最高法院。在近兩年的時間裡,最高法院沒有進行開庭審理,直到2007年5月9日,突然宣布駁回申訴。至此,中國民間對日細菌戰訴訟案法律程序全部結束。對於這個結果,楊大方無言以對。
吳世根的兒子接過父輩們的旗幟,繼續未竟的事業
2001年,楊大方從日本回到衢州,立即聯系了邱明軒和同為細菌戰受害者遺屬的吳世根,商議建立一個細菌戰展覽館。
楊大方說,之所以有這個動議,與他的兩次靖國神社之行有關。在靖國神社,楊大方看到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的照片,供人頂禮膜拜,看到神社美化日本侵略歷史,歪曲侵華戰爭。
三位老人年紀相近,又都當過兵,共同的使命與擔當,讓他們很快投入到展覽館的緊張籌備中。
2005年清明節,簡陋而朴素的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展覽館正式開館。館中陳列的內容,多為對日細菌戰訴訟期間,三位老人積累的調查資料、圖片和實物,不少展板都由老人手工制作而成。
在衢州市有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展覽館不斷得到重視,此后由市關工委接手多次修繕擴大直至現在的規模。
去年9月,衢州細菌戰展覽館躋身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名錄,對於三位創辦者來說,這本是值得寬慰的消息,然而遺憾的是,此時的邱明軒和楊大方,都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而吳世根已於2009年去世。
楊大方心中有憾。今天依然有超過160名風燭殘年的衢州老人,在強忍爛腳病的摧殘與折磨。
“時間沒能撫慰傷口,他們還生活在悲慘的過去。”吳世根的兒子吳建平說,他從小就聽父親講述日軍暴行,沒齒難忘。
去年,重病的楊大方找到吳建平,希望他能接過父輩的旗幟,擔任新一任“會長”,將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受害者協會(籌)的事業堅持下去。
“我們究竟為了什麼?”楊大方說,“這是對衢州抗戰最好的紀念。我們要讓子孫后代牢記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苦難。”(記者 嚴紅楓 通訊員 李嘯 嚴粒粒)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