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英雄之城

鄭昆

2015年09月02日13:26   來源:重慶日報

原標題:英雄之城

  歷史的腳步又走到了這一天,9月2日。

  70年前的今天,1945年9月2日,在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海軍密蘇裡號戰列艦上,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三個法西斯軸心國中的最后一個國家日本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軸心國的失敗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此時,在千裡之外的中國戰時首都重慶,慶祝抗戰勝利的歡樂氣氛,已經持續了20多天。

  早在8月10日下午6時許,重慶的廣播就一遍遍播送著“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這一消息,百萬市民隨即涌向街頭,鞭炮炸響,徹夜狂歡。

  抗日老戰士周永林曾繪聲繪色地向記者講起聽到日本投降消息后自發上街游行時的狂喜。他說,直到第二天仍然是滿城鞭炮聲,熱鬧非常。

  持續了14年之久的抗戰,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場血與火的洗禮﹔對於分布在中國廣袤土地上的無數城市來說,是一場無法忘記的慘痛回憶。

  這場戰爭之於重慶,又一次改變了她的形象和命運。在這一改變中,設在重慶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擔負起不斷凝聚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使命,而這一歷史使命賦予了重慶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重要的政治影響和歷史地位。

  一

  在過去3000多年的歷史中,偏於西南的重慶,也多次遭遇戰亂。

  誰也不會想到,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歷史的重任落到重慶身上。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叫囂下,中華民族“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鐵血精神被徹底激發出來。當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次年,毛澤東在延安發表《論持久戰》,表明了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整個抗戰期間,日軍從北到南,自東向西,攻佔了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首都南京、九省通衢武漢、中南重鎮長沙、南方最大城市廣州等,但就是無法踏入重慶半步。

  在義無反顧地承載起了戰時首都的責任后,重慶迅速成為抗戰期間中國大后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中心,堅挺地佇立在中國西南一角。在侵略者眼裡,她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如鯁在喉﹔在中國人民的心裡,她是黑暗歲月中的一座燈塔,象征希望。

  二

  在1937年11月之后,如果我們能從空中俯瞰重慶,那麼會發現,在進入重慶的路途中,隨時都涌動著川流不息的人群、機械設備……自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以來,重慶又一次經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移民運動,再次展示了重慶人民“包容兼收”的樂觀性格。

  這種大規模的西遷運動,直接造就了重慶在城市形象上的改變。幾乎是在一夜之間,重慶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戰場統帥部所在地。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於重慶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持國共合作,抗戰到底,淬煉出至今流傳的“紅岩精神”。

  作為大后方的經濟中心,彼時的重慶承接了中國生產力布局的重大調整,構筑了戰時中國的經濟基礎,支撐了抗戰危局﹔隨著大批高校的遷入,重慶成為戰時全國的教育重地。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南方局通過《新華日報》以及開展眾多進步文化活動,佔領文化陣地,使抗戰時期的重慶文化成為中國大后方抗戰文化的高地。

  三

  重慶對於抗戰的貢獻,不僅在於政治上的國共合作,軍事上的對日作戰,也在於重慶人民為支援抗戰而貢獻的人力、物力、財力,乃至熱血與生命。

  “當扔下炸彈的敵機剛剛呼嘯而過,熊熊大火邊就出現了一道道人牆,他們或是軍人,或是小職員、商店小販,甚至是剛剛失去家園的難民。他們有的用消防水槍向火焰噴射,有的拿著水桶,甚至還有人用吃飯的碗盛水滅火,連失去了親人的孤兒也會過來幫著大人們送水提桶……燃燒的火焰不滅,這樣的情景也便不消失。”重慶人民愈炸愈強的不屈精神,以白紙黑字的方式記錄在諸多報刊上。

  在一直企圖從地理上佔領重慶未果之際,從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大轟炸,企圖摧毀中國的經濟和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重慶成為遭受日本野蠻轟炸規模最大、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損失最為慘重的城市。

  日軍的無差別轟炸,激發的不是重慶人民的恐懼,而是同仇敵愾的信心。義賣獻金、踴躍參軍、搶修道路……這座城市,這座城裡的市民,都在國難家仇面前頑強屹立。他們用每一份微薄的力量匯入抗戰的歷史洪流中,而最終,等到了勝利的一刻。

  四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至抗戰爆發時,中華民族的發展曲線達於谷底,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抗日戰爭的勝利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振興的偉大轉折點。”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周勇說。

  重慶,有幸成為這個偉大轉折點中一枚堅強的鍥子。歷史,會記住這座英雄的城市。

  1942年,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在發表廣播演講時候表示,“象征中國不屈不撓意志與決心之重慶,乃成為全世界各地家喻戶曉之一名詞。”194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特向重慶人民書贈卷軸,“以表吾人欽佩該市英勇之男女市民”。

  重慶,就在這樣的蛻變中,與華盛頓、莫斯科、倫敦一起,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英雄城市而永載史冊。

  如今,我們迎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70年中,重慶,又經歷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成為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活力四射。

  戰爭已經離我們很遠,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淡忘那一段艱難歲月。我們執著於歷史真相的發掘,是要從中發掘愈炸愈強的重慶精神,張揚重慶這座英雄之城的豪氣。

  這,才是對一座英雄之城的最好紀念。

  文/鄭昆 圖/本報資料圖片

  重慶損失慘重

  ——抗戰期間直接傷亡32829人,間接人口傷亡6651人,財產損失價值法幣100億元。

  ——川軍奮起抗日,應征赴前線的重慶籍官兵達96萬人。

  ——重慶大轟炸的死者達10000人以上,超過17600幢房屋被毀,市區大部份繁華地區被破壞。

  重慶貢獻巨大

  ——遷渝工廠約243家,佔遷川工廠總數的93.46%。成為大后方主要軍事工業基地,提供了全國抗戰80%以上的軍工產品。

  ——人口劇增,1945年初已逾百萬,外遷人口佔重慶的50%以上。

  ——西遷高校30余所﹔圖書出版業200多家﹔先后注冊的報紙有127種,通訊社有30家。“霧季公演”中創作演出了242台進步話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