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崇敬的心情,記者日前走訪了家住河南省鄧州市桑庄鄉西橋村余營組的抗戰老兵——余成山、余玉山兩位老人。
現年91歲的大哥余成山,曾在河南登封縣參加豫中會戰。89歲的弟弟余玉山,參加過李宗仁指揮的湖北老河口戰役。
“戰爭打到最激烈的時候,炮管又熱又燙,隻能拿被子在水裡濕透后捂在炮管上降溫,然后再打……”一說起在老河口那段打鬼子的日子,坐在輪椅上的余玉山老人就激情昂揚,兩眼放光。
當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戰爭的硝煙遍布大江南北時,家住鄧州市桑庄鄉的余成山、余玉山兄弟倆先后入伍,當年,他們只是十六七歲的孩子。
“我們被敵人團團包圍,我端著重機槍的槍腿,機槍連的排長指揮戰斗,可惜步兵沒有跟上,掩護工作沒做好,讓機槍連暴露在敵人面前。排長和我正准備找掩體,結果,一顆炮彈落在了眼前,排長當場壯烈犧牲……”余成山老人回憶道。
大哥余成山入伍后,被分到國民黨第九軍54師161團2營機槍連。1944年的春天,在登封縣的那次戰役中,由於指揮失誤,與敵人短暫的交火之后,機槍連排長犧牲,班長在打出去3發子彈后也身負重傷。
戰爭的殘酷讓老人們對戰爭的記憶更加深刻。參加過湖北老河口戰役的弟弟余玉山回憶說,“當時我們在老河口整整打了4個月,小鬼子的尸體堆成了堆”。提起那次戰役,余玉山的臉上寫滿了興奮和激動。當時在部隊,余玉山老人是個出色的炮兵手,在精確計算數據后,每發炮彈都能准確無誤地擊中對方,幾乎沒有讀過書的余玉山很自豪,也很驕傲。
“我們用的炮彈是野炮,長度有兩間房那麼長,要4匹以上騾子才能拉上。8個人負責一門野炮,射程20多裡地呢……除了下雨,每天都在打仗,炮筒都打裂了,熱得不行……”余玉山對記者說。
那次戰役,敵人慘敗。日本戰俘在排掉老河口埋下大量的地雷后,被送往洛陽。
能活著回來,余成山、余玉山兄弟二人感慨萬千。當年一起參軍入伍打鬼子的同村老鄉李叔貴就沒那麼幸運。老河口戰役打響后,分在通訊排裡當通信兵的李叔貴與其他4名戰友連夜奔赴老河口,在途中遭遇日軍。5位士兵隻好躲在都司鄉的一家農戶的紅薯窖裡。由於窖內嚴重缺氧,其中有一位實在憋不住了,咳嗽了一聲。這一聲咳嗽,驚動了在紅薯窖上面喂馬的日本鬼子。5位士兵被日本鬼子從紅薯窖裡拽了上來,圍著紅薯窖口,被按倒在地上跪著,殘忍的日本鬼子舉著扁刀朝著他們的脖頸砍去。
5個人全部倒在紅薯窖裡。李叔貴的那一刀砍在了肩膀上,由於疼痛難忍,他抽搐了一下,被窖口的日本鬼子發現后順手補了一槍,李叔貴昏死過去。等他醒來,他發現其他4位戰友都已犧牲,而那沒有致命的一槍打在了他的左胳膊上。第二天,李叔貴被老鄉救了上來。
說到李叔貴的遭遇,余玉山眼睛裡冒出了一團火,憤慨之余是唏噓不已。很可惜,我們在採訪中沒有看到抗戰老兵李叔貴,他已於前年去世。
在採訪中,我們從已進入耄耋之年的抗戰兄弟老兵身上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感動著我們,激勵著我們!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